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家修炼
中华道家修炼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
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自成体系,沿传不绝。
为了帮助同志们理解中华道家修炼真义,今就其基本宗旨,归纳言之,为以下十条: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修道为内在修炼,即内功;
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高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修炼功夫的精进。
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
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
而陈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过是一个箍桶匠。
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道家所谓“炼药无拘富与贫”,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修炼家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
”对于修炼者来说,首先必须广立功行,方成大道。
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欲成天仙者,须立一千三百善。
” 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道门以“道、经、师” 为三宝,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
”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参悟大道。
经,即读经,阅读祖师著作,印证已修。
师,即师传,须要真师传授,指明道要。
真师指有真正实修功夫的明师,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 以上二者,是对个人内修而言。
平时做功德,仍不可少。
道法自然,静者得之。
修炼之道,师法自然。
“自然’之义约有两层: 其一,自然而然 不假人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强加个人意志,反害功修。
故须顺天行事,天人合发,《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大道本体。
其二,因人而异,效验不一。
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异,即使师传相同,其内修之效验也不会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个字——静。
《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静者得之。
自行修炼,无量度人。
丹道修炼,主张“自度度人”。
首先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
一人行修,众生受益。
否则徒求自了,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必遭天谴。
《道藏》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无私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
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
吕祖答云;
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
此等胸怀,方是修中华道家风。
至道不繁,守中为要。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徽。
《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感。
”《黄庭经》云:“至道不繁”。
繁杂无绪,皆为道末,令人不得要领,故尔道家不取。
修炼之学,是质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直指大道。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盖愈趋简单,愈近大道。
司马谈论道家要旨说:“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
”颇合修炼宗旨。
修炼以“守中”为要。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仙道贵实,理诀并重。
中华道家修炼 贵在真修实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
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之本身 则所谈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中华历代修真祖师,皆以自已的身心作为试验品,进行人天奥秘的可贵探索。
他们留下的修炼著述,都是通过自身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东西。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这些东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实际体验,只知望文生义,就不会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容易堕入片面空谈;
《老子》说“以身观身”,只有以 自己的实际功修,与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互相对照验证,才能明白其真实含义。
再则修炼之时,如果只求法诀传授,而不参悟道家学理,则容易盲修瞎炼,不知何所是从,就会脱离大道,误人岐途。
所以中华道家强调“理决并重” 必须认真研悟道家学理,又要实际验证修炼口诀,两者不可偏废。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人于大道之门,与道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中华道家义理,本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磨炼个人的性情,精修个人的品德,培补个人的丹基,增益个人的道修。
中华道家修士,提倡“大隐居尘”,就是在尘世中磨炼自己;
待等功夫修到一定层次,丹基已成,需要大静,再入山林。
葛洪《抱朴子》曰:“大隐隐于闹市。
”“上士得道于三军。
”《悟真篇》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 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从外表无以分别,就在内里有道与无道之分别。
性命双修,长生为基。
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
命者法也、息也、气也、形也、功也。
中华道家修炼 注重性命双修。
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
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
并且以长生作为基础,长生之道,其理有三: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坏 则分生了道,毫无指望。
故须先证长生,坚固肉体,保住资本,而后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无一定命功,对忖个人的肉体,则难以克制自已的心念,修功难臻大成。
其三,中华道家以修今世为本,最讲现实,首先证得长生,今世即享仙果,何必待到他生后世。
所以,只有首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修炼,使人生更加圆满。
把有限的生命溶化到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去体会生命的常在,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男女平等,女丹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中华道家认为不分男女,皆可修证道果,所谓“修仙不问男和女”,故无男尊女卑之别。
而且女子做功,一般来说快于男子。
因为从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宫)与“命”(丹田)的距离较近;
从性理而言,“男动女静”。
故丹书云:“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
”“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 当然由于各人素质,井不准定十年或者三年。
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别。
命功完成之后,即男子“降白虎”(闭阳关)、女子“斩赤龙(断月经)功成,往上的功夫,俱皆相同。
至于最终成就,则无高下之分。
长生住世,我命由我。
中华道家修炼认为,人之天年(正常寿命)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与现代科学观点相符;
六十岁的人在这里不过是小孩子。
认为通过修炼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
而且如同薪尽添柴一样,还可以运用修炼接命之术,把生命延续下去,长生住世,肉体成仙,做一个不受命运摆布的“活神仙”。
等到在人间住腻了,然后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 中华道家修今世的“活神仙”观点,一是要人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等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
二是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年,乃至长生久视,去而上仙,不受命运的摆布,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道家元神论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
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
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
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无神者,乃先天以来 " 点灵光也 ; 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
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 ; 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 《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
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
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
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 ( 即意念活动 ) ,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
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
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
”《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
”〈武术汇宗》说 : “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欲神者,气质之性也 ; 无神者,先天之性也” ; “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
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 ; 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
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
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
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行为者,日用之心 ; 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 《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
“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 ( 《青华秘文〉)。
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
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 ; “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 ; “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 ( 《青华秘文》)。
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 ( 如心理定势之类 ) 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
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道家元气论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 , “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 " 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 ) ,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
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 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
“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
元气充足、运行正常。
是人体健康的保障 ; 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
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
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
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
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
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 ( 《医学源流论》)。
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
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 : 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 "( 《奇经八脉考》)。
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 《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 ( 《内外伤辨惑论》)。
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
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 ( 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
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杰”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 ( 外呼吸 ) ,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
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
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
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 ; 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 ( 《入药镜》注 ) 。
内丹水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
《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
”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
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家们并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气功学的发展。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元气的实质百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
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 : 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 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
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 60 ± 2 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 ; 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
尽管日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气功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道家元精论 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
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
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
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
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 ( 《针灸大成·肾脏图》)。
《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
”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 ( 《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
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
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
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
先天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生,密切相关。
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准备了机能的物质基础 ; 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输送至五脏六腑,转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时,又输归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
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无先天之元精则尤以生身 ; 无后天水谷之精则无以养身。
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 ; 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 元精与元气的关系非常密切。
元气为万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气之“精英”,由“元气之积厚”而生,此即谓“气归精”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元气生则元精产”(《青华秘文》)、“先天之气,气化为精”(《类经·摄生类》)之说。
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肾,赖后天之养逐渐充盈而为元气之根,此即谓“精化为气”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
” “元精”之名始于丹经,元精之论也详于丹经,元精是内丹家修炼的上药三品之一,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说,“夫金液还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
”《性命圭旨全书》亦说:“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
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
”这不仅明确指出内丹上药三品“精气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还论述了修炼之术及效应。
《类修要诀》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论。
〈武术汇宗》进一步阐发说:“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 ; 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
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
”认为神定志闲,所生为先天之精 ; 稍动淫念,则所生为交感之精。
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 ; 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
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华池说》称元精穴为“华池”,“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
”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 ; 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
并认为元精亦有赖于饮食之充养,故又说:“谷气就此而生精”、“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
” 总之,“元精论”为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的修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31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