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战策 [吴子]上卷
「图国第一」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
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
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
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
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
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
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
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
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
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
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
举顺天人,故能然灾。
”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然战胜易,守胜难。
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 吴子曰;
“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禁暴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乱人疲,举事动众日逆。
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服。
”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
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改。
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
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
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
能踰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
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
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
此五者,军之练锐也。
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
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
民安其田宅,亲具有司,则守已固矣。
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
起进口:“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
’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
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
’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
”于是武侯有惭色。
「料敌第二」 武侯谓吴起曰:“今泰胁吾西,楚带吾南,赵衝否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同之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 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今君已戒,祸其远矣。
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
” “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
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
燕性愨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
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军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
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
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倦其师。
此其势也。
”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
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
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 武侯曰:“善!
” 吴子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
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
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
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
四曰,军资既竭薪既寡,天多阴雨,砍掠无所。
五日,徒众不多,水地不列,人马疾疫,四邻不至。
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
八口,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阪涉险,半隐半出。
诸如此者,击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
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
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
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
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
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
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
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
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 武侯问曰:“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以定胜负,可得闻乎?
” 起对曰:“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施旗烦乱,人马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
诸侯未会,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
” 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
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
既食未设备,可击。
奔走,可击。
勤劳,可击。
未得地利,可击。
失时不从,可击。
旌旗乱动,可击。
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
涉水半渡,可击。
险道狭路,可击。
陈数移动,可击。
将离土卒,可击。
心怖,可击。
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 「治兵第三」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
” 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 曰:“何谓也?
”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险易,则地轻马。
秣以时,则马轻车。
膏锏有余,车轻人。
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
” 起对曰:“以治为胜。
” 又问曰:“不在众寡?
” 对曰:“若法令不阴,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摩,虽绝成陈,虽散成行。
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 吴于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
立尸之地。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
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 吴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十入学战,教成百人。
百人学战,教成千人。
千人学战,教成万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
每变皆习,乃授其兵。
是为将事。
”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
大谷之口。
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
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
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 武侯问曰:“凡畜卒骑,岂有方乎?
”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斗争斗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
习其弛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
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
宁劳于人,滇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59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