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文化采风录)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徽州民居(文化采风录) (更新时间:2004-1-27 19:37:00 本章字数: 1791) 高成礼 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

许多人,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想来徽州看看。

因此,来徽州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这些观光旅游者一到徽州,便蜂拥到古民居比较集中的某几个地方,一批接一批,很是热闹。

但是,这种情形也有它的不好处。

由于人们熙来攘往,指指点点,把小村本来幽静典雅的气氛冲淡了,那些原本应当感受到的东西无法完全感受到了,常常留下遗憾。

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徽州民居的文化韵味,那就请沿着古道,沿着河边,去看看散落在山间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民居吧。

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

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

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

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

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

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

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

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

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

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

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

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

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

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

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

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

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

“社则有屋,宗则有祠”。

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间是不准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政府开始允许民间祭祀自己的始祖,从这时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现。

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

它后枕龙山前伏狮山和象山,一条古道横陈前门,道外的龙川溪水环宗祠流过,注入新安江。

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厅、前后天井,寝厅和特祭祠等建筑物,均衡而对称地排列着,纵深84米。

加上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的三重檐门楼以及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造成了宗祠的雄伟气势,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

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

这是古人的文明。

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人民日报》(2001年04月26日第十二版)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57522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