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拉萨 (更新时间:2004-2-13 11:03:00 本章字数: 3986) 朱国金 拉萨地处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河中游河畔。
1960年设市,向为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我国所有的历史名城中,它是一个独具风格的高原城市。
拉萨,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拉萨河谷内,海拔三千六百多米,是世界屋脊上的名城。
这里,由于地势较高,阳光透过稀薄的大气照射到地面上所产生的热量,要比平原地区多好几倍。
据计算,拉萨每平方厘米的年辐射热达一百九十多大卡,这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
由于高原上白天很少阴雨,即使在雨季里,也多为夜雨,白天常是晴空日朗,因此日照时间特长。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三千一百小时左右,素有“日光城”之称。
照射着拉萨城的炽热阳光,全年均可利用,真是得天独厚的、丰富而清洁的能源。
高原上,历来燃料缺乏,如果把太阳能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解决高原上能源的不足,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平衡。
目前,拉萨已有不少的单位装置了太阳能热水器,能把水加热到七十摄氏度,开始让太阳能为当地人民造福。
拉萨城附近是一片平原,属拉萨河冲积平原。
它自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延绵,长达数十公里,最宽处十公里以上,与年楚河谷地同是西藏高原上发展种植业条件较好的地方。
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加上丰富的日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原气温较低的不足,适宜麦类、块根等农作物生长。
在拉萨河滩上种植的冬小麦,亩产可达千余斤,萝卜株重也有十斤左右。
历年来,这里年粮食产量约占西藏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享有“西藏的谷仓”称号。
绕拉萨城区南侧流过的拉萨河,不仅给附近的平原以灌溉之利,且给城市供水带来方便,使之成为高原上较早和最大的城市聚落。
西藏是我国藏族聚居地区之一,藏族又叫“图伯特”,藏族人民自称“博巴”(唐代称“吐蕃”,元称“西蕃”,明称“乌斯藏”)。
远在公元七世纪初期,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当时的拉萨名曰卧马圹,是一片杂草丛生、河滩荒芜的沼泽地,属古代苏毗部落的领地。
在距此一百多公里地的雅隆河谷,有一个强盛的部落吐蕃。
他们渡过雅鲁藏布江,攻克苏毗部落,占领了卧马圹。
后松赞干布东征西讨,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做了“赞普”,并选定卧马圹这个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作为首府。
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发展,封建的农奴制度由此产生。
在它的鼎盛时期,领土超出了今日的西藏高原,连孟加拉、阿萨密,缅甸的北部和克什米尔,均在图伯特帝国范围之内。
拉萨,就是这个帝国的政治中心。
为了加强对内地的通商联系和交通,公元634年,藏王松赞干布派禄东赞跟随唐朝派去西藏的使臣冯德遐到了长安(今西安),献给唐太宗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请求联婚。
公元641年,富有远见的唐太宗答应藏王使者的请求,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的进藏,对卧马圹的建设起有重要作用。
松赞干布把文成公主迎接到卧马圹后,表示一定为公主筑一城池,以夸示后代。
他们婚后,夫妻恩爱,同心协力治理西藏,兴建了城池,取名“逻娑城”。
同时,还兴建小昭寺,吸引了西藏内外大批善男信女前来拜佛。
到了九世纪,这里日益繁盛,出现了拉萨的名称。
拉萨一词来源于藏语,指的是圣地、神地的意思。
从内地到拉萨,沿拉萨河走去,远在四十里外就可望见布达拉宫的金顶。
市中区,大昭寺香烟缭绕,还有罗布林卡浓荫的树林等,使人犹如来到了佛国中的“洞天福地”。
拉萨的宗教色彩极其浓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这里众多的寺院,为高原古城增添了秀色。
藏族人民信奉喇嘛教(黄教),在过去,政教合一为其一大特色。
早在松赞干布王时代,印度佛教已传入西藏,演化成为独特的喇嘛教。
九世纪末,寺院和喇嘛势力与日增长,王室力量衰微。
十一世纪以后,藏族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由寺院操纵。
到十三世纪,元代忽必烈封藏人八思巴喇嘛为“大宝法王”,尊他为气“国师”,统管政治和宗教,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开始。
至1479年,西藏宗教改革者宗喀巴创立黄教,信教范围除西藏外,正包括青海、甘肃乃至内蒙古等地,政教合一制度得到了巩固。
1652年,在清政府支持下,这一制度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直到1956年西藏地方政府成立以前,政权与教权几乎分不开,这是拉萨寺院多的重要原因。
拉萨的主要寺院有布达位宫和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在市西北角依玛市日山(红山)建造,高达一百七十八米、东西长四百余米的布达拉宫,是拉萨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闻名的建筑物,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建筑系红白相间的条石垒砌,墙厚三至五米,正楼高达十三层,群楼重迭,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由宫室、庙宇、堡垒等部分组成,有厅、堂、殿室两千多间。
宫内长廊交错,雕花梁柱林立,体现了汉藏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
有五座覆盖金瓦、各具风格的宫殿。
宫内藏有大量的雕塑、壁画及明清两代敕书、印鉴、礼品等文物,大小佛像多达二十余万尊,有铜铸、银造,也有金制的。
壁画众多,仅司西平错二楼画廊一处即达六百九十八幅,内容有佛经故事、西藏地方风貌、历史典故,高的可达五六米、长数十米,往往几百幅画连续不断,气势磅礴,景象万千。
金制物品至今保存极多,例如金碗、金壶、金线衣等。
这些文物,都是我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市中区的大昭寺,寺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
寺内存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拜木莎公主等塑像。
寺外有传为文成公主手值的唐柳,又叫公主柳,以及标志藏汉两族亲密友好的唐蕃会盟碑。
市西五公里北山坡的哲蚌寺,市东北郊三公里处山麓的色拉寺,以及甘丹寺等,都是拉萨较大的寺院。
拉萨还有罗布、加拉等林卡(园林)。
其中以藏语意为宝贝园的西郊的罗布林卡最著名。
该园为达赖七世所建,是历代达赖及少数贵族避暑的夏宫,今已辟为人民公园。
内设宫殿佛堂,亭台小榭,湖池小径,是拉萨著名的园林风景区。
沿拉萨河畔,栽有成排西藏特有的柳树,景色也很幽美,是劳动人民休憩的地方。
每逢藏历五月十五日,拉萨藏民到此河畔进行“耍柳林子”的郊游活动。
这些寺院,也是藏族文化荟萃之地。
藏族文化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关系甚为密切。
当印度佛教传人西藏时,为了翻译佛经,藏王松赞干布曾派出一批青年到印度留学。
其中一位名叫吞弥桑保札的,据印度梵文结合西藏语言具体情况,于公元617年创造了以三十个字母(声母)、四个韵母为基础的藏文及其文法。
至七世纪末,整个青藏高原都通用藏文了。
寺院喇嘛研诵经典,必须学习文字,多数喇嘛能精通文法、词藻,而农收藏民识字受教育的机会很少。
因此,寺院的经堂不仅是念经的场所,而且是学校。
一些较大的喇嘛寺,除了学文字以备念经外,还学习历法、算法和医术。
佛教传人,还为壁画、雕塑、建筑、编织等手工艺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拉萨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雕刻精致,为藏族人民建筑艺术的集中表现。
拉萨自建城郭以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但昔日的拉萨,在野蛮的奴隶制度统治下,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市。
那时,反动的封建上层人物和奴隶主,在这里为非作歹,藏族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
在拉萨解放前夕的三万多居民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是乞丐。
全城没有一寸柏油马路,土屋、帐篷杂乱无章。
在崎岖狭窄的街道里,只有藏族商人带着骡子往来,农牧民赶着小毛驴进出,现代交通工具几乎没有。
除了少数的铁匠、木匠店和裁缝铺等手工业外,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可言。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后,拉萨从此获得新生。
如今,拉萨是一个拥有十五万人口的城市,如果包括郊县在内,达三十多万人。
八角街是该市的旧城区,也是市中心区。
八角街系藏语“八郭”的音译,意即“转经的中道”,是随着大昭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街区。
据载,到七世纪末,因各地藏民前来朝拜而在寺院周围兴建的旅馆达十八处,从而出现了八角街的雏形。
这条围绕大昭寺的环形道不过一公里多,但道上却有十一条小巷通向四面八方,居住着万余名藏族居民。
其间的大昭寺,由于文物荟萃,每天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这里商店云集,个体摊贩、农贸市场集中,各类价廉物美的国货,琳琅满目,有人把它比作“西藏的窗口”。
自建市以来,拉萨的市政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在古老建筑物旁边不断矗立起崭新的楼房,新建房屋面积约相当于过去一千三百多年来建筑总和的十倍以上。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医院、学校不断出现。
新铺设的二十一公里长的柏油马路,宽阔而整齐,路旁新楼排列,绿树成荫。
从大昭寺至布达拉宫长达五公里多的范围里,尤其在宫前过去荒芜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一幢幢诸如拉萨中学、拉萨大礼堂等新建筑。
布达拉宫正前面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大楼,这是一座顶部盖有金顶,具有西藏建筑风格的建筑,和布达拉宫的金顶遥相辉映。
这一带已形成一个新市区,城区较三十多年前扩展了十几倍。
拉萨的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现在,现代化的机械、农机、煤炭、化工、钢铁、汽车修造、皮革、建筑材料、制糖、玻璃、地毯等工业部门相继建成。
城关区还建立了建筑、铁木、缝纫、羊毛、面粉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空前兴旺。
在北郊,建成了长二十多公里的引水渠道,灌溉面积达两万余宙,大大促进了郊区衣牧业的发展。
公路运输也有了很大发展,有青藏、川藏两大公路干线交汇于此,并修建了通往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公路,以及钢筋水泥结构的拉萨大桥。
同时,开辟了通首都北京和成都、西安、兰州等地的航线。
从拉萨至北京三千多公里的航线上,只需要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进一步加强了拉萨与祖国各地的联系。
拉萨过去没有一所中学。
现在,建有拉萨农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已成为全藏的文化中心。
今天,拉萨人民正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把这个古风淳厚的高原城市,建筑得更加繁荣、美好。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58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