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华饮食趣谈

易经与中华饮食趣谈 (更新时间:2004-1-27 20:02:00 本章字数: 1040) 古今奇书《易经》,相传由6000年前的伏羲氏始立,先天八卦,经过3000年由周文王创立,后由天八卦,又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由周公整理,形成《周易》一书,再由孔子作《易》之“传”,得到进一步完善。

它的“太极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继续演变的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

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之中。

《易经》的两仪(即阴阳理论),哺育了我国的中医学说;

而祖国的“医食同源”学说,又哺育了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根据“两仪”,一阴一阳的理论,世上万事万物,皆对立而统一:天地、日月、水火、男女、雌雄、上下、黑白、甘苦 ······在饮食方面,则分荤素、寒热、咸淡、饱肌、热菜与冷盘、红烧与清炖、干炒与汤菜、先咸后淡、先大菜后点心,以至菜肴的色彩、进餐的环境、伴食的音乐、盛菜的碗碟、圆桌与方凳、器皿的造型与质地、筵席开始的先后顺序、主客的就坐位置、老幼的动筷顺序······无一不体现《易经》“太极生两仪”的一阴一阳的原理。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日常饮食,也能找出答案:如光炒肉片有点腻人,若与青椒同烹,作成青椒肉片,荤素相得益彰,可口得多了;

光吃炒菜有点燥人,配上一份汤,兴味顿浓,这是干炒与汤菜的相互作用;

烧羊肉放胡箩卜,解腻增香,羊肉与胡萝卜,不仅有荤素的关系,更有肥腻与清淡、动物与植物、解燥与生香的相辅相生的关系;

再有吃多了甜的,想吃咸的;

吃多了荤的,想吃素的;

吃多了鲜货,想吃腌物;

吃多了冷食,想吃火锅;

吃多了热炒,想吃凉拌······ 总之,人的口味也和阴阳理论相一致。

由于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这也与饮食的热性与寒性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热体者,宜进寒食,特别是得了中医称的“热性病”,如高血压、咽喉炎、便秘等,适宜进食芹菜、荠菜、藕、荸荠、银耳、绿豆等寒性食物;

而寒体者,则宜进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黄酒、红参等等。

独具特色的中国食疗与药膳,使许多疾病不需吃药、打针,而只需品尝佳味,如冰糖银耳、虫草鸭子、鳖蒸羊、黄芪炖鸡······ 享口福之余,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华夏饮食文化是与祖国医学同在“易学”的哲理精神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特色,无不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色彩——只要阴阳平衡,营卫畅达,我国的饮食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54831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