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法资料黄帝阴符经奇

【秘法资料】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释秘 欣赏:黄帝阴符经碑林拓片 《黄帝阴符经》原文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

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也;

万物,人之盗也;

人,万物之盗也。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释秘 霍斐然 撰 《黄帝阴符经》历来有多种版本,原文也不尽同。

注家又各有其说。

大多断章取义,随文敷衍,没有中心,不明主题,不能全文贯通,每以空洞杂凑为说,读之使人茫然,如入五里雾中。

遂至有指为“妖妄怪诞”之书者。

余也不敏,矢志揭其秘,经过三十年之研究与探索,并先后得到忠县张义尚大师、古文献研究室韩仲民先生、南京大学卢央教授等的支持与鼓励,谨撰此文,以揭千古之秘,以证经文之实,不敢与古今注家苟同。

谨用山西省博物馆碑林所陈列的大宋乾德四年,郭忠恕三体(篆隶楷)书《黄帝阴符经》碑拓片为蓝本(《六一题跋》有记载)。

至于《黄帝阴符经》的历史考据、学术价值等等有不少专题评述的文章。

如齐鲁书社一九八四年版《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第二卷,李养正撰《阴符经》一文,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一文。

以及一九九二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王毅、盛瑞裕合编的《黄帝阴符经全书》巨著,多达438 页,搜集资料丰富,有其详细的论述,恕不赘及, 谨从经文内容结构中具体揭秘,并非标新立异以自成一家之言,实因见其原意如此,而不敢藏拙。

《黄帝阴符经》书名解 《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

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

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

《阴符经》即是元始的《遁甲经》。

何以故?

按《遁甲符应经 . 总序》“古法,遁者隐也,幽隐之道;

甲者仪也,谓六甲六仪,在有直符,天之贵神也;

常隐于六戊之下,盖用兵机,通神明之德,故以遁甲为名。

”由此可知,阴者隐也即遁也;

符者直符,直符即指六甲也;

六甲常隐游于六仪之下,故名曰:“遁甲”。

所以说《阴符经》即《遁甲经》之秘,不只是书名能符其义,还可以从具体经文中系统证实,绝非牵强附会,更非偶合可能。

遁甲数术,其源也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总结提高。

其名称必随时变革,这是事理发展的必然规律。

遁甲之术也不可能例外。

其创作时期虽不一定真如各书所说,出自轩辕黄帝战蚩尤之时,当在八卦甲子发明以后。

这是可以从其学说内容结构推证的。

大约周秦时名“阴符”,汉魏时名“六甲”,晋唐宋元称“遁甲”,明清以来谓之“奇门遁甲”,或者有时称“奇门”,有时称“遁甲”,皆是指这一数术内容(另见拙稿《奇门遁甲基础知识》)。

在爱好者长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聚了前人不少的智慧成果,遗留下了不少的《遁甲》专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遁甲》术在实践运用的历史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往往偶中的事例,就不可能不流传出一些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加工后的神奇传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尽管如此,却不可轻视这一文化历史现象,不妨进行各种不同角度的探讨。

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有无实用价值?

有什么学术意义?

不妨弄个明白。

《阴符经》即是《遁甲经》的元始经笈,不为后世所知,多被误解作道家修炼之术的丹经,总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断章取义,杂凑成文,不能全文贯通,首尾一气。

今用“遁甲”揭其秘,一气贯注,层次井然,全文通畅,豁然冰释,乐与爱好者共赏之。

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释秘 《黄帝阴符经》全文共三百九十九字。

一气贯注,未分章节。

今按其行文顺序,随其经文自然段落,分为一十四节,陈述我见于后。

(一)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此节是全经之总纲,学说之根据。

高度概括了《阴符经》总体内容,故曰:“尽矣”。

“观天之道”谓“天之道”用“观”而取得。

不但有其客观根据,而且有其具体方法,而非空洞理论。

自有古天文学内容,包括古代星占学在内。

但全文中并未提及三垣二十八宿,五星凌犯等星占天象内容之事。

由是可知,《阴符》著者是从星占学的另一分支,以天象实体运动为依据,即是应用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出的干支八卦,建立起一门有天道依据的数术系统遁甲式体系。

经文明示“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就是遁甲式的明证。

中国古代一切传统学术,皆是首重天道,遁甲式亦不能例外。

但与六壬、太乙之术不同,各有其特色。

合称“三式”之学。

遁甲以九宫为框架,六壬以十二地支为框架,太乙以九宫十六神为框架。

太乙占国运,遁甲占兵机,六壬占百事,各有重点,亦各无不占,然均不离以“干支”为根据。

古人发明“干支”颇不容易。

看起来很简单,要知其所以然和探索其客观根据就不容易。

不论医卜星相,天文地理,宗教神学等等,无有不涉及干支者。

“干支”是古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结晶,是天体运行规律的高度反映。

它在天文学中的客观根据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故不见有人具体揭示。

各著作之中,包括天文学史之中,皆多从说文解字训诂考释,却缺乏从古天文学中具体落实。

遂至认为干支属抽象概念,记时符号而已,其实质却鲜为人知。

将本来科学的东西,未能加以充分认识,反而被误认为是甚至肯定是“唯心”的和“迷信”的东西。

“八卦”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所应用的符号系统,用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在遁甲式中,八卦通天地人三盘之体,其侧重在于“空间”方位的反映和事物形象的归属。

自宋代而后,八卦又有先后天之分。

遁甲式所用为后天文王八卦,未提先天伏羲八卦。

可知《阴符》所用自应是“文王后天八卦”无疑。

《阴符经》所用八卦甲子,虽是时空统一的,但又是有所侧重的。

干支虽可表示空间方位,其重点乃在于“时间”的反映。

八卦虽可表示时间,其要端多主于“空间”方位的反映。

故自古皆采用干支记时,而不用八卦记时。

《遁甲》用八卦作“三盘”的定位式,天干从中顺逆演布,体现时空统一的变化模拟。

可见古人立法的合理性及其智慧的陈迹。

用图以明之。

《遁甲式三盘空间定位合图》 “执天之行”,即是根据“观天道”所获的天道运行规律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法天则地演布奇门,得出千变万化之一幕,用作预测和决策的行事指导,争取计划的胜利。

故曰:“执天之行尽矣”。

是有具体数术内容的,而非空洞词句。

(二)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此节从总纲而展开论述。

“故”即所以,乃申述“观天之道”的具体内容。

“天有五贼”之“贼”,即盗贼之“贼”。

贼与盗对,经文中有“五贼三盗”之说。

“贼”为明取强夺,“盗”为暗地偷窃。

即指盗窃天机有明暗两个方面。

有形象思维与理化思维,皆有具体内容。

天之五贼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道中运行,占星家可以明白地观察到它们顺逆留伏的运行,冲巳凌犯的现象,芒角动摇的状态,以及隐显五色,九洲分野等,与人间社会相联系,作出灾祥的判断。

在《唐开元占经》《太白阴经》《乙巳占》《兰台秘苑》和《天文大成》《历代天文律历等志》中有丰富的记载。

但是,《阴符经》著者明显地是“星占术”的另一分支,不用守候灵台(观测台)的辛苦,只从古天文家精辟创作反映“天道”规律的“干支”这个天机来推演,从形象思维飞跃到理性思维。

诸如“六壬”“太乙”“子平”等等数术,无不根据干支来推演。

特别是《遁甲》式,将天道运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和天体空间定位的九天星,作为天道规律的客观依据,用干支五行和九星用作天机全息的模拟。

《烟波钓叟歌》曰:“庚为太白丙荧惑”,即是以“庚”逮捕太白金星,“丙”代表荧惑火星。

这就充分证明遁甲是用天干五行代表天文行星的事实。

这种方法,既本于天道,又不用守候灵台的辛苦,仅用干支八卦推演,即可得到预测效果。

《烟波钓叟歌》又说:“白入荧兮贼即来,荧入白兮贼需灭”,这里不但证明“遁甲”是以天干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同时又证明了“遁甲”是用五行代表五贼之事,与《阴符经》的隐秘若合符契。

“见之者昌”;

昌,明也。

遁甲式重天盘又重天干,唯天干明布天地盘之中,一见而知,故曰“见之者昌(明)”,而地支无定住,藏于九宫之内,靠顺逆推演方可知道,是说代表五行的天干有明显的位置,一见可知,而不与地支情况相同。

故曰“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昌,明也,明白其吉凶以定趋避之行动也。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是说三奇六仪(即乙丙丁三奇,戊己庚辛壬癸六仪,均指天干而言),按规定之阴九局阳九局顺逆演布法则熟记于心中,即是“五贼在心”。

演布时将三奇六仪这一连串的天干或顺或逆,按用局规定排布在天盘上,故曰“施行于天”。

地盘亦同样布天干,其局法定体,从天道中来。

地盘不动,唯天盘动(视运动)。

也即是法天则地的模拟。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上下四方谓之宇,指空间。

古往今来谓之宙,指时间。

“在乎手”,即是在掌上运算的古法,以九宫八卦为定位,代表空间,用记时干支代表时间,在掌上轮算;

古人称为“掌诀”。

《烟波钓叟歌》说:“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

次将八卦论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

阴阳两遁分顺逆,一气三元人莫测,五日都来换一元,接气超神为准的”。

一般流传的掌式多是用的“边九宫”法。

“活盘法”上掌,必须滚瓜乱熟后才能用,不然就用书写法,或用“拭盘”,即是“奇器”。

“万化生乎身”。

《尔雅》曰:“身,我也”。

指布局之后,判断首明。

主客之分,人我之别。

即万事万物与我发生关系,自有或吉或凶之结果。

皆由人我、物我、事我之间的生克关系而造成。

一主而百客,判断之要端也。

此节所论,层次清楚,条理井然。

(三) 天性,人也;

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此节承前节“宇宙在乎手”的布局内容展述其布局原理。

是本“天人合一”之说。

天与人,在遁甲中,分别以天盘九星代表天,人盘八门代表人。

“天性人也”,即指天盘九星之属性与人盘八门之属性相同。

例如:坎宫天盘星天蓬属水,人盘坎宫休门也属水。

艮宫天盘星天任属土,人盘艮宫生门也属土。

震宫天盘星天冲属木,人盘震宫伤门也属木。

巽宫天盘星天辅属木,人盘巽宫杜门也属木。

离宫天盘星天英属火,人盘离宫景门也属火。

坤宫天盘星天芮属土,人盘坤宫死门也属土。

乾宫天盘星天心属金,人盘乾宫开门也属金。

中宫天盘星天禽属土,人盘中宫寄居坤宫死门与艮宫生门也属土。

这就是天人属性相同的“天性人也”的具体内容。

接着就可以明白“人心机也”是联系“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枢纽了。

“机”即是“天机”的“机”,也是“枢机”的“机”。

人心是“机”,主宰于中,而起枢机的作用。

即由人心来主天(天盘)以定人(人盘)。

也即是说,天盘是据“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求得天盘直符宫,直符宫下的人盘八门记时直使。

这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具体内容。

例如:阳遁一局,甲子直符属坎一宫天蓬星,其人盘休门即为直使。

实在简易,取义颇为深刻。

只要求出了天盘,就得到了人盘。

确实靠人心在作主宰。

经文所述,何等明白晓畅,并非抽象的空洞大道理,且有其具体的落实处。

(四)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节承前节所述布局后所得格局判断之举隅。

此所谓“天”即指“天盘”,“人”即指“人盘”。

“天发杀机”即天盘受克制。

“人发杀机”即人盘受克制。

《奇门统宗·奇门秘诀总赋》曰:“身残毁兮!

乙遇辛而龙逃走;

财虚耗兮!

辛遇乙而虎猖狂”。

即天盘中的“乙”受地盘总的“辛”所克制。

“乙”为东方木青龙。

因天盘主动,故曰“龙逃走”。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即是天盘中的“乙”受地盘中的“辛”克制,“龙蛇起陆”即为“龙逃走”之意。

《遁甲大全》卷七有曰:“奇门上盘象天,谓九星;

中盘象人,谓八门;

下盘象地,谓九宫。

上盘星也,中盘门也,下盘宫也。

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是天盘,吉凶由天故也。

凡星克门吉,门克雄凶。

”此天盘受克为凶,即天发杀机之举隅。

东方木为青龙,乙者龙蛇之象,阳为龙,阴为蛇,乙至阳宫为龙阴宫为蛇。

又甲为龙,乙为蛇。

八卦甲子者,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应用而作出判断,此遁甲式方法之特色。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人盘受克,遭天地盘克制而有灾祸也。

《遁甲大全》卷七有曰:“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

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人自取故也。

凡门克宫吉,宫克门凶,伤人、事故凶”。

若天地盘皆同时克制人盘则至凶。

故曰:“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指天盘人盘同时皆遭克制,则有一番变革之象。

即天盘直符宫与人盘直使宫二者皆受克制,定有一番斗争或灾祸出现,是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兆基。

故曰:“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节经文有作“天发杀机,移星异宿;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者。

有将“移星异宿”作“日月星辰”者。

明显是注家增入一“地发杀机”和“移星异宿”,待欲凑足“天地人”三才之数。

殊不知前有“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之句,未涉及地,后有“天人合发”之结语,亦未提到地,只是“天人”并论,其画蛇添足破绽显然。

非原文所有可知,郭忠恕三体书迹,既然刻碑传世,必早有考证,今从之。

(五)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此节承前凶格而发。

测得凶格,有灾祸降临,当采取避祸趋吉的措施。

《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吾既有身,如何才能“无身”?

若说毁灭自身,吾又何存?

此之所谓“无身”,实指“隐身”避患之术。

《奇门秘诀总赋》说:“如遇急难,宜从直符方下而行。

太阴潜形而隐迹,六合遁身而谋议。

九天之上扬威武,九地之下匿兵马”等等,皆为遁甲术中的神秘学说。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是说人之智力虽有水平不等,同样可以用隐慝伏藏之法进行趋避。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指九宫之诀窍。

“邪”是指一种不常见的现象,昔人称为“邪术”,今人称为“特异功能”。

是说遁甲趋避方法,是用“九宫式”而非“六壬式”(二式皆有趋避说)。

既用九宫中的诀窍可产生隐遁作用的邪术。

其方法有三个要点,重在天盘中的乙丙丁三奇。

《遁甲统宗》曰:“时下得乙者为日奇,凡攻击、往来者,逃凶者,宜从天上六乙出,则恍惚如神,无人见者”。

“从天上六丁而出,入太阴而藏,敌人自不能见也”。

凡攻伐,宜从天上六丙出,挟威火,故类王侯”。

又有“急则从神缓从门”之说。

有《秘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上中下三卷,是宋代写成的“法奇门”专著。

在有关《遁甲》古笈中,也有不少的符咒异说,前人早有认为邪僻不经者,或只从其数理部分,神学之类皆弃而不用。

如《奇门一得》《奇门元灵经》《奇门法窍》《奇门阐微》《奇门心悟》等等皆是。

奇门数理趋避之要,在于自为”主客“。

即测得利于为主者,则后动,是为“后发制人”。

测得利于为客者,则先动,是为“先发制人”。

是以静为主,动为客。

测得其机,则按机行事,动静可以由人。

总之,此节是阐述趋避之法,书中不乏记载。

此一传说神秘文化史料,未必尽是荒谬空谈。

(六)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此节仍是遁甲格局又一举隅。

《烟波钓叟歌》曰:“丙为勃兮庚为格,格则不通勃乱逆”。

又“甲加丙兮龙回首,丙加甲兮鸟跌穴”。

甲为木,丙为火,火生于木,即生火者木,初则火势渐升,光耀照人,原为吉象,继则木被火焚,象奸生于国,时机至而生变动,国必溃败之象。

谓得此局,必先吉而后凶,知此奸臣当道,不宜从政,隐居修炼,如老子过函谷关,张良随赤松子游之类,可谓圣“知时”也。

解者因有“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之句,遂误解为道家修炼之术,而不顾“奸生于国,时动必溃”之联贯。

其附会显然。

(七)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也;

万物,人之盗也;

人万物之盗也。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 此节论述布局后进行判断有三个重点,叫做“三盗”。

是盗窃天机奥秘的重要点。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遁甲大全》说:“凡占吉凶,首重九星,以九星是天盘,吉凶由天故也”。

这就是天生天杀的道理。

“盗”即是偷盗的盗,与“贼”之明取不同。

贼为明取,盗为暗偷。

皆指窃取天机奥秘之事而有明暗两个方面。

“五贼”为天干五行,明显排布于天盘九星遁甲式中,一见而知。

但“三盗”必须通过相当的思维过程,才能作出吉凶的判断。

奇门重天盘,“三盗”又是重要部位;

即一,天盘直符宫。

二,人盘直使宫。

三,地下符使宫。

直使为事之先应,直符为事之结果,地下符使则属符使之后援。

遁甲布局容易,判断颇难,八方四层,八卦九星,八门九宫,八将十干,错综变化,茫然无头,不得要领,难免迷惑。

《奇门统宗》凡例曰:“奇门占法,要分动静之用,静则只查直符直使时干,看其生克衰旺如何?

动则专看方向,盖动者机之先见者也”。

由是可知,《阴符经》所言“三盗”,实包括动静二用,物我两项。

“天地,万物之盗”。

“人,万物之盗”,三者一致,即天地人皆为“万物之盗”与“万物、人之盗”二者对应。

归总只是“物、我”二者。

“三盗”实属“万化生乎身”内容之展开落实而已。

今用遁甲式阳遁一局,甲子日丙寅时为例,以明盗窃奥秘之三个要点。

由此图可以明白,天地人,既可指天地人三盘八方,作为占法“动用”之信息场体,又可作天地人三盘中天盘直符宫,地盘(地下)符使宫,人盘直使宫等三宫作为占法“静用”之信息场点,即“三盗”之三盗点。

此图中层是八将盘(或称八神盘),二层是天盘。

三层是人盘。

外层是地盘。

此局坎宫天蓬戊为直符落艮八宫,休门为直使落震三宫。

地盘坎一宫是地下符使之宫。

此天上直符天蓬水星,人盘直使休门也属水,地下符使宫坎也是水,此天地人三盘属性一致,与其对应之落宫相敷,则其或生或克则又不一,而十五之机寓于此。

故曰:“天地,万物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

合而言之,则“天地人,万物之盗也”。

相对面则为“万物,人之盗也”(因天性人也,人即代表天地之性也)。

即符使所到宫为事物之机应,以代表万物”。

“万物”与“人”相对应,互盗其机。

故可从生克制化之理性思维与八卦之形象思维相结合揆测万事。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是说动用三盘八方,和静用符使三盗,都相生相宜,而天地人已安祥无虞了。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

动其机,万化安”。

“故曰”是承前而发。

谓既得三盗相宜(静用),三才也安祥(动用),就象按时进餐一样,是合符生理,所以要掌握时机,纵他变化万端,也能得到平安。

关键在一个“时”字上。

甘氏《奇门一得》所谓:“万事尽包一局明”。

前节举凶格,本节论吉象,层次鲜明,阐述精透。

(八)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此节承前节吉格凶格,从神从门趋避之妙而言。

谓“急则从神”趋避妙,人皆知其为“神”之神妙,但“缓从门”是数理天机之应用,不用神道符咒等说,仍有神妙之功效,其所以然则人不能知也。

故曰: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九)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

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此节粗读之,似赞历法测定朔望月大小之功,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之说。

细味全文,其实不然。

月大月小有何神秘?

君子得之,怎能固躬?

小人得之,又焉能轻命。

因此,“日月有数,大小有定”之文,并非指测定月大月小之事。

“日月有数”,是说日有日之数,月有月之数。

即日奇门有日奇门之数,月奇门有月奇门之数。

用日干支布局者为日奇门,用月干支布局者为月奇门,用时干支布局者为时奇门。

“大小有定”,是指局数有一定的规定,该用几局就用几局,不可错用,与占事之大小有关。

凡大事用月奇门布局,如君国大事等;

小事用日奇门或时奇门,如日用百事等。

皆是依据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的记时“干支”布局以占测事物,故有“圣功生焉,神明出焉”之妙。

“神明”即神而明之之谓,皆赞美遁甲式之妙用也。

“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者,是说用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的“干支”中有“天机”的反映,用“干支”作为遁甲式信息场的展开原点,可以得出千变万化之一幕,可以“万事尽包一局明”。

虽然“干支”汇总有无穷的“天机”奥秘,而又颁行天下,天下莫不见者,但其中所藏“天机”奥秘,由是不知遁甲式者所不能知道的。

“君子得之固躬”者,即是说君子得此术可以趋吉避凶,保全自身。

“小人得之轻命”者,是说小人得此术则胡作非为,反致丧身。

“轻命”与“固躬”对举,可知轻命即轻视性命而遭灭身之祸。

此又为择人而授的保守思想提供理由。

《烟波钓叟歌》“请观歌里精微诀,不是贤人莫传与”。

《奇门统宗·玄机赋》“泄尽天机玄妙,当为圣主图功,虽得千金勿授,妄传小辈具戎,若将此法轻言,罪犯天诛不宥”。

可见遁甲式自来知之者不多,皆因要求严格,择人而授,保守过分所至。

(十)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此节承前文既“保守”又“玄妙”,而有“乱传匪人遭天遣,闭道获天诛”之虑。

故又不厌其繁,反复申述“专一”,“精思”胜过师授之理,鼓励人专研,不但不局限于师承,并有突破局限、自学可以成材,无师可以自通之指导思想,最为可贵,令学者鼓舞。

举出“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之实例,为“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之论证。

由此又推之“三反昼夜,用师万倍”之可能。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若将一个问题集中思考三日三夜,必能得到新的可喜成果。

但“精思”“专一”颇不容易,每有外界干扰,引诱转移,功亏一篑。

关键在于视觉。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与《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是一个道理。

也即是说,研习《阴符奇门》或有师承,或无师承,只要进行“专一”“精思”,避免外界干扰与诱移,是同样可以弄懂弄通的。

《战国策》中的苏秦,悬梁刺股,简练揣摩,期年而后成者,即是得其术得其理无师自通之明证。

(十一)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此节论述《遁甲》“天盘”模拟天道之意义。

天既生万物又杀万物,吉凶由天,无恩而生大恩。

雷风暴作,折殊发屋,迅猛异常,蠢然无情。

任其高兴时以显其无穷的威力(至乐性余);

当平静后,又天下皆同,廉洁公正,都享安宁(至静则廉)。

这就是模拟天道“活盘”运转之式,一动全动,廉洁公正,无恩而生大恩之义。

“雷风”乃大自然现象,代表天之行事。

何以独举“雷风”为用?

因雷在卦为震,以象天威;

风在卦为巽,以象命令;

震为阳,代表干,直符之喻也。

巽为阴,代表支,直使之喻也。

符使虽分阴阳,而五行属性如一。

加临于八方,又各有所之。

加阳星为开,百事吉,为“至乐性余”乎?

加阴星为阖,百事凶,为“至静则廉”乎“廉则无情,非正必凶也。

(十二)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此节承前节天盘与人盘“活盘”旋转所涉及“中五宫天禽星”与人盘中五宫直使应用方法问题的专门论述。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是说天盘活盘旋转,取法天动地静之式。

一动全盘转动,不私于一方。

如此则中五宫处于中轴,恒定不动,不见变化,如何应用?

中五宫天盘名“天禽星”,人盘无门,直符直使当中五宫时如何应用呢?

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特殊问题,故《阴符经》特别用了四十六个字来阐明其用法,也是相当必要的。

《遁甲符应经·九星所值宫第三》曰:“中宫者土,火之子,金之母,所寄理于西南坤位也”。

《遁甲统宗》卷二“中五宫阴阳遁俱寄坤宫”。

《遁甲演义》《武经总要》《太白阴经》《协纪辨方》《象吉通书》等,中五宫均寄坤二宫死门。

或谓土之长生在申,故中五寄坤二死门。

但必然显得死门多而生门少,很不自然,显属人为,昔人亦有评论。

《阴符经》著者提出“禽之制在气”的办法,禽即天禽星,气即节气,制即制度,即是说中五宫的应用应根据节气来均衡寄用于生死二门,不可呆寄于坤二死门。

若是呆寄死门则显得死门多生门少。

所以要均衡寄用,以体现“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的循环寄用方法。

生即生门,死即死门。

即冬至后中五寄坤二死门,夏至后,中五寄艮八生生。

改进中五呆寄坤二死门之法。

同时,又引述“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事理来说明这一问题。

又进一步评论说:“愚人以天地文理圣”。

意思是说,中五宫呆寄坤二死门,是只知空间(天地)文理为正确的是愚人之见。

“我以时物文理哲”,意思是说,我根据时间事物(时物)来循环寄用,才是聪明的方法。

此节经文,完整一气,脉络鲜明,绝非附会可知。

中五宫用法各有不同,早在《阴符经》著者已有此论述。

《甘氏奇门一得》有曰:“世传五禽寄于二宫,重借死门以配之,不知始误李筌。

考之唐荆川值李九峰来谒陈纯阳祖师之说,但当趋五飞乾,详究其用,寄者无验,而不寄者百不一爽,则此是彼非,不辨自明矣”。

甘氏是用飞宫法,随九宫次序飞布,增一中门(或跳跃中宫),似比活盘法寄宫合理自然,但不符合天体活盘运转之客观现象。

《遁甲统宗》卷二有“一本阳遁寄坤宫,阴遁寄艮宫”之说,与《阴符经》之说相合。

《奇门元灵经》卷二“五中宫,阳遁借生门直使,天□为直符。

阴遁借死门直使,天任为直符。

”方框缺字,当是一个“芮”字之脱。

《奇门法窍》更有随四季寄用生杜死开之说,还有随八节寄用八门之说。

可知中五宫的用法很有几种,也很重要,关系着学历的见解层次和师承派系的区分。

在流传的《遁甲》古笈中,多以中五呆寄坤二宫,虽然《阴符经》早已得出改进之方法,很少有人应用,可知呆寄坤二之法有他的偶中性。

前人也早以用时间检验证明,也许是“重数不重理”之故吧。

此节原文之后,有的版本有“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这一大段。

显然是由前文之式演绎增入。

谨增一“不”字以表反人之见,不但未明前文意,文风亦不相类。

与原著也不相属。

碑林宋郭忠恕书迹简洁可贵。

(十三)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此节论述“静”生万物,“动”成变化之理,动静本是相对存在,动为阳静为阴,阴阳相推,方见变化。

“静”属自然之道以生万物,“动”属变化之道,以见天地之心。

静为体动为用,静与动对,浸与流异,浸乃动之微,言天道运动,观察起来肉眼不能直接觉察,象水在“浸”一样,所谓“天地密移,畴觉之哉”。

随不能直观感觉,但日月往来,阴阳推移,可知天地运动的迅速与运动的实在。

遁甲式天地盘的模拟,天盘活盘象天运转,地盘不动象地之静止(视运动),来体现天地之道“浸”的几微变化。

即是法天则地创奇门,以体天地之撰,以类万物之情。

此节注家断句多作“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我则认为,“阴阳胜”断句未妥,应作“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方妥。

因后有“阴阳相胜之术”和“相推而变化”之句,即是“阴阳胜阴阳”之意。

若以“阴阳胜”断句则语意不全,有失阴阳二字之谓语也。

(十四)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此节经文之前,他种版本有“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用而制之”一节。

郭忠恕三体书无此一节。

文风不相类,似注文评语误入正文。

今从郭氏。

此末节揭出,律历所不能契者,于是有“奇器”,只用“八卦甲子”,将千变万化鬼神莫测之机,用阴阳相胜之术,明确地显示出来。

或神奇隐藏而去。

“奇器”即是九宫遁甲式,以九宫为框架,以八卦甲子为素材。

张良注曰:“六癸为天藏,可以伏藏也”,即是《遁甲》中的内容。

李鉴《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九有曰:“凡六甲为青龙,可以建福。

六乙为蓬星,可以建德。

六丙为明堂,可以出入。

六戊为天门,可以往来。

六己为地产,可以伏藏。

天至三凶神之宫,六庚为天狱。

六辛为天庭。

六壬为天牢。

天藏之中为六癸,可以隐藏也”。

此“八卦甲子,神机鬼藏”者,即指八卦甲子之中有隐藏之神机,颇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清徐大椿注《黄帝阴符经·序》曰:“阴符,赞易之书也, 其末章所云:奇器,指八卦甲子。

前后所论,皆所以剖明之也”。

惜徐大椿未知《阴符经》即是《遁甲经》元始古笈。

虽不中,不远也。

从此揭出,层次显然,脉络相贯。

若不明遁甲之说,又何以知阴符之然哉。

结束语 阴符自古几人得,奇器原来为兵设;

豁然贯通无他意,遁甲奇门句句切;

无怪苏秦椎刺股,可知黄石授此诀;

本来数术不足信,聊将管见抉其秘。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7049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