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相关的中国古代神话辞解

八公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肥水)北对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

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

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

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

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

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

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

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

其所升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

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按肥水之战时,前秦苻坚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即此山也。

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

八极 古时谓八方极远之地。

《准南子·墬形训》:“八纮之外,乃有八极。

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

曰苍门;

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

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

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

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

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

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 八骏 以谓周穆王之八骏马。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

”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则云:“(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奔霄,夜行万里;

四名超影,逐日而行;

五名逾辉,毛色炳耀;

六名超光,一行十影;

七名腾雾,乘云而奔;

八名挟翼,身有内翅。

”则匪特名号迥异,其行迹更出以想象。

古来袭用八骏泛指好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骏等。

八仙 民间有关八仙传说不一,多有变化.明朱有燉杂剧《八仙庆寿》中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

至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即《东游记》),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

后代民间所传之八仙,即本此为说。

又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四、风僧寿,五、蓝采和,六、元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

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元壶子,亦异闻也。

”又晋谯秀《蜀记》以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为蜀之八仙。

查唐代杜甫有诗名《饮中八仙歌》,看起来“八仙”之说,早始于唐。

现代约定俗成的说法八仙是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铁拐李。

八仙过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四游记》,其书凡四种,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传》。

“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

一是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

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

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

”又据《东游记》,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

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

韩湘子以花蓝投水中而渡;

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

蓝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

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各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

终俱得渡海。

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园古今杂剧》有《争玉版八仙过海》一剧,即演斯事。

民间图案多有采用此典,参见本网之《中国传统民俗图典》。

. 八阵图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

峡水大时,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人奔山上,则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

及乎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淘洒堆积,迨今不动。

”又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谓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东吴陆逊为诸葛亮神奇阵图所困、终被诸葛之岳父黄承彦引出之事,查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无此一说,当是齐东野人之语。

按八阵图遗迹有三:一在陕西沔县东南;

二在四川新都弥牟镇;

三在四川奉节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已记之,但云“累细石为之”,岁月消损,磨灭殆尽。

初无神话描绘,皆为后来所增饰。

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按八卦以“一”与“‐‐”符号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

其名曰:乾(三阳)、坤(三阴)、震(上二阴下阳)、坎(上下阴中阳)、艮(上阳下二阴)、巽(上二阳下阴)、离(上下阳中阴)、兑(上阴下二阳)。

八卦坛 《太平寰宇记》卷十:“宛丘县,本汉陈县。

……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

”按相传伏羲、神农均于宛丘建都。

近代在此地有重大考古发现。

参见夏朝地势图。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7448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