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知识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
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
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
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洛阳铲的由来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士,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谅的推广. 古时洛阳铲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
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
怎么可能呢?
!
……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
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
回 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
”吓我一跳。
赶 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 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
现在打开……只有 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
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
我 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
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 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 、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 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
……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人家告 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
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 里以外就能看出来。
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 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
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 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 (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 什么样的 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 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 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
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 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
待确定以后就下铲 ,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 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
然后,用泥铲把墓的 形状“方”出来……。
就是定坐标。
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 ,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 形状了……。
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 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 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 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
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 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 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
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 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 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 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
),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
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 ……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
反 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 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 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
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 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你说的“墓道石”那不存在问题。
假如真的有这个东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铲的时候 就探出来了,打洞时避开……直接打到墓的后墙就行。
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 有弱点。
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那就干脆一个竖井外加一个横 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
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 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很轻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头等等直接 就进了垂直的竖井里了……。
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 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一般来说不用这么费劲,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 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
据我所知,针 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
观察盗墓路线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 那是直奔着墓后墙去的 古盗也很厉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当强……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 ,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的。
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 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 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盗墓者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 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炸药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 为。
……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 到。
这两种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
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
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
后 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 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卖么?
!
……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 瓷器、金银、字画)…… 难道就不值钱么?
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
各说各的理。
另外,据说汉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没有什么气味,闻是闻不出来的。
明清墓因为离得较 近,又是砖石结构,墓中会有各种气味,这是对的。
但靠着闻味道来辨别墓的年代……这 样的人我还没见过,哈哈。
我是听人说过辨别青铜器时……有通过手指摩擦后闻味道来辨 别真伪的。
真实的洛阳铲, 现代使用最多的考古用具,却是古代盗墓者所发明和创造.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
首先,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
方式上几乎全都 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
而盗墓者不然。
因为历 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 隐蔽性”很强。
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
曾有一个人对我说过 :“假如给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我、只要两个人就够,那么…我有把握进到骊山始皇陵 。
”我听罢大惊,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他却告诉我曾数次到骊山观察过,称其“不过就 是大了些罢了”。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 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我曾见 到过那种解放前的挖掘设备,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缩水版,非常精妙。
它选用 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 的“排土”装置……见过绞肉机的相关部分么?
就是那样。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 、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 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 。
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汉墓被盗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见”,结果,其人对盗掘老 山汉墓的团伙不屑一顾。
认为……“他们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着挨逮呢”。
我觉 得当时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经快挖到墓室了,“够可以了”,但其人强调“第一,外面不能 有土,这一点他们没做到。
第二,时间拖得太久。
就这两点看来,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料!
”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
只是说“这算什 么。
有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防盗层,就是墓周围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盗墙 ,不小心就会被活埋的……”我问那沙子怎么办?
其人还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 本事向下打洞的时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搁沙子或‘琉璃’……绝对不会让 土上地面。
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点土都见不到,只有一个井盖大的口子,简单处理一下就 行。
还有……我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面上旁边走过,那也是看不到 洞口的。
象老山汉墓那几个家伙……挖出土来没地方搁……摆坟头,那不是找死么。
” 说点真招吧,让大家学习学习,共同向盗墓这个专业发展一下: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卓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民,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党风不正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 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 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肛门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雷管,炸药,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手机.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 叫泥铲)。
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 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
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 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
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 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 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
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
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 加木方。
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 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汉墓一 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
确定好位置、下 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 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 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 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
“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 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
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
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
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
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
”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
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
而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08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