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棍刀剑流派纷坛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枪棍刀剑流派纷坛 (更新时间:2004-2-9 19:30:00 本章字数: 1281)   唐代的剑舞虽是武术发展的基础,但它仍被称作舞。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具有击技、健身、表演特色的武术,是在宋代形成的。

周密的《武林旧亭》记载,南宋的临安城已经有了“使棒”的艺人、较有名的使棒艺人有”朱来儿”、”乔使棒”和”高三官人”等,《西湖老人繁胜录》中也记载了“使棒作场朱来儿”。

《都城记胜》上说:”相扑争交谓之角觝之戏,别有使拳自成一家。

”宋代社会上有了以使棒、使拳表演的艺人,能够招徕观众,这就形成了具有拳、棒击技特点,而又具有表演特色的一项运动了。

关于拳棒表演艺人的情形,《水浒全传》上也有一些记述:病大虫薛永原是军官家世,后来罢了职,便“世代靠使枪棒卖膏药度日”。

打虎将李忠在盘缠断绝时,也“仗着十来条棍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借此维生。

梁山泊好汉到江州劫法场时,有几个人扮作了使枪棒卖膏药的,并向守法场的军卒说,“我们走州闯府,东京也去过”。

由此可以知道宋代社会上靠表演拳棒维生的人是不在少数的。

这些人多是落魄的军人,虽也有些武艺,但都不是具有真正过人本领的战将。

他们表演的拳棒看来精巧优美,但上阵是无用的。

《水浒全传》上写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在史家村看了九纹龙史进练枪棒后,对史太公说:“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

”明代的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也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本领,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王进和戚继光都是领兵作战的军官,他们懂得表演的武术虽然惊险,但只是为了好看,打起优来却是无用的。

从威继光的“仍学习花枪”的说法,表明当时社会上学习花枪的人已很多。

从宋代开始形成的具有表演特色的武术,在明代社会上已经广泛地流传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了“古今拳家”几十种之后说:“拳法似无予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掼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随着战争器械制造的精良,徒手搏斗的拳法已不算是作战的技能。

但明代社会上却流行着“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许多流派的拳法。

这正是因为拳法能够“活动手足,掼勤肢体”的缘故。

宋、明以后的拳术发展,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击技,而是为了强身或表演了。

  明代刊刻了许多武术著作,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冲斗的《耕余剩技》和《少林棍法阐宗》、吴殳的《手臂录》和《峨嵋枪法》等,虽然多是击技,但已有了套路,据《阵纪》和《纪效新书》记载,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流派的枪、棍和刀剑法,表明了明代武术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至于传说中元末明初人张三丰创武当内家拳,与少林寺的外家拳相颉颃。

这事员不见于明代史料,但明代社会上确已流行内家拳法。

据《宁波府志》记载,有一个张松溪,“擅内家拳,功地深厚”,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也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在拳法的流派上,确实有内外两家,这是在广泛开展武术运动中形成的各具风格的流派,包括击技和艺术的不同特色。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67692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