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书”何以传军机?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阴书”何以传军机?
(更新时间:2004-2-3 12:43:00 本章字数: 1290) 古今兵家,无不重视保守秘密,而保守机密的方式方法又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对机密的传递,更是五花八门。
在古代传递机密的手段和工具是很有趣的。
战国周朝实行的烽燧制,是一种军事通信制度。
人们常说的“烽火台”,实际上是“烽燧台”。
烽火是晚上使用的一种重要报警信号,即在高高的土台或石台上架一个叫做“桔皋”的木架(一种可以牵引铁笼子或竹筐、木箱的木制机具),“桔皋”上随时都系一个铁笼了,铁笼了里面装满易燃柴草,一旦有了紧密军情,守关人立即点燃笼中柴草,弄得火光冲天,以报告军情。
燧则是白天点的狼烟,即用狼粪烧的烟,这种烟的特点是在风中也能笔直地往上升腾,它也是用来报告军情的。
那时,从京都到边关,几乎每条重要通道上都设有这样的烽燧台。
由于烽燧信号的内容简单,又不易保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机密传递方法,这就是“阴符”。
相传商纣王末年,姜太公辅佐周室,使周族由弱变强。
有一次,他们带领的周军指挥大营被叛兵包围,情况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遗忘机密,又怕周文王不认识信使,耽误军务大事,就将自己珍爱的鱼竿折成数节,每节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令信使牢记,不得外传。
信使几经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将几节鱼竿合在一起,亲自检验,周文王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亲率大军到事发地点,解了姜太公之危。
事后,姜太公拿着那几节使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鱼竿,妙思如泉涌,他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
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又改用木片、铜片。
其方法是:把竹节按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临战前,有关人士秘密约定机密标志及内容,即用不同长度的竹节表示不同的内容。
如三寸表示全线溃退,四寸表示兵败将亡,五寸表示清粮增兵,六寸表示坚守城池;
七寸表示阻击敌军;
八寸表示破敌得城;
九寸表示破阵擒将;
一尺表示克敌制胜。
这种“阴符”前线由指挥将领掌握,后方由朝廷兵部掌握,专人传送。
“阴符”上无文字,无图案,传“符”人不知“符”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难以知道“符”的内容。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阴符”逐渐被“阴书”代替了。
所谓“阴书”,实际上是一种军事文书,传递的方法更秘密些。
其方法是:先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完完整整地写在一编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这篇竹简或木简拆开、打乱,分成三份,再派三名信使各传递一份到同一个目的地。
“阴书”被送到目的地后,收件人再把三份“阴书”按顺序拼合起来,于是“阴书”的内容便一目了然。
这种“阴书”保密性较好。
因为即使某一信使被敌方抓获,“阴书”落入敌方手里,也得不到完整的情报。
古人为了密上加密,还在“阴书”上用藏头诗、藏尾诗、回文诗、诗谜、哑谜、密写等多种巧妙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我国古代不仅有传递“阴书”的技巧,还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传递制度。
从先秦至唐、宋、元、明、清,都有驿站传递制度,在交通要道设铺兵、铺司、提领、邮长,专门负责传递事宜。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41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