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野餐

古代的野餐 (更新时间:2004-2-4 19:54:00 本章字数: 865)   西方时兴到郊外度周末,也时兴到旅游点去野餐。

中国很多年轻人,也沾染这种风气。

每逢节假日,特别在春游季节,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到公园到郊外,席地而坐,边吃边玩,悠哉游哉,尽一日之欢。

有人说,野餐的兴起是受西方影响,我看也不尽然。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狩猎之举;

捕获到的动物,就地宰杀,烹炙而食之,谓之野味,这实际上就是野餐的一种。

但狩猎带有军事训练性质,与游乐的野餐有不同,而《墨子非乐(上)》说,夏代的第一个君主夏后启就曾经“野于饮食”(即饮食于野)。

则可以视为游乐野餐的滥觞了。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玄学影响,越来越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野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就是众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里飘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

据《续齐谐记》记恶尚书郎束皙的考证,流觞曲水起源于周公建成洛邑之时,不知是否可靠。

不过是晋代特别流行。

南朝时,“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成为一种节令时俗。

  中国在重阳节例有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据说始于东汉最初是为了避祸消灾。

但发展到后来,重九登高完全成为游乐活动,并借此机会到郊外去大吃大喝。

《清喜录》写苏州重阳节,“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   陆地郊游,要随带炊具、餐具就比较困难,但那些雅人高士仍会想出办法。

高濂《遵生八笺》中写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和提灯,就是专供野餐的用具。

提盒像一支小厨,内放杯筷酒壶之类,上面分数格,或每格六碟,或每格四碟,置果肴酒菜,可供六人之需。

提炉形式如提盒,分上下两格。

上层大盛炭备用,下层放一锅炉,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锅,可煮粥供客。

借助于这种提盒和提炉,就可以“邀朋效外踏青,载酒湖头泛掉”了。

  郊流和野餐都是有益身心的活动。

久住城市的人,长年累月的喧闹、拥挤、紧张、污染中生活,因此回归大自然便成为假日的应有之义,野餐把饮食同郊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心矿神怡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以调剂一下口味。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5363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