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窃符救赵”看虎符

从“窃符救赵”看虎符 (更新时间:2004-1-27 19:56:00 本章字数: 869) 李卫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

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

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

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

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

由此故事也可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

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

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

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燔之事,虽毋会符,行。

”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

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

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

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

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

”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

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5月29日第七版)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6360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