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 正阳真人钟离权著 纯阳真人吕洞宾传 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 匹配阴阳第一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

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

资道生形,因形立名。

名之大者,天地也。

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

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

天以乾索于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

地以坤索于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

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原》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

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

既有形名,难逃度数。

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辰。

十二展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六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

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

其气热。

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来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

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

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

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道。

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

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

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

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

阳对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

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

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不,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

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貌,其气绝矣。

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

以天机测之,庶达大道之绪余,若以口耳之学,校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

别求于道人同天地。

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

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

气比阳而液比阴。

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

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

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

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其春分之比也;

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

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其秋分之比也;

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

周而复始,运行不已,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

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

自胎完气足之后,低俗作品请删除七情。

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

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

当其气旺之时,日用卯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求取真的。

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

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进得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余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乾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

儿是气,自肾中升;

女是液,自心中降;

相争,儿女上下之故。

闭气则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聚散水火第二 《金诰》曰: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

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俯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

始而无先,莫见其前;

终而无尽,莫见其后。

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

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筹算可以得其理。

以此推之,大道可知矣。

《真原》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

即阴阳终始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

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

阴阳不失其宜,宜分于八节。

冬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

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

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

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体。

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

《比喻》曰: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一日比一年,日用艮卦比一年,用立春之节,乾卦比一年,用立冬之节。

天地之中,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冬至阳生而上升,时当立春,阳升于阴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阳难胜于阴也;

天地之中,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夏至阴生而下降,时当立秋,阴降于阳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阴难胜于阳也。

时当立夏,阳升而上,离地六万三千里,去天二万一千里,是阳得位而阴绝也;

时当立冬,阴降而下,离天六万三千里,去地二万一千里,是阴得位而阳绝也。

一年之中,立春比一日之时,艮(即丑、寅时)卦也,肾气下传膀胱,在液中微弱,乃阳气难升之时也;

一年之中,立冬比一日之时,乾(即戌、亥时)卦也,心液下入,将欲还元,复入肾中,乃阴盛阳绝之时也。

人之致病者,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

《真诀》曰:阳升立春,自下而上,不日而阴中阳半矣(艮卦丑、寅气微);

阴降立冬,自上而下,不日而阳中阴半矣(乾卦戌、亥气散)。

天地之道如是,惟人也,当艮卦气微,不知养气之端,乾卦气散,不知聚气之理。

日夕以低俗作品请删除七情耗散元阳,使真气不旺;

走失真气,使真液不生。

所以不得如天地之长久者,盖以此矣。

故古人朝屯暮蒙,日用二卦,乃得长生在世。

朝屯者,盖取一阳下,屈而未伸之义,其在我者,养而伸之,勿以耗散,暮蒙者,盖取童蒙求我,以就明弃暗,乃阴间求阳之义,其在我者,昧而明之,勿以走失。

是以日出当用艮卦之时,以养元气,勿以利名动其心,勿以好恶介其意,当披衣静坐,以养其气,绝念忘情,微作导引,手脚递互伸缩三五下,使四体之气齐生,内保元气上升,以朝于心府,或咽津一二口,搓摩头面三二十次,呵出终夜壅聚恶浊之气,久而色泽充美,肌肤光润(艮卦养元气)。

又于日人当用乾卦之时,以聚元气,当入室静坐,咽气搐外肾。

咽气者,是纳心火于下,搐外肾者,是收膀胱之气于内(乾卦聚元气)。

使上下相合肾气之火,三火聚而为一,以补暖下田,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炼液生气,名曰聚火,又曰太一含真气也。

早朝咽津摩面,手足递互伸缩,名曰散火,又名曰小炼形也。

《道要》曰:花残叶落深秋,杨妃懒上危楼,欲得君民和会,当时宴罢频收。

此纳心气而收膀胱气,不令耗散而相合肾气,以接坎卦气海中新生之气也。

必以交立冬为首,见验方止。

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容颜光泽,而肌肤充悦,下田温暖,小便减省,四体轻健,而精神清爽,痼疾宿病,尽皆消除。

如惜岁月,不倦行持,只于匹配阴阳功内稍似见验,叙入此功,日用添入艮卦,略行此法,乾卦三元用事,应验方止(三元乾、艮、震也)。

解曰:花残叶落深秋者,如人气弱日暮之时。

阳气散而不升,故曰懒上危楼。

楼者,十二重楼也。

心为君火,膀胱民火,咽气搐外肾,使心与外肾气聚而为一,放曰和会。

宴乃咽也,收乃搐也。

早晨功不绝者,此法为主本也。

交媾龙虎第三 《金诰》曰: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

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

其质如卵而低俗作品请删除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

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

一升一降,阴降阳升,与天地行道,而万物生成也。

《真原》曰:天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

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天,其阳太极而生阴。

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

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生也。

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生阳。

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

《比喻》曰:以身外比太空,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

子时乃曰坎卦,肾中气生,午时乃曰离卦,心中液生。

肾气到心,肾气与心气相合,而太极生液。

所以生液者,以气自肾中来,气中有真水,其水无形,离卦到心,接著心气,则太极而生液者如此,心液到肾,心液与肾水相合,而太极复生于气。

所以生气者,以液自心中来,液中有真气,其气无形,坎卦到肾,接著肾水,则太极而生气者如此。

可以比阳升阴降,至太极而相生,所生之阴阳,阳中藏水、阴中藏气也。

《真诀》曰: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

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

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

阳到天而难升,太极生阴;

阴到地而难入,太极生阳。

天地之理如此,惟人也,不得比天地者,低俗作品请删除七情,感物丧志,而耗散元阳,走失真气。

当离卦肾气到心,神识内定,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口,如吐咽下,自然肾气与心气相合,太极生液;

及坎卦心液到肾,接着肾水,自然心液与肾气相合,太极生气。

以真气恋液、真水恋气,液与真水本自相合,故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名曰交媾龙虎。

若以火候无差,而抽添合宜,三百日养就真胎,而成大药,乃炼质焚身,朝元超脱之本也。

《道要》曰: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

此恐泄元气而去真水于身外也。

气散难生液,液少而无真气,气水不交,安成大药?

当此年中用月,以冬至为始,日中用时,以离卦为期。

或以晚年奉道,根源不固,自度虚损而气不足之后,十年之损,一年用功补之,名曰采补还丹。

补之过数,止行此法,名曰水火既济,可以延年益寿,乃曰人仙,功验不可备纪。

若补数足而口生甘津,心境自除,情欲不动,百骸无病,而神光暗中自见,双目时若惊电。

以冬至日为始,谨节用法,三百日脱其真胎,名曰胎仙。

解曰:在外午时为离宫,太阳为真阳;

在人心为离宫,元阳为真龙也。

真虎乃肾中之水也,真龙心液中之气。

口为玉池,津为春水。

烧炼丹药第四 《金诰》曰:天地者,大道之形;

阴阳者,大道之气。

寒热温凉,形中有气也;

云雾雨露,气中有象也。

地气上升,腾而为云,散而为雨;

天气下降,散而为雾,凝而为露。

积阴过则露为雨、为霜、为雪;

积阳过则雾为烟、为云、为霞。

阴中伏阳,阳气不升,击搏而生雷霆;

阳中伏阴,阴气不降,坚固而生雹霰。

阴阳不谐合,相对而生闪电;

阴阳不匹配,乱交而生虹霓。

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

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

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

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真原》曰:阴不得阳不生,阳不得阴不成。

积阳而神丽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阳而得真阴以相成也;

积阴而形壮于地,而贵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阴而得真阳以相生也(戌、亥行持,离卦采药,乾卦进火)。

《比喻》曰:真阳比心液中真气,真阴比肾气中真水。

真水不得真气不生,真气不得真水不成。

真水真气比于离卦,和合于心上肺下,如子母之相恋,夫妇之相爱。

自离至兑,兑卦阴旺阳弱之时,比日月之下弦、金玉之在晦,不可用也。

日月以阴成阳,数足生明;

金玉以阳生阴,气足生宝。

金玉成宝者,盖以气足而进之以阳;

日月生明者,盖以数足而受之以魂;

比于乾卦进火,炼阳无衰,火以加数,而阳长生也。

《真诀》曰:离卦龙虎交媾,名曰采药。

时到乾卦,气液将欲还元,而生膀胱之上,脾胃之下,肾之前,脐之后,肝之左,肺之右,小肠之右,大肠之左,当时脾气旺而肺气盛,心气绝而肝气弱,真气本以阳气相合而来,阳气既弱而真气无所恋,徒劳用工。

而采合必于此时,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大甚,微放轻勒,腹脐未热,紧勒。

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

使气不上行,以固真水,经脾官,随呼吸,而搬运于命府黄庭之中,气液造化时,变而为精,精变而为珠,珠变而为汞,汞变而为砂,砂变而为金,乃曰金丹,其功不小矣。

《道要》曰:采药须凭玉兔(采药心气,玉兔肾水),成亲必藉黄婆,等到雍州相见(雍州,乾卦),奏传一曲阳歌。

此乃与采药日用对行,凡以晚年补完十损一补之功,此法名曰炼汞补丹田。

补之数足,止于日用离卦采药,乾卦烧炼勒阳关。

春冬多采少炼,乾一而离二,倍用功也;

夏秋少采多炼,离一而乾二,倍用功也。

随年月气旺,采炼之功验在前,可延年住世而为人仙。

若以补数既足,见验进功,谨节用功,采药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而胎仙完。

凡药力全而后进火加数,乃曰火候;

凡圣胎坚后,火候加至小周天数,乃曰小周天;

凡胎圆真气生,火候加至大周天数,乃曰周天火候。

采药而交媾龙虎,炼药而进火,方为入道。

当绝迹幽居,心存内观,内境不出而外境不入,如妇之养孕、龙之养珠,虽饮食寤寐之间,语默如婴儿,举止如室女,犹恐有失有损,心不可暂离于道也。

解曰:药是心中真气,兔是肾中真水,黄婆是脾中真液,和合气水,而入黄庭。

雍州,乾卦。

勒阳关,胁腹也。

已上乃安乐延年之诀。

上小乘法四门,系人仙。

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 肘后飞金晶第五 《金诰》曰:阴阳升降,不出天地之内;

日月运转,而在天地之外。

东西出没,以分昼夜;

南北往来,以定寒暑。

昼夜不息,寒暑相推,积日为月,积月为岁。

月之积日者,以其魄中藏魂、魂中藏魄也;

岁之积月者,以其律中起吕、吕中起律也。

日月运行,以合天地之机,不离乾坤之数,万物生成虽在于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月。

《真原》曰: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

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一日之间而分昼夜。

冬至之后,日出自南而北,夏至之后,日出自北而南,冬之夜乃夏之日,夏之夜乃冬之日,一年之间而定寒暑。

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

且以阳行乾,其数用九。

以阴行坤,其数用六。

魄中魂生,本自旦回,盖九不对六,故三日后月魄生魂。

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魂于魄中一进七十里,七昼夜共进四百二十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

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魄中魂全,阳满阴位,乃曰月望;

自十六日为始,魂中生魄,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魄于魂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共进四百二十里,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

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魂中魄全,阴满阳位,月中尚有余光者,盖六不尽九,故三日后月魄满宫,乃曰月晦。

月旦之后,六中起九,月晦之前,九中起六,数有未尽,而生后有期。

积日为月,积月为岁。

以月言之,六律六吕,以六起数,数尽六位,六六三十六,阴之成数也;

以日言之,五日一候,七十二候,八九之数至重九,以九起数,数尽六位,六九五十四,阳之成数也。

一六一九,合而十五,十五一气之数,二十四气当八节之用,而见阴阳升降之宜;

一六一九,以四为用,合四时而倍之,一时得九十,四九三百六,变为阳之数二百一十六,阴之数一百四十四,计三百六十之数,而已满周天。

《比喻》曰;

阴阳升降在天地之内,比心肾气液交合之法也;

日月运转在天地之外,比肘后飞金晶之事也;

日月交合,比进火加减之法也。

阳升阴降,无异于日月之魂魄;

日往月来,无异于心肾之气液。

冬至之后,日出乙位,日没庚位,昼四十刻,自南而北,凡九日,东升西没,共进六十分,至春分昼夜停,停而夏至为期,昼六十刻;

夏至之日,日出甲位,日没辛位,昼六十刻,自北而南,凡九日,东生西没,并退六十分。

至秋分昼夜停,停而冬至为期,昼四十刻。

昼夜分刻,准前后进退,自南而北。

月旦之后,三日魂生,魂生于魄,六日两停,又六日魂全,其数用九也;

月望之后魄生,魄生于魂,六日两停,又六日魄全,其数用六也。

岁之夏至,月之十六日,乃日用离卦之法,乃人之午时也;

岁之冬至,月之旦日,乃日用坎卦之法,乃人之子时也。

天地阴阳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来之理,尚以数推之,交合有序,运转无差,人之心肾气液、肝肺魂魄,日用虽有节次,年月岂无加减乎?

《真诀》曰:坎卦阳生;

当正子时,非始非终,艮卦肾气交肝气,未交之前,静室中披衣握固,正坐盘膝,蹲下腹肚,须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头子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伸腰,自尾闾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拥在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渐次开夹脊关而放气过关,仍仰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勿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开关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暑,方为长生之基。

次用还丹之法,如前件出胸伸腰,紧夹脊,蹲而升之,腰间火不起,当静坐内观,如法再作,以至火起为度。

自丑行之,至寅终而可止,乃曰肘后飞金晶,又曰抽铅,使肾气生肝气也。

且人身脊骨二十四节,自下而上三节,与内肾相对;

自上而下三节,名曰天柱;

天柱之上,名曰玉京;

天柱之下、内肾相对尾闾穴之上,共十八节,其中曰双关,上九下九当定,一百日遍通十八节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阳时坎卦行持,乃曰肘后飞金晶。

离卦采药,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一百日飞金晶入脑,三关一撞,直入上宫泥丸,自坎卦为始,至夏卦方止。

自离卦采药,使心肾气相合,而肝气自生心气,二气纯阳,二八阴消,熏蒸于肺,而得肺液下降,包含真气,日得黍米之大而入黄庭,方曰内丹之材,即百日无差药力全。

凡离卦采药,用法依时内观,转加精细。

若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自兑卦为始,终在乾卦,如此又一百日之后,肘后飞金晶。

自坎卦至震卦方止。

离卦采药之时,法如旧以配,自坤至乾卦行持,即二百日无差圣胎坚。

勒阳关法,自坤卦为始,至乾卦方止。

如此又一百日足,泥丸充实,返老还童,不类常人。

采药就,胎仙完而真气生,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丹田,而作陆地神仙。

三百日后,行持至离卦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即行玉液还丹之道,故自冬至后方曰行功,三百日胎完气足,而内丹就、真气生。

凡行此法,方为五行颠倒,三田返覆。

未行功以前,先要匹配阴阳,使气液相生,见验方止;

次要聚散水火,使根源牢固而气行液注,见验方止;

次要交媾龙虎,烧炼丹药,使采补还丹而煅炼铅汞,见验方止;

十损一补之数足而气液相生,见验方止。

上项行持,乃小乘之法,自可延年益寿。

若以补完坚固,见验方止,方可年中择月,冬至之节,月除,以绝欲内观,则朗而不昧,昼则神采清秀,夜则丹田自暧,上件皆是得药之验。

验既正当,谨节用功,以前法加添三百日,胎仙圆,胎圆之后,方用后功。

解曰:日月并行复卦者,一阳生时,在日为子时,在年为冬至也,所谓月中择日、日中择时也。

蹲升,说已在前。

数日,是定一百日开关,是先开中关,次开上关。

贪向扬州聚会,扬州者,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在卦为离。

聚会者,真阴真阳交媾,故曰采药。

乾为六宫,火是气也。

勒阳关而聚气,以肺气为金,而下肾之下田,故曰火满金田。

乃行乾卦而勒阳关,聚火下田矣。

又曰终南者,圣人隐意在中男也,中男即坎卦。

又为山,山是艮卦。

飞金晶至巽卦方止,第二百日下功之时也。

升身频过三关、贪向扬州聚会,说已在前。

争如少女烧天者,少女是兑卦也,勒阳关至乾卦而方止也。

又曰:兖州,艮卦,徐州,巽卦,自艮卦飞金晶,至巽卦方止也。

起来走损车牛。

车为阳,牛为阴,是夹脊一气飞入泥丸也。

九州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与前采药同也。

西南,坤卦也,雍州,乾卦也,勒阳关自坤至乾方止,第三百日下功之时也。

玉液还丹第六 《玉书》曰:真阴真阳,相生相成。

见于上者,积阳成神,神中有形,而丽乎天者日月也;

见于下者,积阴成形,形中有神,而丽乎地者金玉也。

金玉之质隐于山川,秀媚之气浮之于上,与日月交光,草木受之以为祯祥,鸟兽得之以为违禁小说请删除耳。

《真原》曰:阳升到天,太极生阴,阴不足而阳有余,所以积阳生神;

阴降到地,太极生阳,阳不足而阴有余,所以积阴生形。

上之日月,下之金玉,真阳有神,真阴有形,其气相交,而上下相射,光盈天地,则金玉可贵者,良以此也。

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烟,入于地则变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

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抱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真阴真阳之下射而宝凝矣。

《比喻》曰:积阴成形,而内抱真阳,以为金玉,比于积药而抱真气,以为胎仙也。

金玉之气,入于地而为醴泉芝草者,比于玉液还丹田也。

金玉之气,凝干空而为瑞气祥烟者,比于气炼形质也。

凡金玉之气冲于天,随阳升而起;

凡金玉之气入于地,随阴降而还。

既随阴阳升降,自有四时,可以液还丹田,气炼形质,比于四时加减,一日改移也。

《真诀》曰:采补见验,年中择月,月中择日,日中择时,三时用事,一百口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胎仙圆。

谨节用功,加添依时,三百日数足之后,方行还丹炼形之法。

凡用艮卦飞金晶入脑,止于巽卦而已。

此言飞金晶三百日后也,离卦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只此兑卦下手勒阳关,至乾方止。

既罢离卦,添入咽法炼形。

咽法者,以舌搅上腭两颊之间,先咽了恶浊之津,次退舌尖以满玉池,津生不漱而咽。

凡春三月,肝气旺而脾气弱,咽法日用离卦;

凡夏三月,心气旺而肺气弱,咽法日用艮卦;

凡秋三月,肺气旺而肝气弱,咽法日用坎卦;

凡冬三月,肾气旺而心气弱,咽法日用震卦(飞金晶法咽亦不妨);

凡四季之月,脾气旺而肾气弱,人以肾气为根源,四时皆有衰弱,每四时季月之后十八日,咽法日用兑卦,仍与前咽法并用之,独于秋季止用兑卦咽法,而罢艮卦之功。

凡以上咽法,先依前法而咽之,如牙齿玉池之间而律不生,但以舌满上下而闭玉池,收两颊以虚咽而为法,止于咽气,气中自有水也。

咽气如一年三十六次至四十九次为数,又次一年八十一次,又次一年一百八十一次为见验,乃玉液还丹之法。

行持不过三年,灌溉丹田,沐浴胎仙,而真气愈盛。

若行此玉液还丹之法,而于三百日养就内丹,真气才生,艮卦飞金晶,一撞三关,上至泥丸,当行金液还丹之法,自顶中前下金水一注,下还黄庭,变金成丹,名曰金丹。

行全液还丹,当于深密幽房,风日凡人不到之处,烧香,叠掌盘膝坐,以体蹲而后升,才觉火起,正坐,绝念忘情,内观的确,艮卦飞金晶入顶,但略昂头偃项,放令颈下如火,方点头向前,低头曲项,退舌尖,进后以抵上腭,上有清冷之水,味若甘香,上彻顶门,下通百脉,鼻中自闻一种真香,舌上亦有奇味,不漱而咽,下还黄庭,名曰金液还丹。

春夏秋冬,不拘时候,但于肘后飞金晶入脑之后,节次行此法,自艮至巽而已。

晚间勒阳关法,自兑至乾而已。

凡行此法,谨节胜前,方可得成。

究竟止于炼形住世、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超脱也。

《道要》曰:识取五行根蒂,方知冬夏春秋,时饮琼浆数盏,醉归月殿邀游。

又曰:东望扶桑未晓,后升前咽无休,骤马邀游宇宙,长男只到扬州。

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晶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采药,添入咽法,咽法随四时而已。

此系炼形法。

用卦后添入炼形,自震卦为始,离卦为期,不限年月日,见验方止。

身体色光泽,神气秀媚,渐畏腥秽,以冲口腹,凡情凡爱,心境自除,真气将足而似常饱,所食不多而饮酒无量,尘骨已更而变神识,步趋走马,其行如飞,目如点漆,体若凝脂,绀发再生,皱脸重舒,老去永驻童颜,仰视百步而见秋毫,身体之间旧痕残靥,自然消除,涕泪涎汗亦不见有,圣丹生味,灵液透香,口鼻之间,常有真香奇味,漱律成酥,可以疗人疾病,遍体皆成白膏。

上件皆玉液还丹炼形之验,见验即止,当谨节用功,依法随时而行后事。

解曰:识取五行根蒂者,为倒五行相生相克,而用卦时不同以行咽法。

方知冬夏春秋,改移有时候也。

琼浆,玉液也。

月殿,丹田也。

醉归,咽多也。

又曰:东望扶桑未晓者,日未出艮卦之时也。

后升,飞金晶也;

前咽,玉液还丹也。

骤马起火,玉液炼形也。

邀游宇宙,遍满四肢也。

长男,震卦也;

只到扬州,离卦也。

玉液炼形,自震卦为始,至离卦方止也。

金液还丹第七 《金诰》曰:积阳成神,神中有形,形生于日,日生于月,积阴成形,形中有神,神生于金,金生于土。

随阴阳而生没者,日月之光也,因数生光,数本于乾坤;

随阴阳而升降者,金玉之气也,因时起气,时本于天地。

《真原》曰:日月之光,旦后用九,晦前用六。

六九,乾坤之数,金玉之气。

春夏上升,秋冬下降,升降,天地之时。

金生于土,玉生于石,石生于土,见于成形而在下者如此;

日中金乌,月中玉兔,月待日魂而光,见于成神而在上者如此。

《比喻》曰:日月比气也,肾气比月而心气比日;

金玉比液也,肾液比金而心液比玉。

所谓玉液者,本由肾气上升,而到于心,以合心气,二气相交而过重楼,闭口不出而津满玉池,咽之而曰玉液还丹,升之而曰玉液炼形。

是液本自肾中来,而生于心,亦比土中生石,石中生玉之说也。

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不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入脑中,以补泥丸之宫,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既还下田复升,遍满四体,前复上升,乃曰金液炼形,是亦金生于土之说也。

凡欲炼形飞金晶者,当在净室中,切禁风日,遥焚香,密启:三清上圣,臣所愿长生在世,传行大道,演化告人,当先自行炼形之法,欲得不畏寒暑,绝啖谷食,逃于阴阳之外。

咒毕,乃咽之。

《真诀》曰:背后屋闾穴曰下关,夹脊曰中关,脑后曰上关。

始飞金晶以通三关,肾比地,心比天,上到顶以比九天,玉液炼形自心至顶以通九天,三百日大药就,胎仙圆而真气生,前起则行玉液炼形之旧道,后起则行飞金晶之旧道。

金晶玉液行功见验,自坎卦为始,后起一升入顶,以双手微闭双耳,内观如法,微咽于津,乃以舌抵定牙关,下闭玉池,以待上腭之津,下而方咽,咽毕复起,至艮卦为期。

春冬两起一咽,秋夏五起一咽。

凡一咽数,秋夏不过五十数,春冬不过百数。

自后咽罢,升身前起,以满头面四肢五指,气盛方止,再起再升,至离卦为期。

凡此后起咽津,乃曰金液还丹。

还丹之后而复前起,乃曰金液炼形。

自艮卦之后炼形,至离卦方止,兑卦勒阳关,至乾卦方止。

以后起到顶,自上而上,号曰金液还丹。

金丹之气前起,自上而不,曰金液炼形,形显琪树金花。

若以金液还丹来到下元,而前后俱起,乃曰火起焚身,此是全液还丹炼形,既前后俱起,兼了焚身。

凡行此等,切须谨节苦志而无懈怠,以见验为度也。

《道要》曰:起后终宵闻耳,随时对饮金波,宴到青州方住,日西又听阳歌。

又曰:饮罢终宵火起,前升后举焚身,虽是不拘年月,日中自有乾坤。

此须于玉液还丹炼形见验正当,方以谨节幽居,焚香而行此法。

金液还丹而相次炼形勒阳关,如是一年外,方得焚身。

焚身即是坎卦前炼形,以人身前后言之,肚腹为坤,背后为乾,焚身午前烧乾飞金晶,午后烧坤勒阳关。

凡烧乾自下而上,前后俱起,冬夏三日或五日,而行既济之法,以防太过,使金丹之有润,乃焚身火起中咽也,见验方止。

内志清高,以合太虚,魂神不游,以绝梦寐,阳精成体,神府坚固,四时不畏寒暑,神采变移容仪,常人对面,虽彼富贵之徒,亦闻腥秽,盖其凡骨俗体也。

功行满足,密授三清真篆,阴阳变化,人事灾福,神灵而皆能预知,触目尘冗,心绝万境,真气充满,口绝饮食,异气透出金色,仙肌可比玉蕊,去留之处,当所神祗自来相见,驱用招呼,一如己意。

真气纯阳,可干外汞。

上件金液还丹,还丹之后,金液炼形之验也。

解曰:起后终宵闭耳者,为行金液还丹,须是肘后飞金晶,一撞三关,其气才起,急须双手闭耳,耳是肾波之门,恐泄肾气于外,而不入脑中也。

随时对饮金波者,既觉气入脑中,即便依前法,点头曲项,退舌尖近柱上腭,清甘之水有奇异之验,甘若蜜味之甜也。

当艮卦飞金晶一咽,至震卦方止,青州乃震卦也。

日两,兑卦也。

又听阳歌者,自兑卦勒阳关,直至乾卦,日用离卦,不必采药也。

又曰此一诀是金液炼形之法也。

饮罢终宵火起者,是依前法金液还丹,而艮卦炼形是起火也。

前升后举,飞金晶而起火也。

凡玉液炼形之时,先后起金晶入顶,次还丹而复前升之以炼形,是比金液炼形之法不同也。

当其飞金晶而起火入顶,便前起而炼形,前后俱起名曰焚身,火起而行还丹,须依四时加减之数行之。

此法不拘年月日时,但以谨节专一,幽居绝迹可也。

日中自有乾坤,盖午前烧乾,午后烧坤,以人身前后言之,肚腹为坤,而背后为乾。

午前烧乾者,为肘后飞金晶,前起炼形也;

午后烧坤者,自兑卦勒阳关,至乾卦方止故也。

已上乃长生不死之诀。

上中乘法三门,系地仙。

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 朝元第八 《金诰》曰: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

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

五帝异地而各守一方,五方异气而各守一子。

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

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

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六气;

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

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

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士出,故万物生成在上,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

《玉书》曰: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数;

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

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

青、白、赤、黄、黑,道之散而有质。

数归于无数,象反于无象。

位至于无位,质还于无质。

欲道之无数,不分之则无数矣;

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

欲道之无位,不列之则无位矣;

欲道之无质,不散之则无质矣。

无数则道之源也,无象则道之本也,无位则道之真也,无质则道之妙也。

《真原》曰:道原既判,降本流末。

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

识其妙者,因妙得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

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应,故未免乎有位;

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应,故未免乎有质。

有质则有象可求,有位则有数可推。

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质气与水也,即天地之有数可推,故知其位远与近也。

审乎如是,而道亦不远于人也。

《比喻》曰:天地有五帝,而比人之有五脏也。

青帝甲乙木,甲为阳,乙为阴,比肝之气与液也;

黑帝壬癸水,壬为阳,癸为阴,比肾之气与液也;

黄帝戊已土,戊为阳,己为阴,比脾之气与液也;

赤帝丙丁火,丙为阳,丁为阴,比心之气与液也;

白帝庚辛金,庚为阳,辛为阴,比肺之气与液也。

凡春、夏、秋、冬之时不同,而心、肺、肝、肾之旺有月。

《真诀》曰:凡春三月肝气旺,肝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肝。

若遇木日,甲乙克土,于辰、戌、丑、未之时,依时起火炼脾气。

余日兑卦时,损金以耗肺气,是时不可下功也。

坎卦时,依法起火炼肾气。

震卦时入室,多入少出,息住为上,久闭次之,数至一千息为度。

当时内观如法,一意冥心闭目,青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寅至辰,以满震卦(一千息以上尤佳,以息息渐微为度。

如息住,不须连数。

下同)。

凡夏三月心气旺,心旺者,以父母之真气,随天度运而在心。

若遇火日,丙丁克金,于兑卦时,依法起火炼肺气。

余日坎卦时,损水以耗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

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

离卦时入室,依前行持定息,赤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己至未,以满离卦。

凡秋三月肺气旺,肺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肺。

若遇金日,庚辛克木,于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

余日离卦时,损火以耗心气,是时不可下功也。

巽卦时,依法起火炼脾气。

兑卦时入室,依前行持,白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申至戌,以满兑卦。

凡冬三月肾气旺,肾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肾。

若遇水日,壬癸克火,于离卦时,依法起火炼心气。

余日辰、戌、丑、未时,损土以耗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

兑卦时,依法起火炼肺气。

坎卦时入室,依前行持,黑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亥至丑,以满坎卦。

以至黄气成光,默观万道,周匝围身。

凡定息之法,不在强留而紧闭,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从有入无,使之自住。

采药之法,含津握固以压心,使真气不散也。

凡入室须闭户,孤幽静馆,以远鸡犬女子,一切厌触之物。

微开小窍,使明能辨物,勿令风日透气,左右有声。

当灰心息虑,事累俱遣,内外凝寂,不以一物介其意。

盖阳神初聚,真气方凝。

看待如婴儿,尚未及老。

日夕焚香,默祝天隐于山林,功行将半者地仙,跪拜稽首,默祝天寄于海隅洞府,与天下立大功,与黎首除大害,潜迹者天仙,跪拜稽首,三礼既毕,静坐忘机,以行此法,仍须前法节节见验。

若以此便为道,但恐徒劳,终不见成,止于阴魄出壳而为鬼仙。

解曰:春炼肝,千息青气出,春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而终日静坐以养脾,而炼己之真气,乃可坎卦起火炼肾,恐耗其真气。

夏炼心,千息赤气出,夏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而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震卦时起火如前。

秋炼肺,千息白气出,秋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而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巽卦时起火如前。

冬炼肾,千息黑气出,冬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而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兑卦时起火如前。

《道要》曰:凡行此法,不限年月日时,一依前法,以至见验方止,其气自见。

须是谨节不倦,弃绝外事,止于室中用意,测其时候。

用二个纯阳小子,或结交门生,交翻往复,供过千日,可了一气。

一以夺十,一百日可见功,五百日气全,可行内观,然后聚阳神以入天神,炼之而合道,入圣超凡。

炼气之验,但觉身体极畅,常仰升腾,丹光透骨,异香满室,次以静中外观,紫霞满目,顶中下视,金光罩体,奇怪证验,不可备纪。

内观第九 《金诰》曰: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

大道本无用,运于物也,其深莫测,其理可究。

以体言道,道之始有内外之辨;

以用言道,道之始有观见之基。

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矣;

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真原》曰;

以一心观万物,万物不谓之有余;

以万物挠一气,一气不谓之不足。

一气归一心,心不可为物之所夺,一心运一气,气不可为法之所役。

心源清彻,一照万破,亦不知有物也,气战刚强,万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

物物无物,以还本来之象;

法法无法,乃全自得之真矣。

《比喻》曰;

以象生形,因形立名。

有名则推其数,有数则得其理。

盖高上虚无,无物可喻,所可比者,如人之修炼,节序无差,成就有次,冲和之气,凝而不散,至虚真性,恬淡无为,神合乎道,归于自然。

当此之际,以无心为心,如何谓之应物,以无物为物,如何谓之用法,真乐熙熙,不知己之有身,渐入无为之道,以入侵夷之域,斯为入圣超凡之客。

《真诀》曰:此法合道,有如常说存想之理,又如禅僧入定之时,当择福地置室,跪礼焚香,正坐盘膝,散发披衣,握固存神。

冥心闭目,午时前微微升身,起火炼气;

午时后微微敛身,聚火烧丹,不拘昼夜,神清气和,自然喜悦。

坐中或闻声莫听,见境如认,收境自散,若认物境,转加魔障。

魔障不退,急急向前以身微敛,敛而伸腰,后以胸微偃,偃不伸腰,少时前后火起,高升其身勿动,名曰焚身,火起魔军自散于躯外,阴邪不入于壳中。

如此三两次已,当想遍天地之间,皆是炎炎之火,火毕清凉,了无一物,但见车马歌舞,轩盖绮罗,富贵繁华,人物欢娱,成队成行,五色云升,如登天界,及到彼中,又见楼台耸翠,院宇徘徊,珍珠金玉,满地不收,花果池亭,莫知其数,须臾异香四起,妓乐之音,嘈嘈杂杂,宾朋满坐,水陆俱陈,且笑且语,共贺太平,珍玩之物,互相献受。

当此之际,虽然不是阴鬼魔军,亦不得认为好事,盖修真之士,弃绝外事,甘受寂寞,或潜迹江湖之地,或遁身隐僻之隅,绝念忘情,举动有戒,久受劬劳,而历潇洒,-旦低俗作品请删除法立,遍见如此繁华,又不谓是阴魔,将谓实到天宫,殊不知脱凡胎在顶中自己天宫之内,因而贪恋,认为实境,不用超脱之法,止于身中,阳神不出,而胎仙不化,乃日出昏衢之上,为陆地神仙,仅可长生不死而且,不能脱质升仙而归三岛,以作仙子,到此可惜!

学人自当虑超脱虽难,不可不行也。

《道要》曰:不无尽法,已减省故也。

超脱第十 《金诰》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

道本虚也,以言实者,称道也。

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

既为无相,则视听俱不能矣。

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

以希夷为道,希夷亦未免视听之累。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玉书》曰:其来有始,而不知大道之始何也?

其去有尽,而不知大道之终何也?

高高之上虽有上,不知大道之上无有穷也;

深深之下虽有下,不知大道之下无有极也。

杳冥莫测名曰道,随物所得而列等殊,无为之道,莫能穷究也。

《真诀》曰:超者是超出凡躯而入圣品,脱者是脱去俗胎而为仙子。

是其神入气,胎气全性,须是前功节节见验正当,方居清净之室,以入希夷之境,内观认阳神,次起火降魔,焚身聚气,真气升在天宫,壳中清静,了无一物。

当择幽居,一依内观,三礼既毕,平身不须高升,正坐不须敛伸,闭目冥心,静极朝元之后,身躯如在空中,神气飘然,难为制御,默然内观,明明不昧,山川秀丽,楼阁依稀,紫气红光,纷纭为阵,祥鸾彩凤,音语如簧,异景繁华,可谓壶中真趣,而洞天别景,逍遥自在,冥然不知有尘世之累,是真空之际,其气自转,不须用法依时。

若见青气出东方,笙簧嘹亮,旌节车马,左右前后,不知多少,须臾南方赤气出,西方白气出,北方黑气出,中央黄气出,五气结聚而为彩云,乐声嗜杂,喜气熙熙,金童玉女,扶拥自身,或跨火龙,或乘玄鹤,或骖彩鸾,或骑猛虎,升腾空中,自下而上,所遇之处,楼台观宇,不能尽陈,神祗官吏,不可备说,又到一处,女乐万行,官僚班列,如人间帝王之仪,圣贤毕至,当此之时,见之傍若无人,乘驾上升,以至一门,兵卫严肃而不可犯,左右前后,官僚女乐,留恋不已,终是过门不得入,轩盖覆面,自上而下,复入旧居之地,如此上下不厌其数,是调神出壳之法也。

积日纯熟,一升而到天宫,一降而还旧处,上下绝无碍滞,乃自下而上,或如登七级宝塔,或如上三层琼楼,始也一级而复一级,七级上尽,以至顶中,辄不得下视,恐神惊而恋躯不出,既至七级之上,则闭目便跳,如寐如寤,身外有身,形若婴儿,肌肤鲜洁,神采莹然,回观故躯,亦不见有,所见之者,乃如粪堆,又如枯木,憎愧万端,然不可顿弃而远游,盖其神出未熟,圣气结而未成,须是再入本躯,往来出入纯熟,一任遨游。

始乎一步二步,次二里三里,积日纯熟,乃如壮士,展臂可千里万里,而形神壮大,勇气坚固,然后寄凡骸于名山大川之中,从往来应世之外,不与俗类等伦。

自此而或行满而受天书,骖鸾乘风,跨虎骑龙,自东自西,以入紫府,先见太微真君,次居下岛。

欲升洞天,当传道积行于人间,受天书而升洞天,以为天仙。

凡行此法,古今少有成者,盖以功不备而欲行之速,便为此道。

或乃功验未证,止事静坐,欲求超脱;

或乃阴灵不散,出而为鬼仙,人不见形,往来去住,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夺人躯壳,复得为人仙;

或出入不熟,往来无法,一去一来,无由再入本躯,神魂不知所在,乃释子之生化、道流之尸解也。

故行此道,要在前功见验正当,仍择地筑室,以远一切腥秽之物,臭恶之气,往来之声,女子之色,不止于触其真气,而神亦厌之。

既出而复入,入而不出,则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而低俗作品请删除不死;

既入而复出,出而不入,如蝉脱蜕,迁神入圣,是以超凡脱俗,以为真人仙子,而在风尘之外,寄居三岛之洲者也。

《道要》曰:不无尽法,已灭息矣。

已上乃超凡入圣之诀。

上大乘法三门,系天仙。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4088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