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兵器篇 殳shū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兵器篇 殳shū 秦代青铜剑、青铜弩机、青铜殳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又叫做杵、?等。
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
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
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
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
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
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
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
”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
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
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文献记载 殳,以杖殊人也。
――《说文》。
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
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
殊,断也。
”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
――《周礼》 授旅贲殳。
――《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诗?卫风?伯兮》 殳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
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
故别种兵器,或全用铁制,或铁器而以木为柄,惟殳则完全木质,且?造亦异常简单,自首至尾,并无机括,不过一浑圆坚质之木杆耳;
于此可见古时各事之简单,而原人之无机械心也。
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
其实多用檀枣栗桧等木为之,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
若白蜡杆等,后已嫌其太?矣。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
按棍之有法,实始于魏;
孝文时沙门跋陀入少林寺,始以棍法传入,惟非僧不授;
唐之昙宗,宗之明性,又继其宗派而阐发之;
故少林寺僧,至今以棍法为护教之祖,秘而不传,而世之言棍者,亦莫不崇少林,于此可见殳法乃出自禅家与拳术有相击之关系矣。
且今之人,皆知有棍而不知有殳,盖因其更名巳久;
而长短又绝不相同,即虽知有殳,而疑为与棍非一物,其实棍之制,则由于殳,殳之法创于棍,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至于矜奇眩异,而必谓之二物,而殳另有其法,则我又不知殳法之果何在而创自何时也。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61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