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境与幻相

第八十章 仙侠修真二十六   一○幻境与幻相   前一节所引《蜀山剑侠传》二十五集第一回中那段文字,当然也是一种幻境,但这还是偏于静态风景美的描写,虽然事属神怪,而诡秘的意象不深,而且这种风景还是比较接近于我们游山玩水时候所可见到的实境,幻而非甚幻者。

还珠楼主在小说中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幻境,加以恐怖的描写,而增重其小说上的神怪色彩,是他所最擅长而且最动人的“绝技”。

要没有像他那么一颗满满地盛着“玄思幻想”的头脑,是写不出来的。

《蜀山剑侠传》十四集第二回,写“安乐岛因火山爆发,由而海啸陆沉”,真是如火如荼的笔力,绘声绘影的笔法,分明是向壁虚构之妄,好像有耳闻目睹之真。

摘录如下:   冬秀一眼望见适才所见来路上那片乌云,忽然越散越大,   变成一个长条,像鸟龙一般,一头直垂海面,又密又厚。

映   着云旁边的月光,幻成无数五色云层。

不时更见千万条金光   红线,在密云中电闪一般乱窜,美观已极。

海滨的云变幻无   常,本多奇观,尤以飓风将起以前为最。

像今晚这般奇景,却   是自来安乐岛三年之中从未见过,不禁看出了神。

……一言   未毕,便听呼呼风起,海潮如啸,似有千军万马远远杀来。

岸   上椰林飞舞摆荡,起伏如潮。

晃眼之间,月光忽然隐起,立   时大地乌黑,伸手不辨五指。

猛觉脚底地皮有些摇晃。

……   猛的又听惊天动地一声大震,脚底地皮连连晃动。

……一股   海浪已像山一般劈面打来。

……一片轰隆爆炸之音,己是连   响不绝,震耳欲聋。

……忽然平地崩裂,椰林纷纷倒断,满   空飞舞。

电闪照处,时见野兽虫蛇之影,在断林内纷纷乱窜。

  这时雷雨交作,加上山崩地裂之声,更听不见虫兽的吼啸。

只   见许多目光,或蓝或红,一双双,一群群,在远近出没飞逝   罢了。

海岸上断木块石,被风卷着起落飞舞。

打在头上,立   时便要脑浆迸裂。

……(按:书中冬秀等数女,已纵身潜入   海底避灾。

)身一露出海面,那如山如岳的海浪,便都一个跟   一个当头打到,人力怎生禁受?

……再往回头一望,一股绝   大火焰,像火塔一般直冲霄汉。

算计海中,只有安乐岛一片   陆地,这场地震,定是火山爆发,全岛纵不陆沉,岛上生命   财产,怕不成为灰烬?

……打算游往回路,看个动静。

前行   不及十里,海水渐热,越往前,越热得厉害。

探头出去一看,   远远望去,哪里还有岛影,纯然一个人峰,上烛云霄,海面   上和开了锅的水一般,不时有许多尸首飘过。

  像上面这一段,其意就不在夸张自然界的柔性美,而是夸张着自然界的一种狂暴的力量。

还珠楼主神怪小说得力于这种恐怖的幻境的描写者颇多。

《蜀山剑侠传》十四集第七回,他有以北极为地点的描写文字。

他说,在北极那边,水中有陆地名月儿岛,岛上有个深广的火穴,穴中藏有许多威力不可思议的“法宝”,几个剑侠到那边去探险取宝。

书中写道:   离月儿岛还有老远,便见前面浊浪滔天,寒枫四起,愁   云惨雾中,灰沉沉隐现着一片冰原雪山,迥非前次所见红光   烛天的样儿。

及至飞落岛上一看,昔日火海,俱被寒霜冰雪   填没,不知去向,连山形都变了位置,知道火海业已封闭。

……   耳听脚底先起一阵音如金玉的爆裂之声,接着便是震天价一   声巨响,那一排耸天插云的晶屏,径直倒坍下来。

立时四山   都起了回应,冰尘千丈,海水群飞,左近冰山受了这一震之   威,全都波及,纷纷爆散动裂。

除了到处都是断冰积雪外,冰   壁陷处,现出一个深穴。

……下面轰地一声,一道人焰,倏   从穴底升起。

……那火势真个厉害,先见地穴只有亩许大小,   火刚上来,便是万丈火苗,夹着一股浓烟,直冲霄汉。

那穴   便相随震裂,越来越大。

所有地面上,如山如阜的坚冰积雪,   立时都消溶成水,波涛滚滚,夹着少许碎冰块,恰似万股银   流,互相挤夺争驰,往海中枪去。

不到半盏茶时,附近数百   里内的冰山雪峰全部消灭,只剩下围着火海的一片石峰,仍   回复了当日火海形状,才略止崩裂烧融之势。

  关于北极地区的幻想,在还珠楼主头脑中是很丰富的,时常在他的小说中出现十分卖力的文字。

而且,不仅是些幻境的若有其地的描写,还有近平考据性质(未知有无道家典籍作据)的纪录,――那当然也是谎话,却说得也头头是道,很是有趣。

现在就摘录一段仍是关于北极方面的文字如下:   玄冥界本是一片横长冰原,自从三千年前北极发生亘古   未有的大地震,陷空老祖偶在无意中发现北极磁光变幻灵异,   光中有暗赤条纹闪烁如电,并作殷殷雷鸣之声。

默运玄机一   算,知道这万古未消的冰原广漠,自开辟以来,十二万九千   六百年中,共有七十二次巨震,每震一次,地形便要变动,一   次比一次猛烈,冰雪也为地底真火融化数十百丈。

到了最末   一次,世上人物越多,难寻生息之地。

这座神峰便要崩裂,火   源上涌,将这方圆数百万里的广大冰原,除却西北山岳最高   之处,一齐融化,发生洪水之灾;

附近北极的海洋陆地,俱   受波及。

字内江湖河海,也一齐涨水,只成灾之处较少。

似   这样,经过一甲子后,因着地势高下,区分出山林川泽,水   陆地域。

再由人类自来开辟这无边沃壤,无穷地利,以供衣   食生息之需。

  像上面一段文字,当然不能够用“史迹”作尺度去查考,这里不多说了。

  除却幻境的开创以外,幻相的创造也是颇有助于恐怖气氛之造成的。

我这里把自然方面的归之于“境”,以生物的形态归之于“相”。

小说中常有怪兽、怪鸟、怪鱼、怪虫、怪物、怪气、怪风、怪雨、怪云。

怪雾等等出现,形态都非实况可以比拟。

现在只说怪人,也就是所谓妖魔。

他写到“正派”中人,状貌行动,都和常人相当接近;

写到“邪教”中人,就不同了,一出现就带给读者恐怖的感觉。

《蜀山剑侠传》三十四集第二回写一个妖妇,名叫乌头婆,形象如下:   忽见前面一团愁云惨雾,拥着一个妖妇飞来。

……定睛   一看,那妖妇又高又大,脸似乌金,一头乌灰色的乱发披拂   肩背之上。

两边鬓脚垂着一蓬白纸穗,穗下垂着一挂纸钱。

生   就一张马脸,吊额突睛,鼻孔深陷,两颧高耸,阔口厚唇,血   也似红,白牙森列,下巴后缩。

长臂赤足,手如鸟爪,掌薄   指长。

身穿一件灰白色的短麻衣,腰悬革囊。

肩背上斜挂着   七个死人头骨,并非骷髅,都是貌相狰狞,僚牙外露,口眼   鼻子乱动。

背上钉着三叉一刀。

此是妖妇恨极仇人,特现原   形,全身披挂而来。

  据看过《蜀山剑侠传》的好几个读者说,他们觉得人物描写得最恐怖动人者,是书中的绿袍老祖。

我的意思也是如此。

还珠楼主写绿袍老祖,不仅形象上恐怖动人,性格的恐怖更甚,从猖狂跋扈到失败死亡,没有一处不写得紧张欲裂,简直是“惨不忍睹”。

讲到人物描写的动人力量,本来形态上的恐怖,决比不上性格上的恐怖“深刻”。

绿袍老祖的使人惊心动魄,完全是得力于性格暴戾,与由暴戾性格所演出的惨毒行为的描写,与形象上的关系反而不深。

这里不再抄录原文了。

  一一物理与玄理   我在前面“神怪与不神怪”的一节中,已有说及还珠楼主小说“不奇之奇,奇而不奇”的所在,所说是属于小说中的“事迹”的叙述,无关于“法宝”。

其实,许多“法术”与“阵图”的千变万化,其诡秘神奇之处,也往往是奇而不奇的。

  这方面的描写,有物理与玄理之别。

同样以金木水火土而论,属于物理根据者,仅是些水能灭火、火可煮水等等的极浅薄的理论而已。

书中最最具有吸引读者魔力之处,也就是属于这一方面的描写。

通过了还珠楼主的头脑和笔墨,化出了匪夷所思的神怪故事。

读者们对于那些浅薄的物理的作用,意识上都有实际生活方面的经验与印象,因此,尽管还珠楼主写得海阔天空,依然可有亲切之感可得,并不是绝对违反自然的。

他把水、火、风。

雷、冰、雪、雨、雹,山、云、雾、日、月。

铁、磁、土、木、石等等,加以神化而发挥种种威力时,对于各种自然物的本性还是完全保存,绝无“诬蔑”之处,在“荒唐”之中,有一个限度,这样,读者就愿意接受他这个荒唐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还珠楼主的神怪小说定下了某一个写作上的原则如下:把物理的作用,纳于玄理的运用中;

换言之,是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

  把物理和玄理混成一片,这就是还珠楼主小说之所以神秘。

把“假话”说“真理”,把“真理”化而为“玄谈”,于是乎似是而非,疑然而幻,“非”从“是”中而来,“幻”由“真”中所化,这小说中的神秘作用,就发生吸引读者的魔力了。

还珠楼主在小说中,对“魔道”十分痛恶,实际他的小说的引人入胜的力量,也是具有魔道的作用的,一笑。

  法宝和阵图的以玄理为根据者,那就近乎江湖术士之谈,烧丹炼药,呼魂摄魄,阴阳采补,身神分化等等均属之。

那就不一定合乎物理了。

倘然归之于哲理,也无统系可寻,所以只能算是玄理。

  现在从《蜀山剑侠传》四十八,四十九集中,举出法术的以物理为根据者如下:   正派剑仙苏宪祥、陈岩、李洪等在金银岛大破十三门恶阵,一路同驾“遁光”,往北海进发,不合卖弄法术,在汪洋大海的水面压平海波,逼成金银砂的晶墙甬道,立在甬道之上,由那甬道冲波疾驰而进,无意中惊动了海底潜修的一位水仙:水母姬旋的徒弟,名曰绛云真人陆巽,以致引起了斗争。

陆巽炼就的法宝,名曰“癸水雷珠”,据说是大量海水精气所萃,一经施为,生生不已,越来越多,威力越大。

形如水泡,色白透明,大者二尺圆径,小者酒杯大小。

行法时只见有无数团白影,内里水云隐隐,旋转如飞,快慢不一。

  还珠楼主写癸水雷珠出现的威力如下:   这时,那满空木泡形的雷珠,已排山倒海一般,挟着雷   霆万钧之势,齐从四面压到,霹雳之声,成了一片极强烈的   繁音巨哄,海啸山崩,无此猛烈,正分不出是风是雷。

……   经此一来,直似把千寻大海所蕴藏的无量真力,朝着五人夹   攻。

水雷越来越密,密到一丝缝隙皆无,千百万丈一片灰白   色的光雾,中杂轰轰怒啸。

……内中翻动起千万层的星花,狂   潮一般,朝前涌来,压力震力之大,简直无可比拟。

  癸水雷珠的威力既有这么大,将何以对敌呢、书中写道:   狄鸣歧忽然想起:身边还有一件法宝,乃恩师新传,名   为青阳轮……此是乾天真火所炼之宝,专能煮海烧山。

对方   都是水中精怪修成,如将海水烧成沸汤,决禁不住。

……还   有虞道友三枝射阳神弯,乃前古至宝,也颇有用。

  关于双方法宝斗争情形如下:   上天下地,方圆千里之内,均被癸水元精之气布满,……   那金轮到了外面,已长成亩许大小六根芒角,齐射银芒,远   达丈许,比电还亮,一齐转动,枫轮飞驭,直冲光海之中。

五   行各有克制,水本克火,无如青阳金轮所发三阳神火,自身   具有坎离妙用,与寻常真火不同,……到了光海之中,所有   雷珠只一撞上,立即消散。

所到之处,所有雷珠水泡齐化热   烟,转眼之间,变成一条其长无比的白虹,随同金轮飞舞,只   顾往前,伸长出去。

始而白气两旁的雷珠不等爆炸,是挨近   一点的,全都自行消散,只远处还在爆炸不已。

  斗争到了这个时候,胜败之机已见,可是水火互相克制之理,决不如此简单,接下去战局又变了。

书中写道:   大量雷珠纷化热雾消散,照理当前一片癸水雷珠已破,底   下应更容易;

谁知热雾中忽生出一种极强大的粘滞之力,神   弯飞行雾海之中,比前要慢得多,到了后来,直似进退两难。

  ……后来雾层一密,沸水之声忽然由大转小,晃眼停止。

……   众人定睛一看,上下四外已全冻化坚冰,无论哪一面,都是   一片晶莹,仿佛埋藏在万丈冰山之内。

……众人已被癸水雷   珠所化玄冰包围在内。

……此本昔年水母独有的无上仙法,不   须法宝,全由阴阳二气与癸水精英凝炼而成,最是厉害。

  原书中斗争经过,当然不像前面所引几段一般简单,这里只求表明水火在物理上的作用而止,不多说了。

如今摘录几段完全属于玄理者以示一斑。

  《蜀山剑侠传》十五集第三回大破紫云宫神砂甬道的一段说:   正当中放着一个宝座,宝座前有一个大圆圈,圈中有许   多尺许来长的大小玉柱。

走近前去一看,那一圈玉柱,高矮   粗细俱不一般,合阴阳两仪五行八卦九宫之象。

除当中有一   小圆圈是个虚柱外,一数恰是四十九根。

……甬道中阵图共   分四十九层,这圈中大小玉柱也是四十九个,加上当中虚柱,   分明大衍之数。

……不由恍然大悟,这圈果是全阵锁钥。

每   根玉柱应着一个阵图,如能将他毁去,说不定全角道许多阵   法,不攻自破。

  又,《蜀山剑侠传》十六集第八回易静初探幻波他,有一段说道:   易静躬身答道:“……所经之路,所见之景,此洞外分五   行,暗藏五相,通体脉络相通,分明是一人体。

此地西洞属   金,金为肺部。

此门颇似左叶六塞之脉,出路必在右侧,旁   通肺管之处,寻得此道,绕向南洞心部,循脉道以行,便达   东洞,不知是否?

”李宁赞道:“贤侄女来此不久,经阅无多,   居然领会到此,异日成就,实未可量。

”   又,三十三集第二回写幻波池中妖尸和侵入的敌人相争,有一段说道:   这次妖尸一面与沙红燕相持,一面行法运用,日注总图,   准备快意。

看得逼真,方断定敌人必定遭殃,猛见法屏总图   之上,乙木神雷青色烟光环拥正急之际,忽由当前光柱中冒   起一片青霞,自己将自己往外逼开,直是从来未有现象。

反   五行逆用,非同小可,金、火、水。

土四宫本身反制虽然通   晓,独于木宫是个缺点。

情知对方来了行家,这以木制木,神   妙无方,急切间不但不能再施前法困敌,并还须防他反击,毁   损总图。

这一惊,囱是非同小可,当然是顾总图要紧,不暇   再顾追敌之事。

  上面所引各段,都是以“两仪”、“五行”、“五相”。

“八卦”、“九宫”、“大衍”等等为据,完全是抽象的“空话”,在我们实际生活上并无经验,不像“癸水雷珠”、“青阳金轮”、“天一玄冰”(书中称水母法术所化的冰,名曰天一玄冰)那般威力的有物理根据了。

  一二句法与篇法   还珠楼主的小说,不论在文笔上,在结构上,在思想上,都是具有强烈的中国风味。

他虽然援用了声、光、电、磁等等原理,仍是极其浅近,是把科学硬拉到玄学之内,不是正面的接受科学,不能算是受到了欧西学说的多大影响,无损乎外形内质之同为“中国式”。

  尤其是在文笔方面,像他这么富于保守性,在今日各位写小说的先生群中,已不多了。

欧化的句法,他那里决不会发现半句,就是新的名词,也少得几乎没有。

不是纯粹的文言,也不是纯粹的白话,文言白话,常是互相夹杂着,字句很短练,修辞很简单。

《长眉真人专集》(三十七年九月初版,可以代表其最近的作风)第一集第三回中写道:   细一查看,当地原是后山高处,潭在一座峰崖之下。

峰   形甚奇,形如一鸟张翼。

潭水清深,可以鉴底,大仅两丈方   圆。

靠峰一面,黑黝黝的,似朝峰脚凹进,别无异处。

四顾   无人,野草甚深。

  这一段字句浅近,可算是白话,但已相当地“文言化”了。

  就在这第一集第三回的开始写道:   时已半夜,月明星稀,碧空澄雾,银河渺渺,玉字无声。

  虽然天际高寒,因值夏秋之交,船中诸人多系道术之士,均   不觉冷。

船迎天风疾驰,时见朵云片片,掠舟而过,其去如   飞。

俯视大地山河,城郭田野,均在足下,培缕蚁坯,仿佛   相同,但都披上一层银霜。

凭临下界,极目苍穹,四外茫茫,   无边无际,均觉夜景空明,气势壮阔。

宾主六人身在舟中,临   风对饮,望月谈心,俱都拍掌称快。

(按:书中此舟,已受法   术飞升,在天空作行迸。

)   这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是文言了,可是写来十分平易,如水一般自然淌下,没有做作之痕,文言而“白话化”了。

  还珠楼主小说中的文句,以每句四字至六字七字者为多,超过十字之外的文句是不多的。

他在一句之内,不大有转弯的意思;

不像某些先生们写欧化的中国文章,一长串几十个字做一句,意义上也是九曲三弯,使得读惯了中国老小说开门见山的句法者,有格格不入之感。

  讲到结构方面,还珠楼主只考究故事的每一节和次一节“接榫”之处,对于全篇故事首尾之间“瞻前顾后”的刻意经营,好像不很注意。

他注重于直线式的结构,所以一段紧张一段,看了前段,非看后段不可。

不注重于“纵横交织成章”的结构。

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如长江大河,一泻而下。

看的人有欲罢不能之感,写的人似也有欲罢不能之势。

  还珠楼主的小说,在吸引读者的作用上,和书场里说“平话”的说书先生很相近。

说平话的“作艺”者,往往不把所说那一部书始终说全。

例如《三国志》可以从“长坂坡”开场,《水游传》可以从“景阳岗”开场,而《三国》说到“白帝城”,或者《水浒》说到“曾头市”,就“剪书”不说了。

所以根本没有考究全书完整结构的必要。

倒是每当一场书“落回”的时候,一定要“大卖关子”,把这一场和下一场如锁如钥般加以“扣合”,藉以抓住听客。

还珠楼主小说在每一集结尾,往往也是如此。

《长眉真人专集》第一集结尾如下:“要知长眉真人拜师学道,郑隐巧遇魔女,大闹西昆仑,同炼血神经,双剑斗双丸,长眉真人七渡血神子,许多惊险、新奇、香艳、沉痛情节,请待下集分解。

”   第四章社会论   一五关于社会形态   一种小说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必有其原因。

最近几年来,新式的卫道君子大声疾呼,反对神怪小说,视如洪水猛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神怪小说(包括连环图画)作者除了埋头工作而外,完全是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谁也不敢申辩。

不加思索地想来,神怪小说站在这种绝对的劣势下,早该被击败而销声匿迹,无立足之余地;

为什么这种攻击的力量,不生功效,非但不能够绝灭神怪小说,而且神怪小说广大流行,反而势力嚣张愈甚呢?

这其间,自有配合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必然的原因,新式卫道君于倒果为因,攻击其“已然”,忽略其“所以然”,于是失败了。

神怪小说在现实的社会状态下,可说是应运而生,先有这么一种畸形的社会,然后有这么一种畸形的小说;

要是没有这么一种适合于神怪小说生存的社会,神怪小说就根本无从产生,更何能广大流行?

  到今日为止,无论地区的东方与西方,政制的民主与独裁,人类社会的一般形态,都是有欠公平,未尽合理,人对于人的欺凌、压迫、残杀种种现象,都在某一种形势之下成为当然的,无可违抗的;

因而贫富劳逸之间,虽然相去很远,而社会的表面,往往能平靖无事。

固然有史以来,出过了不少革命家,不惜任何牺牲,要把这种畸形的现象,使之变为正常,成功一个最理想最高尚的社会;

可是,离成功之标的,还是有着相当距离。

  为什么理想的幸福的社会建立不起来呢?

这就与神怪小说中时常援用的哲理相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为什么道不能胜魔呢?

正道是终必战胜邪魔的,但是时候未到,那又着急何用呢?

人类社会在人类毁灭以前,总有一天要到达正常形态:没有欺凌,只有诚敬,没有压迫,只有扶助,没有残杀,只有爱护。

除非人类在中途就毁灭了,那就邪正同归于尽,无话可说。

  可是,在这到达成功之境的中间程途,人类还是不能不寻求暂时性的安定社会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基础,不是建筑在真理上的;

因为真理的力量,还够不上维持这个局面。

于是只能舍本逐未,迁就事实了。

  用什么方法迁就事实呢?

  不外是以毒攻毒而已!

动机或许是纯正的,结果不出于“魔法的镇压”之途。

否则,并欲求苟安于一时而不可。

此中未尝没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在客观上魔法总是魔法,不能够就以魔为道。

因为仍旧是魔力的作用,所以社会现状在经过了相当时期的小康局面,往往要有若干时日的骚动。

结果,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斗争下,又恢复了小康局面。

如果问题真是彻底解决了,那么人愿相爱之不暇,还有什么斗争烧杀呢,原子炸弹根本是废物,早就不值得国际社会间的大惊小怪了。

  在小康局面之下,有些人住高楼大厦,有些人住草棚茅篷;

有些人吃山珍海味,有些人啃树皮草根;

有些人仆从如云,有些人想占豪门走狗之一席而不可得;

有些人三妻四妾五夫六姘,有些人连半个太大都找不到;

有些人嚷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些人日日夜夜廉价**;

以及其他种种,不可说尽。

为什么这种怪现状一一都成为社会的常态,差不多成了当然呢?

从好的方面说,此中包含着不得不然的苦衷,要不维持这种暂时的小康局面,人类在各自杀夺与报复的循环不息下,除了毁灭以外,永无休止;

必须用魔法镇压于一时,然后逐渐改革,逐渐进步,逐渐由魔法的控制而转换到正大无偏真诚无伪的境界,使怪现象归于消灭。

从不好的方面说,这是一种用魔法镇压而成的吃人的秩序,吃人的技术。

只许他吃你,不许你不给他吃,他来吃你,你应该欢迎被吃。

大的吃中的,中的吃小的,小的借着大的势力吃中的,中的利用小的牺牲吃大的。

虽然千变万化,而其吃的原则与状貌,依然层次井然,秩序很好。

这种层次与秩序,就使社会的外观成功了小康局面。

  剥去了小康局面的外皮,内质就是众邪纵横、群魔乱舞的奇景了。

那些邪魔,和还珠楼主在小说中描写的邪魔,在形象上有不同,在性质上倒是非常相像的,而且其魔法的厉害,更未必弱于《蜀山剑侠传》中绿袍老祖和毒手摩什之类。

  从这种角度去窥察社会内层的真相,再转而阅读还珠楼主神怪小说的内容,就有了互相符合之处:社会上什么妖魔都有,等于小说中神怪人物的不一而足。

不加思索而言:社会是不神怪的,还珠楼主小说是神怪的;

倘然加以深思,那么反转来说:还珠楼主小说是不神怪的,社会才是神怪得很,也是无所不可。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39675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