暗器
暗器 : 暗中投射的使人不及防备的兵器,如镖、袖箭等。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
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
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
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
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
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 * )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
标枪,也叫投枪。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
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
中国的标枪来源一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标,大多为竹制。
另一种是蒙古人在马上使用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数杆插于马侧囊袋中,在近战搏斗中较弓箭更加灵活。
这种兵器后来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
一般侠客所用大多重不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
枪杆用木制成,尖端用铁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一般人可身带四枝,技艺高超者可在 50 步内击中目标,威力很大。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
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
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
一般长 10 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
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
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
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
镖一般系在腰间,共 9 至 10 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
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
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
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
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 28 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
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 30 厘米左右,重约二两。
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在手掷暗器中,较常见的是飞刀。
飞刀的样式有许多种,有单刃、双刃。
发挥手法不同,飞行姿态也不同。
其中以柳叶飞刀最常见,柳叶飞刀是一种双刃刀,形似柳叶,刀身长约 20 厘米,柄长 4 匣米。
刀中脊稍厚,双刃很锋利,通刀重八两。
也有人在刀柄上系绸,叫刀衣。
飞刀多以 12 刀为一囊,上下各六柄列成两排,刀身于内,柄于外;
飞刀多系于使用者后背,用时低腰以手拔掷之。
在手掷暗器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武器,俗称乾坤圈,形如手镯,握手处浑圆,占全环的 1/4 ,而其他 3/4 是扁平的圆弧,宽约 3 厘米,厚 1.5 厘米,其外缘薄,内缘厚,外缘上有 5 厘米长的尖锐三角尖刺,除握手处外,其他各处都有尖刺,多至数十个。
整个环重二斤多,一人可带两三个,置于身侧的皮袋中。
手掷暗器是个种类繁多的武器库,包括许多种暗器,如用手指扣紧,以指力弹出的暗器如意珠;
用手抛出的中间粗、两头尖的铁橄榄以及十分盛行的飞石等。
机射暗器最常见的是袖箭及背弩。
所谓袖箭以暗藏于衣袖内而得名。
它可分单筒与多筒二种,即一次发射与多次发射两种。
袖箭的筒体是用铜或铁铸成,中间空心,内径约 2.5 厘米,筒体长 26 厘米。
在筒盖上装一蝴蝶形钢片,可掩住筒盖上的一圆孔,此钢片正是起到扳机的作用。
袖箭箭体长约 24 厘米,以竹制成,前有铁簇,箭头之下有一小缺槽。
箭体从筒盖小孔装入筒内,压紧筒中的弹簧,这个小槽正好为筒盖钢片卡入,袖箭由此进入待发状态。
使用时,一启钢片,箭由弹力的作用飞出伤人,其射程由弹簧的力量而定。
多筒袖箭一般为六筒,故又称“梅花袖箭”,制法大致与单筒相近。
另外,在机射暗器中,背弩是鲜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
背弩不大,一般长 26 厘米,箭体长 24 厘米,用竹铁混制。
使用者用二段绳索把弩系在后背上,这二段绳索正好系于双肩,另一段绳索的一端系于弩机,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带。
这时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机扣紧。
发射时无须动手启动弩机,只要使用者低头躬腰,腰带上的绳索由于腰背的拉长,就会开启扳机,将箭通过后脑射杀敌人。
一般杀手往往对被杀者行礼乃至叩头拜倒,受礼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经着箭。
索系暗器就是绵绳套索。
以绵绳制的网状物,使用时类似抛掷渔网,手系一端,另一面铺开自上而下套住对手,使之无法挣脱,束手就缚。
药喷就是喷洒迷 yao 或毒药,一般用牛角或竹筒制成,用口或机械喷出,使敌昏厥。
虽然暗器的种类很多,就其源流,手抛、索系等是在骑兵与步兵的广泛对抗中出现的。
在马上与步兵搏斗,远了长兵够不到,张弓搭箭一是太慢,二是占用双手,一旦步兵快速靠前,就来不及相搏,而单手使用的暗器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远近皆宜。
而机射与药喷发展稍后一些,是是暗器普及到民间以后,武林人士多方改进的成果。
暗器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脱胎于古代大型战斗武器的短小精制的兵器种类,对研究中国古兵器史及武侠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
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 25 厘米,长吹管长约 50 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
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
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 20 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
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
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
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
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
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
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
镖长约 10 厘米,重约 0.2 公斤。
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 8 厘米,有助于镖稳定飞行。
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传至中原。
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
一般的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
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
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
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货币。
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
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
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
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
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
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 0.3 公斤),再练装有铁镞之竹杆箭(重约 0.1 公斤),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 0.01 公斤)。
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 0.2 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
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
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
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
针的长度约为 3 厘米。
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 15 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
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
曾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
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
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 0.2 米,重约 0.3 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
绳索长约 6.7-10 米。
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
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
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清末民初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
董某自言,他拳脚功夫平常,惟此绳镖一技,但终于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镖局歇业,他也流落四方。
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
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人称“孟傻子”,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
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 1.5-2.5 公斤,最重者可达 4.5 公斤。
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
绳长约 7-10 米。
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
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
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熟铜铸成,重 3.5 公斤,长绳粗过拇指。
陈萝夔对友人说,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
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
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
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
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清代时,山西大盗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
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镖旗,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
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
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
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
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
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
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
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 20 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
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 24 厘米,直径约 2.4 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
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
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 3.5 厘米,长度也是大约 24 厘米。
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
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
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
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
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
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刘纟延 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
李天寿的七世孙李佩更是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
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雷公钻是一种笨重暗器,今日已经绝迹,这里也附带介绍一下。
雷公钻由锤、钻两部分构成。
锤为铁质,长约 17 厘米,木柄长约 20 厘米,锤全重约 1.5-2 公斤,与普通小铁锤相似,只是柄较短而锤较重。
钻为钢质,有四棱,前尖后粗,前端极为锐利,末端最粗处为正方形,边长约 3 厘米。
钻的重量在 0.5-0.75 公斤之间。
使用时,用左手执钻,右手执锤,自后猛击钻底,钻子即可飞出。
因为钢钻有棱,敲击时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须戴上软皮套子,以防受伤。
发射雷公钻时,必须两手并用,而且锤钻两物本已笨重,在攻敌时缺乏隐蔽性,所以旧时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练习此技。
但雷公钻发射之力甚大,在 15 米内可重伤敌人,其威力又是许多暗器比不上的。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
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
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 40 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
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
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
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
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
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
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
但此技卑鄙拙劣,属“下三滥”勾当,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暗器都可以喂上毒药,击中对方后,毒药可随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
但武林中讲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打斗,凡在暗器上喂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无不被视为败类,为武林同道所不齿。
旧时,即使是那些江洋大盗,也极少使用喂毒暗器和薰香。
有名的暗器 : 暴雨梨花针 出处: 古龙《楚留香》 使用者: 周世明 暗器形制: 银制的机簧匣子 暗器威力: 此暗器一出,不会武功,身患软骨病的周世明便以之杀害了当时最有名的暗器名家候南辉等人。
暴雨梨花钉二十七枚银钉势急力猛,可称天下第一,每一射出,必定见血,昔日纵横南荒的一尘道长,都是死在这暗器下的。
古龙书中记载此暗器系南湖双剑子周世明制造,当时找来天下最著名的巧匠,费时三年而成。
此物扁平如匣,长七寸,厚三寸。
上用小篆字体雕刻:“出必见血,空回不祥;
急中之急,暗器之王”。
发射之时,共二十七枚银针激射而出。
(见《楚留香传奇》) 暴雨梨花钉其实已经超出武侠的范围。
它的存在,是古龙为了表明,再厉害的武功其实也限,真正无敌的是人类的智慧和科技。
这样的思想古龙在铁血大旗中便已表露过,这一次,他又借一件超越时代的暗器重申:技术的发展,才是无敌!
梅花针 五毒梅花针又名云梦五毒梅花针。
传说由四川峨嵋山余者道长独创,是生死关头的防身暗器,可连续伤人。
如遇成群歹徒,发此暗器,中者立即昏倒,须两小时后方可行走。
此技乃防身秘技。
1 、梅花针的制作:针的大小、长短根据需要自制,在根部相连,待打出针后,击中人身,五枚针刺在五点,形如五瓣梅花。
2 、梅花针练习方法:梅花针是用指法将针甩出,持针的方法是食指与中指相并,把针夹在二指中间,拇指压住针。
出针手法有正出、反出。
反出时,手心朝下,为阴手,正出针时,手心朝上,为阳手。
出针劲力讲究用小臂甩腕,不甩大臂,腕不松软。
先在靶上贴大目标、短距离练习,日久可将目标缩小,距离渐远练习。
3 、解法:凡被以上浸过药液的针击中后,即刻昏倒,不用解药约须两小时后自醒。
使用解药 15 分钟可全解。
解药:樟脑、金银花、苏子叶、淡竹叶、海沙各 15 克 ,共研碎冲盐开水口服, 15 分钟后方可行走。
不击中血位、死穴不伤性命。
4 、注意事项: ( 1 )药液残渣不能混放在其它东西之中,以免药着误伤自己或他人。
( 2 )拿针时手最好不要直接与药剂接触,否则误伤自己。
( 3 )因针尖易扎入人体与血液接触,为防伤害自己,使用时需自服解药。
( 4 )请事先用动物试验后再使用。
( 5 )练武之人必须严守武德,本防身秘技只准防身,不可违法,不到万不得已时(即不到自己性命危险时)不能使用,否则国法无情。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销魂五毒梅花针是为自身安全和不受他人侵犯的防卫术。
五毒梅花针药物配方和解药 五毒配方为: 癞蛤蟆一位、红蜈蚣三条、红蛇一条、绿蜘蛛五位、花壁虎一位, 以五月初五午时,取黄牛尿一斤左右,于陶罐内浸泡五毒,密封埋地下四十九天之后取出即成。
炼针法: 以刚针若干于无烟炭火上烧红,将针尖一厘米左右的长度浸入药液中淬火,再烧红再淬火,如此七次以上,即成五毒梅花针, 此针刺中人体,其人会迅速昏厥(效果不一定,要看所取五毒的具体情况,严重的可以致命!
) 五毒梅花针名字里面虽然有梅花二字,但只是取其梅花由五花瓣组成的数字谐意,与各种梅花实在是不沾边,也不是说要用五根针扎人,那种高级配法常人是无法掌握的,故此省略之。
解药: 取山溪中的螃蟹若干(共重约二两以上即可),于土锅内炒香(螃蟹炒熟之后很香的),以稻米酒一斤于陶瓷坛中密封浸泡,四十九天以后即可作为解药使用,每次用量二三钱足以。
此为江湖上的传统方法,至于有没有效果,本人概不负责。
少林梅花针 梅花针之构造,是用五根约寸长的钢针,尾部打造相连,打在人身上五枚针分刺五点,形状如梅花五瓣而得名。
梅花针之练法,以手持针甩出,持针的手法很多,较为普遍的是握针法,食指中指相并,针夹两指之间,拇指压之。
出针分阴手和阳手。
阳手,手心朝上将针甩出。
阴手,即手心朝下。
甩手出针讲究腕力,不应该甩大臂,应以小臂带动手腕,手腕不宜松软。
凡练甩针者,先以纸靶击之,逐渐缩小目标。
少林有梅花针密法,据传可针出中空中流蝇。
梅花针之渊源,梅花针流传在江湖较为久远,多女子习练,因梅花针及其细小,便于携带,使用时也不宜被发现。
相传在江南某镇,街肆之道突见一行者跌扑在地,待人上前查看,其脖颈处嵌入五枚细小钢针。
后经衙役皂隶清除血渍,明显有五个针眼分布在气管之处,自此以后,人皆称为梅花针。
古来江湖上习练梅花针者众多,然技精者极少,皆因针体细小,若不中穴位,效果微弱。
不过技精者据闻可针出中者立亡 梅花针渐成中医美容主角 梅花针因其由 5 ~ 7 枚针集成一束 , 状似梅花瓣而得名 , 以浅刺人体一定部位达到激发和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为目的。
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失眠、胁痛、高血压病、胃肠病、斑秃、顽癣、神经性皮炎等 , 特别适用于妇女面部黄褐斑 , 痤疮、肤色暗黄无光、皮肤粗糙等疾病。
梅花针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记载的“毛刺”“物刺”“半刺”等针刺法就是梅花针的雏形。
主要操作方法为 , 以背部脊柱两侧线为主 , 再按不同疾病配用相应的经络或腧穴部位。
在消毒后 , 以针尖在上述部位皮肤上垂直上下叩打 , 叩刺要准确 , 速度要均匀。
叩刺强度有轻重之分 , 轻者用力较小 , 以皮肤呈现红润、充血为度 , 重者着力较重 , 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
叩刺结束后 , 再以拔火罐沿脊背两侧按穴位进行配合治疗 , 以增加疗效。
鸳鸯镖 该镖因其“发之成双”,故名。
鸳鸯镖共有十六种出击手法。
《功家秘法宝藏·补遗》“鸳鸯镖图说”中载:“鸳鸯镖,可挺身发之,斜身发之……明发之,暗发之。
” 孔雀翎 : 天下的暗器共有三百六十余种,但其中最成功、最可怕的就是孔雀翎。
从外表看来,孔雀翎是个由纯金铸成、闪闪发光的圆筒,上面有两道枢纽,筒里的暗器便飞射而出,据说这些暗器发出来时,美丽得就像孔雀开屏一样,辉煌灿烂,然而,就在你被这种惊人的神灵感动得目瞪神迷时,它已经要了你的性命。
孔雀翎系由孔雀山庄的主人耗尽心血打造成功的。
当时,三十六名无敌于天下的黑道高手为了毁灭孔雀山庄,竟结下血盟,联手进攻,结果全部丧生在孔雀翎下,从此,孔雀翎名扬天下。
在此后的三百年间,也有近三百人死于孔雀翎,他们不是一流宗主,就是一代绝顶高手,都因进犯孔雀山庄而毙命。
孔雀山庄也唯赖孔雀翎,数百年来一直屹立江湖,八面威风。
到孔雀山庄庄主秋凤梧之父那一代时,孔雀翎不幸被遗失在泰山之巅,未能找回,但江湖中未有人知,秋凤梧仍然能与娇妻爱子地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但孔雀翎遗失在泰山之巅。
(见古龙《七种武器》) 江湖中威力仅次于孔雀翎的霸道暗器,系暗器大家七巧童子打造。
据说七巧童子一生熬白了头发,一共也不过制成了七对。
其外表是一只钢筒,里面装有机簧,机簧上附有七根带银针,发射时劲道奇强。
练七星透骨针的人,都是左右双手联发,两筒共十四根银针激射而出,快且杀伤面大,令人猝难躲避。
(见古龙《七种武器》) 蜀中唐门素以制造和使用暗器闻名武林,而铁蒺藜是其祖传的具威慑力的一种。
铁蒺藜本非什么特别厉害的暗器,但唐门的却杀伤力特大,这是因为制造方法不同。
一般的铁蒺藜,都是先造好模子,再把铁汁倒进去,等到铁斗冷却凝固,就算大功告成。
唐家的铁蒺藜,要先打好一片片拼凑而成,它一打进人体,铁叶子就立刻散开。
一颗铁蒺藜由十三片铁叶子拼成,每片铁叶子上都淬上了不同种类的剧毒,十三种毒性见血发 作即便是华佗再世也难以医救。
难怪江湖中人都说宁可遇到鬼,也不愿遇到唐家暗器。
(见古龙《名剑风流》) 本文来自中国作者素材库,原文地址: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58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