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冷兵器二

第二十四章 冷兵器二   [整体铸戟]   矛、戈合铸为一体的"。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   (签)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

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婶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

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   折,潮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分铸联装戟]   戈矛分铸联装的戟。

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阉一木柄上。

这种戮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

其柄不但有木制的,还有积竹柄戮。

  [积竹柄戟]   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戮。

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

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

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

1971年湖南长沙。

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戮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截。

  [钩戟]   亦作勾戟、钩棘。

古代兵器。

《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

"裴驱集解引如淳日:"长刃矛也。

"义日:"钩   似矛。

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

"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   [三戈戟]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

战国时期出现。

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

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

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欧式戟]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

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

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   (有时是弯曲的)或钩子,*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

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

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

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

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卜字戟]   钢铁制成的戟。

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

"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

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

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进一步增强了戴的杀伤力。

  [繁戟]   中国古代仪仗用戟。

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边。

皇帝简放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

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饿"。

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

为了表示隆重。

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截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

后来,樊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

根据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

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门戟]   仪仗之物。

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

天**殿门、国学、文宣王庙。

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

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

]   又叫杆、杖、小苫、棍、棒等。

古代一种竹木制打击兵器。

起初只有竹、木制作,后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铜,铁头,并出现全铁受,由单纯打击发展为能打击能刺杀两种效能。

它具有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使用轻便等特点,成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后各代也掺杂使用。

各代?

的长短、轻重、名称各异,形制不尽相同。

按材料可分为:竹木?

、金属?

、混材焚;按功用可分为:尤刃受、带刃?

,礼?

等。

如中国夏。

商、周代的发由坚木制作,一端为八棱形,无刃。

秦汉时有的丈*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钢头,头和杆上各有一个球状铜箍。

受杆和33米左右。

随着军队士兵防护能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现,逐渐显示出女的杀伤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无刃?

]   不带利刃,以击打为杀伤手段的?

又称戳。

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长约t丈2尺左右,后出现铜无刃囊,战国后出现铁无刃支。

无刃受特点是形制简单,短粗结实,自身较重,适于打击。

  [带刃?

]   带有利刃,除打击外还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杀伤作用的支。

通常用竹木父杆配以金属刃、刺、钩等附件。

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带刃变,在长杆*端有两个球状铜箍,两者相距35一-51厘米,支头有三棱形矛刺。

受杆通长L39一3?40米、直径约2?8一3厘米,这些发上有   曾侯成U之用义"等铭文。

因此可以确认、战国时期确有带刃的?

有的铜摘上带刺球。

  [礼?

]   中国古代仪仗用的?

,礼发积竹为棒,八棱,"建干兵卑。

族贵以为是驱也"」(《讠X艾?女部》)汉代的"执金吾"所执的金再就是礼?。

礼发通体铜制,两头镀金,很威武。

朝会时,御史太夫。

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夹侍皂帝。

后来。

文成为法律的象征。

  [金吾]   中国汉代的一一种礼?,铜制,两头镀金。

是权力和法律的象征。

囚御史太人等官常执金吾,也用"执金吾"来指官名。

是一种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礼器,   [六翅杖]   古俄罗斯的打击冷兵器。

杖头有六个金属板"翅",由此得名。

翅的数虽少则4个,多则8个,六翅杖盛行干15一]   7世纪。

六翅杖还是军事长官权力的象征,这种六翅杖的。

越"则饰以模压花纹。

贵重金属和宝石。

  [棍棒]   ?

发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称。

到中国宋朝,一般称无刃?

为棍。

或称杆棒,称荷附件的发或带刀发为棒。

明代把门挤   ,门木棍)叫做棍,棍氏约8尺,重3斤8两,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纪瑞士棍棒兵器,棍两端有尖铁。

  [骨朵]   打击长兵器,讹为骨朵。

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

木柄一端安有蒜头形或疾黎形的重铁器,凭籍重力撞击敌人。

  [权杖]   冲击用的冷兵器权仗的头部呈球形,用石头或金属制成,安装花木制的短手柄上。

中世纪在古东方各国   (如同形状不同的棒褪)曾广泛使用,而在罗斯公国)13世纪至17世纪才得以风行。

19世纪以前,在土耳其、波兰和乌克兰,权杖还作为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

  [狼芜]   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一1449年矿工叶宗留起义军发明。

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烫便有直有钩,   用桐油灌之。

敷上毒药。

长1丈5尺,枝有9?11层。

使用时、须与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长枪火其左右,钯铛把接应后,才能发挥其效能。

戚继光的部队,在平矮战争中,用狼宪对付矮镀的长刀,起了良好的作用。

但狼宪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

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锡钯]   中国古代一种短柄多刺的钯。

柄长3尺,柄上安装5根坚硬的木杆,长2尺1寸,仟上装3寸长的铁头。

奋战时,“进退周旋,惯能隔架枪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战。

  [扒]   勾击格架长兵器,扒长柄、横端有齿、棚农家用的铁齿把差不多。

主要用于船战。

可以格架敌人长兵器,也能乘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镗钯]   中国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

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创始干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分为钯、镗钯、扒、锡钯、铲、马叉六种,统称钯。

其中钯长7尺6寸,重5斤,中锋似矛头。

长出两股2寸。

两旁各有一横股,有四棱形刃。

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

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

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

可以架拿敌械,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

一种砍杀兵器。

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

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

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

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

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

《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

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

据   《唐璃?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

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

长约1丈。

  [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

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

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

从戈、镰演变而来。

柄很长。

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

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

《诗经?大雅?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

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

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

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

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

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

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

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

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

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

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

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

斧头安柄。

刃部加室,柄安其中。

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

  [?

]   "?

"的本字。

大斧。

《说文?翻》引《司马法》:"夏执玄戊"。

  [?

]   中国古代一种砍杀兵器,青铜制。

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杀,又有至石制作,多为礼仪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铁刃铜?

]   因饿体用铜制,而以秩为刃,故习称铁刃铜饿。

迄今为止共出土三件。

出土的铁刃铜饿形状大体相同,饿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

直内,内上有一圆孔。

茬饿劈与内之间有阑。

两件铜饿的铁刃都已残损。

一件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另一件残长8?4厘米,阑宽5厘米。

据有关单位对铁刃铜绒的铁刃部分进行的X射线透视,知铁刃残存部分包入青铜器身内约1厘米。

又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

铁刃铜饿时代属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军事武侠】非常全无敌强大冷兵器谱(下)   六响枪兵器谱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抛射装置。

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   (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

投矛器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投矛器   (公元前1一1?2万年)。

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过投矛器。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

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

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

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

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

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

普通弓为两个半力。

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

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

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飞去来器]   投掷兵器。

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猎工具。

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国家中也把它作为兵器。

它是有一定长度、角度和形状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抛出后飞速旋转,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呈曲线击向敌人,如击不中目标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飞回来。

  [弓]   射箭用的器械。

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

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

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

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约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中国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

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

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

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

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

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长弓]   中世纪英国弓箭。

英国13世纪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并对弓具进行改迸,逐渐用长弓取代十字弓。

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

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

长弓的长度为6英尺,箭长3英尺。

弓身的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为1?5英寸宽,往两端方向逐渐变细。

弓的两端用角料镶包。

弓架的前部为圆形,后面是平的。

长弓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   (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

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

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

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

长弓的不足之处是弓过硬,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较为精良的。

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圆木条制成。

长度5一5?5英尺,中间粗两端逐渐细尖。

也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悯树皮将各种复合件紧缠在木弓上。

复合弓力量大,射程远,但不易拉开。

箭杆长度22一34英寸不等。

箭杆材料有木棍、芦苇等,金属箭头,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

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

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

使用也少。

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   (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

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

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

箭头菱形,扁平。

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

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现已发掘出的考古材料中,发现过印度河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铜箭头。

碍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种普遍使用的武器。

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经》的《箭喻经》中有详细记载:弓的材料为朽、桑、概。

角,扎弓的材料为牛筋、樟鹿筋?丝、弓弦为筋、丝、丝宁、麻;箭缠为牛筋、樟鹿筋?丝;箭羽为飘鸿毛、雕弩毛、鹤毛;箭髓   为孕辣矛、镀刀;弓色为黑、自、赤、黄。

据史料记载,波斯国王抗击亚力山大入侵时   (约公元前七世纪)。

印废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时需将一端撑在地上,左脚蹬男,双手拉弘。

箭有三库比铸   (肘)长。

这种弓箭穿透力大,当时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

另据《政事论》记载,新孔雀王朝时期弓的名字有:邀罗摩邀、桥檀陀、特鲁那等。

它们用棕搁、竹子、木材或兽角制作。

弓弦用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拟及羊肠制作。

箭有竹箭、木箭、铁箭。

箭矢用铁、骨、木制成,具有穿制、切割、撞击等作用。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   (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

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

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

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

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

弩览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

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

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

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

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

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

  [中国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

汉代幽瑰腰形弩。

连弩、床弩。

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

但更加强劲。

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

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

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

牙,又称机钩,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

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

牛,又称垫机。

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

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

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

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

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

各代弩的种类较多。

性能也不尽一致。

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杆弩、竹杆警。

大竹杆弩、伏远弩等。

  作者:冷月凝弦回复日期:2007-4-115:14:40   [臂张弩]   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蹶张弩]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

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腰开弩]   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

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

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

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

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连弩]   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

约出现于战国末期。

《墨子?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

连弩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

这种重型缉弩,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

《六稻?虎稻?军用篇》提到,发射"赤茎白羽,以铜为首"或"青茎赤羽,以铁为首"的长箭的"绞车弩"与。

五尺车轮绞车连弩。

汉以后,连弩有了改进,诸葛亮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弩。

《清异录》记载,晋朝时,有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弩"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

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

"   [转射机]   一种装置在要塞、城堡、坞台、敌楼上面,可以环转射击的大型弩。

《墨子?备穴》记载,这种弩装在弩床上,埋于地下   (或城蝶上),"机长六尺",可以环转发射弩箭。

居延甲渠锌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关三处遗址中出土的这种遗物,由上下两横坊间竖装二立坊构成。

形似Ⅱ状,中心有圆轴,上开一内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转,转射角达120度。

将它砌在坞*的蝶上,把弩承装其间,则可以向外左有旋转发射。

而敌方的箭难以射人。

它的形制和功用类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装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

床弩出现于北宋。

弩弓极为强劲有力,利用轮铀、绞索绞动张弓,弩身安装在木架上以增加稳定性。

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达500、r1000步。

《武经总要》载,北宋军队床弩主要有6种: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150步;小合蝉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射140步。

抖子弩,4人张发,发小凿头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张发,发一枪三剑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00步。

这些大型床弩,多用于攻守战中。

  [背弩]   一种暗发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

弩弓平缚于背上,用绳两条,分套于两后,另一条绳索从弩机连于腰上,弩背之出口处向上。

临阵时贯矢于弩,扣弦于弩机之上。

发射时,弩腰低头,将系于腰间之绳向下拉引,触发弩机,箭从颈后射出。

弓长约8寸,箭长2寸左右。

宋朝军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种暗发弩。

较小,装置在马蹬之了,用脚踏发。

弩背上有一条绳,系于马踏蹬下,再以两绳分系于弓渊之上,一端缚于马蹬之耳环上,弩口向前,弩机在后,弩机之上用绳缚住,另一端缚在骑者的脚腔上。

在作战中需要发射时,用脚一蹬,则绳牵释机,箭即从脚下射出,可射伤敌人马。

  [袖炮]   一种暗发弩。

形式与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装有机关,藏于大袖之中,用时拨机发百击敌。

  [伏弩]   古代预设待敌触发的弩,又称耕戈,窝弩。

伏弩与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触发装置。

放置时,扣弦张弩,置于敌人必经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饰,弩机拨机上拴一长线,其另端拴在路另侧的短木桩上,长线横悬在路面上,当敌人通过时,脚触长线,牵动拨机,发弩杀敌。

地雷出现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腊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

自重约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为75一150米。

使用的箭长为44一185厘米,通常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腊一种箭弩。

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弩机]   古罗马发射标枪的大型弩。

这种弩带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发射2米长的标枪,威力很大。

  [石包]   中国古代抛百器械。

在中国最早抛射石弹的器械称为"石包",晋代以后出现“石包”字。

春秋时军队已装备石包,汉代以后大量使用。

形制逐渐完善,多样。

唐代李签著《太白阴经》载,石包   体是木料制成,接合部采用铁件。

石包应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发射。

形状类似北方农村井边打水的吊杆---------桔棒。

石包   中心有条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装在车上。

柱*端横放一条富于弹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弹力发射石弹。

石包   梢长约工5一2?8丈,轻型战石包为单根石包梢,重一些的则为合股   石包梢。

根据发射石弹的重量有两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达到十三梢。

石包   梢选用优质木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坚固,又有弹性。

石包梢越多,射出的石弹越重量,发射距离越远。

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弹案,另一端拴着石包索。

每条石包索由1一2人拉拽。

普通单梢用40人拽,大型的则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动。

在施放时,将石弹放入皮案内,用很多人各自握绳一条,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石弹抛至敌方。

根据实际作战需要,战   石包   有不同的种类。

初期的抛车变换射向困难,后来发明一种可以左右旋转的"旋风抛车"。

南北朝时,将抛车装在车上随军刀?亏动,称"拍车"。

梁元帝时,有人将其装在战船「,称"拍船"。

唐代的抛车比过去的大,称"将军   石包"或"擂石车"。

《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十六种不同种类的石包,如杂石包、虎蹲石包、旋风五石包、车   石包、柱腹石包、卧车石包、旋风车石包、合石包等。

还有一种适于近战的手石包。

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0步一300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

每颗石弹重约数十斤,大者可达百斤以上。

据《宋史?兵志》载,按照国家标准:上等单梢   石包   射程应在270步以上,中等的为260步,下等的为250步。

最早的炮弹是石制的。

后来出现了特殊炮弹,如燃烧弹,化学弹等。

后来也有用   石包发射毒燃球、燃幕弹、毒药等化学战剂的。

有些小型战石包   使用泥弹,不仅便于制造,而且射出后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敌方拾起反射回来。

石包   在古代长期作为城市攻防战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霹雳车]   中国最早见于实战的抛石车。

《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曹军制发石车,攻击衰绍军壁楼。

因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霹雳车。

  [弹射器]   由扭绞的纤维绳的弹力带动的投掷器,也称弩炮包。

此种投掷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期间第一次出现于锡腊库扎,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战争中围攻要塞时使用过。

轻便型弹射器也用于野战,并安装在舰船上进行海战。

弹射器的构造是:在坚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绞的绳索   (皮带、鬃绳)等。

投掷杠杆的下端插入绳内,上端有装弹碗。

装弹时,把绳绞紧,杠杆被绞车几乎拉成水平位置。

投射时,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横框的横梁上,把所装弹丸沿弩曲弹道抛出。

弹射器可投掷石头、石弹、金属弹、圆木、箭、装有燃烧着油脂的瓶罐、动物尸体等,在中世纪还投掷过球型弹、燃烧弹和爆炸弹。

弹射器可将150一-48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250一400米,可将箭相3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850米远。

据波利比阿的《历史》记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许多罗马海军的舰船打坏,打沉。

花欧洲,到!4一t5世纪,弹射器曾相火炮同时使用。

罗斯,有一种类似弹射器的装置,叫投射机。

  [抛石机]   依靠物体张力   (如弓?木板弩曲时产它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掷器。

典型的靠钮力发射的抛石机由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弹射杆,*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构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摊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

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牢支撑架上的横梁。

弹射杆的*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端装一度弹袋。

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产生的惯性力便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据考证,亚述军事帝国时期,已开始用机械投掷石块,据说可把大约10公斤的石块投射500一700米。

后来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也陆续开始使用。

  [重锤抛石机]   利用重锤重力发射的投射机器。

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15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

抛石机的杠杆力臂不等,可以围绕固定在机架两支柱间的轴上下自由转动。

筏杠杆的短臂上固定有一个重物--------重锤。

装填抛石机的时候,用绞车把杠杆长臂拉向机架底部,并向石袋装弹。

抛射时,急剧将杠杆长臂放开,装弹的石袋快速升起,重锤完全落下时,石弹从石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

抛石机可将3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140一210米远,可将10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40一70米远。

  [锈积底]   古代印度史料中记载的一种对空投掷的器械。

据《摩词婆罗多》记载,列国时代国王萨尔瓦用"空中飞车"向敌城内投掷石块,满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弹)。

为了对付这种空袭,城内普遍安装了一种向"空中飞车"投掷武器的器械。

这种器械被称为锈积底。

  [古俄罗斯投射机]   古俄罗斯的投射机械。

投射机的构造和作用是利用柔软物具有弹性的原理。

在围攻和防守要塞时,用来投射石头、重箭、圆木和其他装填物。

10一15世纪,投射机广为使用。

此种投射机按其构造和使用原理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弩炮,用于平直投射;另一种类似弹射器,用于曲线投射。

俄国军队中装备有大小两种投射机,大型投射机能把约200公斤重的装填物投射600一700米远。

16世纪时,则用于发射炸弹稠燃烧弹。

16世纪末,由于火炮的广泛使用,投射机遂废。

  [尤塞耗能抛石机]   古代欧洲使用的一种抛石机。

它基本上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构成。

炮架由两棍水平横杆组成,横杆被四根坚硬的垂直木条隔开,炮架被牢圈地放置在底座上。

这样炮架就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的一个窗口,旁边二个窗口的外侧支撑杆上各系着一束稍微扭绞着的垂直绳索。

在扭绞着的绳索中插两根坚硬的木梢,然后同另一根结实的弓弦绑在一起。

用很大的拉力将弓弦安放在弹射槽中弹射物的后面,然后拨动扳机装置将弹射物弹出。

  [排林托能抛石机]   古希腊一种抛石机。

它是一种类似弹弩的较轻便的抛石机,其原理跟弹弩相同,不过它有两根导杆在一个斜面上,连在两棍术臂上的弓弦将滑动弹射槽内的石弹沿此斜面弹射出去。

这种弹射器长达10码,高5码,宽4码,体积很大。

发射约有弹重达8磅,射距300码甚至更远。

它基本上用于攻城,也可用来防守。

马其顿菲利普王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野战部队都曾携带这种抛石机。

  [拍林吞]   古希腊一种弹弩。

可以准确地投射小型石核和标枪,其特点是带有瞄准装置。

  [巴里斯塔]   古希腊一种木弩炮。

可投射石块、石核、铅核等。

是一种重投射机械。

射程300一500米。

使用约有核重量3?5公斤灰石,最重可投射70公斤的石核。

  [自射器]   一种有大弩度弓架及张弦、控弦和放弦装置的机械弓。

用来投射箭和石头。

与弓相比,自射器射得更远更准,但造价昂贵且制作复杂。

分为作战用和狞猎用两类。

作战用者又分轻重两种。

轻自射器楚一种嵌人木槽带托   (支架)的弓。

弓弦靠跳蹬(用脚踏的铁环)拉紧,用一种极简单的发射装置发射。

重自射器装花带轮的特制床子   (架子)上,装以钢弓和绳或牛筋制的粗弦,潮一种齿轮装置------摇柄来张弦发射。

摇柄的采用是自射器构造的巨大改进,因为12一14世纪造的自射器需要50人才能张开。

在罗斯,自射器始于10世纪,西欧始于11世纪末,称为弩。

17世纪时,自射器被火器取代。

狞猎用自射器   (在下面的弓)用于猎取各种野兽,将其藏于隐蔽的地方,用一根经过伪装的绳横扯到野兽出没的道路上。

野兽碰到绳上,机弩即行发射。

  [箭]   亦称矢。

古代搭在弓或簿上发射的兵器。

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后来用石块或骨、贝作箭镞,安在箭杆头郡。

为保持飞行方向,后来又在箭杆尾郡装上羽毛   (箭羽)。

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造,种类也随之增多,但其形制历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根据用途,箭杆的长度和箭嫉的长短、大小以及式样有所区别。

(?

)   中国箭镞的一种。

《万言》第九:"   [箭镞]   其厂长而薄镰,谓之?

,或谓之钮。

"《「L韵?九麻》:?

宇注引《方言》:"江东呼?箭。

"   [阑]   中国古代盛弩箭器。

《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简。

"颜师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

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

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

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   (名为呜套)的弓佩于左侧。

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袖箭]   藏于袖中的暗箭。

可暗减在袖中的特制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

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

除了在两军交战白刃格斗时使用外,还可作为镖客、拳师、技击家的防身武器。

袖箭有单发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

单发袖箭,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

箭简长8寸,周径8分,筒*有盖,连于筒身,盖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装箭。

筒盖旁一寸处有一一活动的蝴蝶片,专司开闭。

镀底装设弹簧,簧上有一一块圆铁板,装箭后,弹簧医下,用蝴蝶板将箭关在筒中,发射时,拨开蝴蝶片,弹簧弹起,筒中的箭就能弹肘出去。

箭长7寸,嫉长l寸,每简装箭   12支。

梅花袖箭,每次装箭6支,可连续发射。

箭简径约为1?2一-1?5寸,览单发袖箭略粗。

筒内有6个小管。

中间1支,周露5艾,状如梅花瓣。

每个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关,匣盖之后有-」铁圈,发射一箭之后,须将筒劈旋砖一一矩角度,使之连续射出。

  [筒子箭]   一种暗箭。

竹简中装箭15一20支,箭长1?2尺。

箭杆长7寸,镞长5寸,涂敷毒药。

竹筒分为两截,后节为燕尾形,燕尾上有绊带,箭插入绊带中。

发射时,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掷出,力大者一次可发20艾,力小者发15支。

  [流星箭]   即手发箭。

使用时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

铁箭杆中加铅4两,以加强重力。

活来逐渐演变为镖。

  [鞭箭]   手抛箭,与流星箭相似,发射时箭盛在铜馏子中,手抛铜溜子,箭顺铜馏子甩出。

  [镖]   刀鞘末端的钢饰物。

又是一种暗器。

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

  [标枪]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标,又称"投枪"、"投矛"、"短矛"、"镶枪"等。

巧嫉和骨嫉标枪、在上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晚期)为狩猎武器。

铁镞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郡曾装备过。

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可将标枪投掷20一60米远。

古罗马重装步兵的投矛长约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长的铁尖安在木柄上,投掷30米。

为使标枪投掷得更远,(达70一80米),有的标枪上装有皮带环,以使投掷力键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亚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岛人),标枪是一种基本的投掷武器。

在西欧,标枪一直流传至中世纪。

在俄罗斯,标枪即为短投枪。

在《梆戈尔远征记》一书   (公元12世纪)中首次提到标枪。

在中国原始社会已有标枪,但到宋代才成为军队常规武器,又称"梭枪"。

元朝蒙古军善用标枪,杆短另尖,枪有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数种,多数两端有刃,既可以马上刺敌,又可抛掷杀敌。

明代军队中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力厘米。

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有姻长箭,两端都可以刺人,便于投掷。

清代的标枪多用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

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

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干50步内投中敌人。

  [杰里德矛]   形似标枪的细短投矛,装于一不大的矛袋中、佩于年人腰带私侧。

近东各国阿拉伯人称骑兵持矛操练为杰里德。

15一17-世纪时,俄国也使用这种矛作战,后一段时期,"也叫杰里德矛。

"Cy刀M口A"这一名词源自与"COBATb"一词有联系的古斯拉夫语"CyAM丛A》,COBATb"在古俄语中有"掷矛"的意思。

这种短投枪长约一米,枪头很重,分为刃,裤,小管内插入一根轮而坚固的杆子-------枪杆。

16一17世纪常在仟子尾部装上一个博簿的金属筒,以便较历从枪筒中抽出。

  [投石带]   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

根据记载,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经出现在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佣军中。

后来,手抛投石带广泛运用于古代世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

它是一条由兽皮或杆扔纤维做成的带开,中间部分宽,一端带有环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长鞭掷弹带),弹丸(鹅卵荷、金属球。

16-17世纪时为榴弹)放干投石带宽部。

拨右手在握住套球扣的同时,也握住投巧带的无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6181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