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服饰修饰

第八十章 中国古代男子服饰修饰   衣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

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

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

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

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

下衣叫做裳。

《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

”《诗经齐风》说:“颠倒衣裳。

”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

《说文》说:“常(裳),下裙也。

”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可见左衽不是中原的习俗。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

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

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古人非常珍视玉。

《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

”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

《诗经桧风》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诗经小雅》说:“彼都人士,孤裘黄黄。

”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

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

《论语子罕》:“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

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

所谓“絮”、“绵”,都只是丝棉。

因此,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

帛则是丝织的总称。

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不是很大。

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

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男子才以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

上古有裳无裤。

但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

《说文》:“绔,胫衣也。

”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

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作。

《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

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

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

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说“捆履织席”。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26814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