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国人物介绍

第一百三十五章 吴蜀国人物介绍 document.writeln('   吴国人物介绍   孙权   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www.ZhuiXiaoShuo.COM]   孙权是孙坚之次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其兄霸业,并得到周瑜、鲁肃等人辅佐,使东吴的势力逐步壮大。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至十三年(公元208年),经过三次攻伐,孙权消灭黄祖,报杀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与曹操展开赤壁大战,大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为争夺荆州与刘备交战,因曹操进攻汉中,迫使刘备与孙权结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征讨并杀死关羽父子,被曹操上表封为南昌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时,孙权为了东吴的利益而自称东吴为魏国的属国。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魏国要求孙权送子做为人质,孙权拒绝并与魏交战,同时与蜀国修好。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于建邺并与蜀国结盟。

  太元二年(公元251年)孙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孙策   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卒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孙策是孙坚之长子,孙权之兄。

孙坚死后,孙策年十余岁便跟随袁术。

因英勇善战和善于用人而受到袁术赏识,并得到其父的部属。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消灭刘繇。

  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写信谴责袁术并与其脱离关系,被曹操封为讨逆将军。

袁术死后,刘勋拦截住欲投奔孙策的袁术余部。

孙策因此设计奇取庐江,刘勋部将全部投降,孙策趁势统一江东。

曹操惊异孙策的能力而不得不安抚孙策。

  官渡之战期间,孙策想偷袭许昌迎接汉献帝,不料被许贡家客袭击而身负重伤,当夜死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权继位之后封孙策为长沙桓王。

  吕蒙   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阳县)人。

生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随姐夫邓当去打仗,因杀死邓当手下一个瞧不起他的官吏而向袁雄自首。

孙策认为吕蒙不寻常并授予别部司马。

孙权继位之后,曾打算合并军士。

吕蒙暗中借贷以整军容,孙权检阅之后十分高兴并给吕蒙增兵。

吕蒙参加讨伐丹阳的战役,因功而受平北都督,兼任广德县令。

吕蒙曾经谏议周瑜破除围困甘宁的曹仁,并因功而受偏将军。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他并设计偷袭荆州,杀死关羽。

吕蒙于四十二岁时死于内殿并嘱咐后人将孙权封赏的财物返还孙权,孙权闻知甚悲。

吕蒙少时做事胆大,成年之后勤于学习,是既勇猛又有计略的武将。

  陆逊   字伯言,又名陆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年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卒于赤乌八年(公元245年)。

陆逊家族世代为江东大族。

  陆逊二十一岁时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校尉、定威校尉。

陆逊曾经谏议孙权平定山越族的动乱,时拜右都督。

  东吴攻打关羽时,陆逊设计蒙蔽关羽,并与吕蒙一起消灭关羽,占领南郡,被封为抚边将军,华亭侯。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陆逊任大都督统兵抵御刘备大军并运用计谋击退刘备。

孙权极其信任陆逊,并把印章放在他那里,所有的公文都给陆逊过目并盖章。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出任丞相,翌年去世,谥号昭侯。

  张昭   字子布,彭城国(今江苏徐州)人。

生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卒于嘉禾四年(公元236年)。

  张昭少时好学,博览群书。

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赏识。

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

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

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

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

后因东吴群臣辨不过诸葛亮而复出。

  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春秋左氏传》和《论语注》。

  嘉禾四年,张昭去世。

孙权素服吊唁并赠谥号文侯。

  鲁肃   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江苏睢宁)人。

生于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鲁肃相貌才华出众且乐善好施,因此而与周瑜交好。

袁术曾经请鲁肃代理东城县令,鲁肃拒绝袁术而投奔周瑜,被周瑜举荐给孙权而受到孙权的器重。

孙权常常单独请鲁肃同榻共饮,商议国策。

鲁肃谏议孙权割据江东,造成鼎足之势,然后称帝并根据形势谋图天下之策。

赤壁大战之前,鲁肃和周瑜力谏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并出任赞军校尉。

赤壁大战之后,鲁肃审时度事谏议东吴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联合对付曹操,曹操闻讯时曾经大惊失色。

  周瑜病危时推荐鲁肃接替他负责防务,鲁肃先后任奋武校尉、偏将军、汉昌太守。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权为其吊丧。

后来孙权称帝,其时曾经慨叹鲁肃乃明了时势之人。

  周瑜   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生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卒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周瑜与孙策交好,曾随当时寄身袁术的孙策攻伐江东诸侯,后来孙策派周瑜镇守丹阳。

袁术听说周瑜很能干,曾聘周瑜为将军,但是周瑜认为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

  建安三年,周瑜投奔孙策,任职中郎将。

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之职和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

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并使用若干计谋获得胜利。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

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

  史料记载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时人好感。

周瑜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太史慈   字子仪,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人。

生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卒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太史慈面生美髯,少时好学,曾任本郡小吏。

孔融曾经对太史慈非常赞赏并以钱粮接济太史慈的母亲。

黄巾军余部围攻孔融时,太史慈受母命前往救援,但是孔融未让其与敌交战。

孔融欲求救于刘备但无法突围。

太史慈与两个军士数日于城外习射,待敌军懈怠时突围出去,使孔融得救,因而受到孔融器重。

后来太史慈投奔刘繇,在孙策消灭刘繇之后归附孙策,官拜折冲中郎将。

孙权执政时,委派太史慈负责东吴的南方事物。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去世。

  甘宁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

生卒年不详。

  甘宁少时英武过人,曾啸聚山林二十余年。

后归正途并广学诸子之书,先投刘表,因未受重用而投黄祖。

在孙权攻伐黄祖时,甘宁归附东吴,并受到孙权厚待。

甘宁在东吴期间,以其勇武而在数次战役中立功,官拜折冲将军。

  甘宁开朗英武而有计略,轻财敬士,军士们都乐于为其效命。

甘宁去世之后,孙权非常痛惜。

  程普   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

生卒年不详。

  程普有谋略而善于应付各种事件,初随孙坚讨黄巾、伐董卓,后随孙策。

在孙策独霸江东的诸战役中屡立战功,先后出任吴郡都尉、丹阳郡都尉,并负责剿灭地方盗寇。

孙策进攻祖郎时遇险,程普奋勇救出孙策而拜荡寇中郎将,零陵太守。

  在辅佐孙权期间,程普在东南各地讨伐盗寇,参加进攻江夏、赤壁大战、攻打南郡等战役,官拜郡督、裨将军、江夏太守。

周瑜死后,程普出任南郡太守,在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之后复任江夏太守,升任荡寇将军。

程普死后,孙权追封其子程咨为亭侯。

  黄盖   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今湖南零陵)人。

生卒年不详。

  黄盖从小历尽艰辛,虽处贫贱而不愿平庸,常在砍柴间隙读书识字,研习兵书。

  黄盖初为郡衙差役,后举孝廉。

随孙坚起兵之后出任别部司马,后来在辅佐孙策、孙权期间亦屡立战功。

赤壁大战期间使用苦肉计并成功烧毁曹操水军,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曾经平定武陵少数民族反叛,任武陵太守、偏将军。

在任期间病死。

  黄盖为人严肃,善于教育士众。

据载,黄盖死后,吴国臣民四季供奉其画像。

  韩当   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

生卒年不详。

  韩当膂力过人,精熟弓马,深得孙坚赏识,初随孙坚四处征讨,任别部司马。

孙策称霸江东时期,韩当出任先登校尉、安乐县令。

赤壁大战期间,先后出任中郎将、偏将军、永昌太守。

在抗击刘备伐吴之师期间,升任威烈将军,封都亭侯。

  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韩当率军平定丹阳叛军,后来病死。

  丁奉   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合丘)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

  丁奉骁勇而有谋略,年轻时多次随军征讨,勇冠全军,一直迁升到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三国末期,丁奉领军抵抗诸葛诞,升任灭寇将军,封都乡侯,后封安丰侯。

  孙休继位之后,丁奉帮助孙休设计杀死孙綝,升迁为大将军、左右都护。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出任徐州牧。

  孙休死后,丁奉等人迎接孙皓为帝,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将军。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丁奉去世。

  徐盛   字文向,琅琊郡营县(今山东胶县)人。

生卒年不详。

  徐盛以英武闻名,战乱时期客居东吴而辅佐孙权,因屡立战功而先后任别部司马、柴桑县令、校尉、芜湖县令、中郎将。

  三国后期,徐盛参加抗击刘备和曹休等战役,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封都亭侯、芜湖侯,任庐江太守。

黄武年间,徐盛去世。

  凌统   字公绩,吴郡余杭(今浙江余杭)人。

生于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卒于嘉禾六年(公元237年)。

  凌统十五岁时,其父凌操征战黄祖时被甘宁射死,凌统出任孙权军的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管理其父的军队。

后来凌统出任先锋率军攻打黄祖,大获全胜,升任承烈都尉,赤壁大战之后升任校尉。

在吴魏交战于合肥期间,凌统先后出任沛国相、右都督,封荡寇中郎将、偏将军。

  凌统轻财重义,善待军士。

病死时四十九岁。

  全怿   全琮之子,吴国将军。

甘露二年(公元266年)率军援助反魏的诸葛诞时投降魏国,任平东将军,封临湘侯。

  全端   全琮之子,吴国将军。

甘露二年(公元266年)率军援助反魏的诸葛诞时投降魏国。

  于诠   吴国将军。

甘露二年(公元266年)率军援助反魏的诸葛诞时战死。

  朱异   字季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年不详,卒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

  朱异是朱桓之子,因而被任命为郎官,后为骑都尉,代父领兵。

在攻打樊城和文钦期间先后任偏将军、扬武将军。

孙权评价朱异有胆略而镇定。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朱异升任镇西将军,击败诸葛诞。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朱异担任大都督救援寿春的诸葛诞,因未成功而遭到孙綝诬陷杀害。

  文钦   文钦曾任庐江太守,扬州刺史。

初为魏将,后因反魏被邓艾打败之后投奔吴国,出任前将军、征北大将军。

甘露二年(公元266年),率军援助诸葛诞时,被诸葛诞寻隙杀死。

  文鸯   字文淑,原魏将文钦次子。

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司马师废魏主,扬州都督毋丘佥和刺史文钦兴兵讨伐司马师,文鸯年方十八而拜先锋,与敌阵冲杀,有赵子龙之勇。

毋丘佥兵败之后,文钦父子投奔东吴。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昭,文钦父子前往援助。

因诸葛诞寻隙杀死文钦,文鸯和弟弟文虎投降司马昭,任偏将军,封关内侯。

  伍延   吴国将军,曾任车骑将军,江陵督。

杜预伐吴时杀死伍延。

  蒋钦   字公奕,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蒋钦跟随孙策征讨,先后任别部司马、西部都尉、讨越中郎将。

  孙权与曹操在合肥交战时期,蒋钦因功升任荡寇将军、濡须督,后回都城任右护军。

  蒋钦身处权贵却能勤俭节约,孙权曾经看见蒋钦母亲和妻子均穿粗布衣而感叹。

  孙权讨伐关羽时,蒋钦督水军参战。

回师途中病故。

  周泰   字幼平,九江郡下蔡(今安徽凤台县)人。

生卒年不详。

  周泰与蒋钦一起追随孙策,为左右重臣。

孙策占领会稽之后,周泰任别部司马,孙权喜欢周泰为人,让周泰归到自己部下,曾因舍命救孙权而任春古县令。

  在战黄祖,拒曹操,征南郡等战役中,因功而升任平虏将军。

孙权消灭关羽之后,封周泰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黄武年间,周泰去世。

  朱治   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南京市)人。

生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卒于黄武三年(公元224年)。

  朱治初为县吏后举孝廉。

在随同孙坚征伐期间,先后任司马、代理都尉、代理督军校尉。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孙权表荐朱治为吴郡太守。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官拜安国将军,封故鄣侯。

晚年因思念故土而回乡任职。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去世。

  潘璋   字文圭,东郡发干县(今河南濮阳)人。

生年不详,卒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

  潘璋嗜酒成性,放荡不羁。

跟随孙权之后因讨伐山越人有功而代理别部司马。

后来负责治安,使盗贼绝迹,潘璋因此而名,出任西安县令。

  合肥战役中,潘璋英勇抗击曹军,孙权封其为偏将军。

潘璋部下俘获关羽之后,刘备兴兵伐吴,潘璋和陆逊抗击蜀军,封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孙权称帝之后,出任右将军。

潘璋令行禁止,所部几千人常胜万人。

潘璋喜欢奢侈享受,常常因超过标准而受到监察官员举报。

但因功高而未受到孙权惩罚。

  周鲂   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人。

生卒年不详。

  周鲂年轻好学,曾经举孝廉,出任怀安县令,宁国县令。

在平定彭式叛乱之后,调任丹阳西部都尉。

曾经设计诈降魏国,并诱杀曹休部众数万。

任职鄱阳期间,周鲂去世。

  沈莹   吴国将军,曾任左将军,丹杨太守。

杜预进攻吴国时,沈莹被王浑杀死。

  诸葛靓   字仲思,诸葛诞之子。

曾任右将军。

  陆景   字士仁,陆抗之次子。

因娶公主为妻而拜骑都尉,封毗陵侯。

杜预攻打吴国时,陆景统帅陆抗的军队,拜偏将军,中夏督。

陆景专于学问,著书数十篇。

  张悌   东吴丞相。

杜预进攻吴国时,张悌被王浑杀死。

  陶濬   吴国将军,官至徐陵督。

杜预进攻吴国时战死。

  董袭   字元代,会稽郡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

生卒年不详。

  董袭武力过人,追随孙策征伐江东时,因灭贼有功而任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威越校尉、偏将军等职务。

  曹操与东吴在濡须口作战时,董袭战死。

  朱桓   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熹平六年(公元117年),卒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

  朱桓初在孙权将军府供职,后任余姚县令,因讨伐山贼有功而升任裨将军,封新城亭侯。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因抵抗曹仁有功而升任奋武将军。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出任前将军、青州牧。

  朱桓非常关心部下和百姓而且记性极好,万人部下的妻儿子女,他都能认得。

轻财重义,爱护士卒并帮助他们赡养家属,深得部众爱戴。

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朱桓去世时,吏员士卒无不哭号思念。

  全琮   字子璜,吴郡钱塘(今杭州市)人。

生年不详,卒于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

  全琮在东吴历任会稽东部都尉、桂阳太守。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因击败魏军有功而任绥南将军,封钱塘侯,九江太守。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调任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并与公主结婚。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升任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琮恭谨和顺,善于顺承别人脸色而规劝。

虽为皇室器重,仍谦虚接待士人。

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去世之后,其子全怿继承爵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国人物介绍   刘备   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生于延熹五年(公元161年),卒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

  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一起靠织席贩鞋度日,十五岁师卢植为师。

黄巾军起义时,刘备跟随邹靖征伐黄巾军,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因义弟张飞怒打邮督而辞官。

刘备出师之初先后入何进军,投公孙瓒,担任别部司马、平原县令。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曹操举荐为镇东将军,封宣城亭侯,在曹操活捉吕布之后任左将军之职,后因参与谋害曹操失败而占据下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之后先后投奔袁绍、刘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刘备弃樊城南逃夏口,后与孙权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

后来刘备占据荆州并娶孙权妹妹为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翼州讨伐张鲁,被举荐为大司马兼司隶校尉。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因援助孙权抗击曹操而与刘璋结怨,遂攻占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献帝加封刘备为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刘备在成都称帝。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因孙权杀死义弟关羽而征伐东吴,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葬于惠陵,卒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

  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诸葛亮人称“卧龙”,初隐居乡间,以古贤自比。

徐庶离开刘备时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屯新野期间曾经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感其真诚和仁德而辅助刘备。

曹操追击刘备时,诸葛亮设计拒曹并身赴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拒曹操,并在作战期间乘机占领江南诸郡,为刘备争取到立身之地,出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辅助刘备占领成都,任军师将军。

刘备外出时,常将政权交给诸葛亮掌握。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谏议刘备称帝,出任丞相,又在张飞死后兼任司隶校尉。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益州牧,国家政事均由诸葛亮主持。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至建兴十二(公元234年),诸葛亮平灭南方蛮夷,然后多次出师北伐,因军粮供应和刘禅宠信宦官等原因而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卒后葬于定军山,追封忠武侯。

  诸葛亮天性灵巧,发明了许多用于作战、运输的器械,如孔明灯、连弩,木牛流马等等。

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文章、政治、经济,所著文章极有价值,传播后世约有十万多字。

  诸葛瞻   字思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生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卒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

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

  诸葛亮评价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

延熙六年,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并多次升迁。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出任都护卫将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诸葛瞻与魏将邓艾交战于绵阳,与长子诸葛尚一起阵亡,时年三十七岁。

  马良   字季常,襄阳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

生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刘备占领荆州时征召马良为州府从事,刘备入川后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马良出任侍中,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随刘备伐吴时死亡。

  庞统   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生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庞统人称“凤雏”,初任襄阳功曹,虽然颇有名气,但是因为相貌丑陋而没有受到孙权重用。

刘备占领荆州时,诸葛亮推荐庞统,庞统受到刘备重视并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庞统献计刘备消灭西川刘璋,占领成都,在攻打雒城时庞统中箭身亡。

卒后追赠关内侯,谥号靖侯。

  简雍   字宪和,涿郡(今河北涿州市),生卒年不详。

  简雍年轻时就跟随刘备,在刘备占领荆州之后任左将军府从事中郎,常作为使节。

简雍性格高傲,放纵不拘,即使和刘备说话时也举止不很严肃。

刘备因此封其为昭德将军,主要负责劝谏刘备。

  孙乾   字公佑,北海(今山东昌乐)人。

生卒年不详。

  孙乾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先后任从事、左将军府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主要从事联络工作并且每件事办得都合刘备心意。

孙乾很受当时人的尊重,在刘备旗下所受待遇仅低于糜竺。

  糜竺   字子仲,东海郡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人。

生卒年不详。

  糜竺祖辈经商,家业丰富,初从陶谦任别驾从事。

陶谦死后,糜竺迎接刘备为徐州牧。

建安元年,吕布攻打刘备并掳获刘备家小,糜竺把妹妹嫁给刘备并送大量资财,使刘备得以东山再起。

  糜竺为人雍容文雅,缺乏处理繁重事物的能力,刘备一直以上宾对待他。

糜竺的弟弟糜芳反叛归吴之后,糜竺气恨交加而死。

  糜芳   东海郡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人。

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糜芳是糜竺的弟弟,在刘备入川时与关羽共守荆州。

东吴白衣渡江攻打关羽时,糜芳投降东吴,致使关羽失去援助而死亡。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征伐东吴时,糜芳杀死东吴将军马忠复投降刘备,后被刘备所杀。

  关平   无字号,汝南(今河南上蔡)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关平是汝南关定之子,关羽千里走单骑、经过关定庄园时,关平拜关羽为义父,从此跟随刘备。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攻打西川,庞统战死,关平回荆州搬兵并辅助关羽镇守荆州,先后跟随关羽打败曹仁、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偷袭荆州,关平与关羽被俘,同被孙权所杀。

  周仓   无字号,关西人氏。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周仓原为张宝部将,张宝死后,周仓率部啸聚山林。

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周仓投降关羽并为贴身护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攻打成都时,周仓跟随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被孙权杀害之后,周仓自刎身亡。

  刘封   无字号,罗侯(今湖南汨罗)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刘封是刘备入荆州时所认义子,在刘备占领成都之后任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封攻打上庸,有功升任副军将军。

同年,拒绝援助关羽而致使关羽身亡,同时因欺压孟达等人致使孟达投降曹操。

刘封被孟达击败逃回成都时,刘备极为恼怒。

诸葛亮担心刘备死后无人能控制刘封,就建议刘备乘机除掉他,刘备遂赐死刘封。

  张翼   字伯恭,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人。

生年不详,卒年景耀七年(公元264年)。

  刘备占领成都之后,张翼历任术佐县令、江阳县令、涪陵县令、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

  诸葛亮北伐时历任前军都督、抚风太守、前领军,封关内侯。

延熙元年,出任尚书、建威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都亭侯。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出任车骑将军、益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张翼随姜维守剑阁,投降钟会,次年随钟会入成都,为乱军所杀。

  廖化   字元俭,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生年不详,卒年咸熙元年(公元264年)。

  廖化初为关羽主薄。

孙权偷袭关羽时俘获廖化,廖化装死逃出并找到东征的刘备,出任宜都太守。

  刘备死后,廖化任丞相参军、广武总督、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廖化内迁洛阳,死于路上。

  王平   字子均,巴西宕渠县(今四川渠县)人。

生年不详,卒年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

  王平初随曹操,后降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杀马谡等人,加封王平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平定魏延作乱之后,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封安汉侯。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改任前护军、前监军、镇北将军。

  诸葛尚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字号不详。

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卒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孙。

  诸葛尚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魏国大将邓艾,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时年十九岁。

  蒋舒   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蜀国将领,魏国大将军邓艾统兵伐蜀时,蒋舒投降魏国。

  伊籍   字机伯。

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

生卒年不详。

  伊籍善于随机应变,才思敏捷,能言善辨。

初依附刘表后追随刘备,为左将军府从事中郎将、昭文将军等职,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一起制定了蜀汉法律条文《蜀科》。

  严颜   蜀中人氏(今四川境内),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

  严颜是蜀中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严颜任巴郡太守,反对刘璋引刘备入川。

刘备攻打西川时,严颜与张飞战于巴郡,被张飞设计收降。

  傅彤   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氏,字号及生年不详,卒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傅彤为蜀汉将军,章武元年为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

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傅彤为保护刘备而死战吴军,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

  法正   字孝直,扶风郡眉县(今陕西眉县)人。

生于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卒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建安初年投奔刘璋,既不被重用又受到排挤,很久才任新都县令,后来又任军议校尉。

刘璋请刘备进入西川时,张松作为使节谒见刘备,并称道其雄才大略,法正便欲归顺刘备。

法正和张松一起引刘备占领成都,并任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议刘备向关中拓展,进军汉中,诛杀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成都称王,法正任尚书令、护军将军。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谥号翼侯。

  法正与诸葛亮志趣不同但能互相尊重,诸葛亮也佩服法正奇谋。

法正能预见未来的成败得失,与程昱、郭嘉是同等人物。

  关羽   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关羽因故逃往到涿郡,遇上刘备招兵买马,便与张飞、刘备结义于桃园,三人亲如兄弟。

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时,关羽斩杀华雄,名声大振。

刘备占领徐州之后,关羽任下邳太守。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刘备,关羽为保全刘备家室而暂寄曹操旗下。

曹操对关羽礼遇甚周,拜偏将军。

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关羽诛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曹操上表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此后关羽退还曹操的重赏,千里走单骑,保护刘备妻室与刘备相见。

赤壁大战时刘备占领南郡,关羽为襄阳太守,在刘备攻打成都期间,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成都称王,关羽为前将军,率军攻打樊城,水淹曹操七军,擒斩魏将于禁、庞德。

孙权乘机袭击关羽后方,斩杀关羽。

关羽死后谥号壮缪侯。

  赵云   字子龙,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兴七年(公元229年)。

  赵云初为公孙瓒随从,后跟随刘备。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追杀刘备,赵云于百万军中保护刘备之子刘禅和甘夫人,升任牙门将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攻打刘璋时赵云升任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命赵云抵抗曹军,因兵少失利而降职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去世,追封顺平侯。

  姜维   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

生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卒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

  姜维少时因其父为保护太守而战死,而被赐为中郎。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很欣赏姜维的才能,便设计收降姜维,任仓曹掾、封义将军、封为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岁。

后来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维出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平定汶山少数民族叛乱。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任军事都督进攻陇西。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任大将军,在北伐时败于邓艾,姜维上书自贬为右将军,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又升任大将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命姜维投降于钟会。

钟会极其看重姜维,并认为他是当世俊杰。

钟会占领成都之后企图谋反,姜维与钟会同死于乱军之中。

  黄忠   字汉升,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黄忠初为刘表中郎将,守长沙,后任裨将军,属韩玄。

刘备在南郡向南发展时,关羽与黄忠交战,收降黄忠。

此后在刘备进攻西川时,屡立战功,拜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忠驻守定军山,斩杀魏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

同年刘备称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黄忠随刘备伐吴时战死,追谥刚侯。

  张飞   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生年不详,卒年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张飞在与关羽、刘备桃园结义之后一直跟随刘备,在刘备跟随曹操消灭吕布之后,曹操拜张飞为中郎将。

刘备占领南郡之后,任张飞为宜都太守,封征虏将军,新亭侯。

刘备攻打刘璋时,张飞设计于巴郡击败严颜并将其收降。

占领成都之后,张飞任巴西太守。

刘备在成都称王之后,张飞任右将军,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升任车骑将军,代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关羽死后,张飞报仇心切,因而醉酒之后虐待为伐吴做准备的部将,被部将刺杀身亡。

死后谥号桓侯。

  张飞之威猛仅次于关羽,虽然非常敬重有知识的士大夫们,当时却不能关心普通士卒。

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不要责打部下,否则将招祸。

张飞始终不改,终死在部将手下。

  张苞   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张飞之长子,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张苞自幼习武,擅长骑射。

张飞死后,张苞跟随刘备攻打吴国。

诸葛亮北伐时,张苞任虎翼将军、右护卫使,在追击魏将郭淮时跌入山涧,不久因伤势过重而身亡。

  魏延   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生年不详,卒年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魏延初为刘表部将,刘备被曹操追击而经过襄阳时,魏延欲献城接纳刘备,而刘备不忍夺襄阳,魏延只好投奔韩玄。

后来刘备攻打长沙时,因黄忠不忍加害关羽而惹恼韩玄,魏延杀死韩玄而投降刘备。

在跟随刘备攻打西川时任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王,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时任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封魏延为都亭侯。

诸葛亮北伐魏国之后,魏延历任督前部、凉州刺史、丞相司马、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性情高傲,与人相争而不和。

诸葛亮死后,魏延抗拒军令,被马岱斩杀。

  关兴   字兴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

生卒年不详。

  关兴时关羽之子,自幼习武,弓马娴熟。

关羽死后,关兴随刘备伐吴,杀死杀父仇人潘璋。

诸葛亮北伐时,关兴出任龙骧将军、左护卫使,后病死。

  马超   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生于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卒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

  马超是马腾之子。

东汉末年朝廷封马超为卫尉、都亭侯、偏将军,统帅马腾的兵马。

曹操诱杀马腾之后,马超举兵报仇,在曹操离间韩遂之后,马超投奔张鲁,又因张鲁无能而投奔刘备。

马超迫使刘璋投降之后,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

刘备称王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称帝之后又升任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马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死后追谥威侯。

  傅佥   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氏,字号及生年不详,卒年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傅佥是傅彤之子,随姜维北伐并深得信任。

魏将钟会伐蜀时,傅佥与蒋舒守阳安关。

在他与敌作战时,蒋舒献城投降,傅佥失去退路而又无力突围,长叹“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遂自刎而死。

  刘禅   字公嗣,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卒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备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王时立刘禅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立为皇太子,章武三年继位,改年号建兴。

建兴元年遣使与吴国修好,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开始闭关自守,发展农业,并把国事委托大臣管理。

建兴十六年(公元238年)改年号延熙,开始自理国事。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屡次更改年号。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伐蜀,刘禅投降,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晋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死于洛阳。

  樊建   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氏,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

  樊建在蜀国历任侍中、校尉、尚书令等职。

蜀国灭亡之后出任魏相国府军事参谋,兼任散骑常侍。

  张绍   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张飞次子,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王甫   字号、生年及籍贯均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王甫忠而有谋,为关羽军中司马,随关羽驻守荆州。

但是关羽其时十分气傲,不听王甫计谋而遭惨败。

关羽被杀死之后,王甫拒绝东吴招降,坠城而死。

  赵累   字号、生年及籍贯均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赵累为人忠诚廉直,为关羽军前都督、粮料官。

关羽攻打襄阳时,王甫举荐赵累为都督驻守荆州,但是关羽不听。

关羽败走麦城,赵累在随关羽突围时死于乱军之中。

  傅士仁   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刘备入川时,傅士仁与关羽、糜芳共守荆州。

东吴白衣渡江攻打关羽时,傅士仁杀死关羽的催粮使者并诱使糜芳一起投降东吴,致使关羽失去援助而死亡。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征伐东吴时,傅士仁和糜芳杀死东吴将军马忠,复投降刘备,后被刘备所杀。

  张嶷   字伯歧,巴西郡南充(今四川南部县)人。

生年不详,卒年延熙十七年(公元257年)。

  张嶷眼光敏锐、料事准确、行事果断,有远见卓识。

二十岁出任本县功曹,其时因于叛贼之中勇救县令家属而出名。

建安五年,张嶷奉命去绵竹剿匪,假装与叛匪讲和,却置酒灌醉叛匪而一网打尽。

  张嶷曾经谏议诸葛瞻不要急于伐魏,而是把军队用于发展农业,然后联合吴国消灭魏国。

张嶷对蜀国最大的贡献是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后来离任时,人们长途相送。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任荡寇将军并战死沙场。

南方少数民族闻讯为他建立祠庙,逢灾时均祈祷张嶷保护。

');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快捷键:回车) 下一章(快捷键:→)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39377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