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昆明 (更新时间:2004-2-13 11:01:00 本章字数: 4375)   于希贤   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坐落在滇池之滨,自然风光美丽,气候四季如春。

现在人口已超过二百万,成为云贵高原上的第一大城市。

  远在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距昆明市区二十公里左右的呈贡龙潭山,发现了古人类颅骨化石。

从伴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可以推断其时代应为更新世中期。

当时人们驱赶着野兽,择洞穴而群居。

  到新石器时代,滇池周围人类的活动就更频繁了。

现已发现的遗址有二十一处。

晋宁石寨山附近,分布最为密集,其次是昆明近郊西北的高台地一带。

石寨山遗址中发现了粳稻谷壳的炭化物,还发现了当年耕作过的熟土以及古井遗存。

这证明那时人们已能凿井取水,用来饮用和灌溉,开始了“耕田有邑聚”的农业定居生活。

这是昆明地区聚落最早起源的见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也最有可能首先由聚落演变为城市。

  公元前四至三世纪,楚国庄率众数万溯沅水而上,掠巴蜀,经黔中,沿今滇黔铁路一线到达滇池地区。

他们“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

于是就“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从此,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活动开始载入史乘。

庄及数万武装移民的活动中心区,主要是在原先自然成长起来的聚落密集区,在晋宁石寨山附近又滇池东岸。

他们从内地带来了国家政治观念,结合本地情况“称王立国、封侯支党”,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而“修池立国”。

因此,滇池地区城市的起源应自庄入滇后开始。

数百年后,庄后人被西汉政府封为“滇王”,授滇王之印。

这枚金质、蛇纽的印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土于普宁石寨山。

战国西汉时期,城和王陵墓地是靠得很近的,因此有理由推测庄所筑的王城就在石寨山附近。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叟反,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他上,号曰益州。

”从此,云南高原成为祖国大家庭中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郡。

益州郡治滇池县即故滇国,在今晋宁石寨山一带。

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首府仍治滇池县”。

宋、齐因之,直到南诏建都大理为止。

其间仅不长的一段时间改为建宁郡,郡治一度迁往石城(今曲靖)。

自庄入滇到南诏建都大理,千余年来,晋宁都是云南高原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

  昆明城市出现狡早的另一地点,是在今市区西北的高台地上。

唐代樊绰《蛮书》说:“拓东城,西有汉城,相传是庄故城。

”又说:“昆川,故谓昆池……土俗相传云是庄故城。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谷昌县,汉武帝将军郭昌付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时改为谷昌也。

”谷昌城址,明初时尚有遗迹,天启《滇志》记为:“在府城北十余里,亦名苴兰城,楚庄筑。

”冯苏《滇考》明确地说:“使部将小卜取滇西诸蛮……始筑且兰城居之。

”总之,在今昆明市西北的高台地上,有可能是黄土坡一带,城市起源很早,但城市的地位远不如晋宁古城,其职能主要是军事据点。

  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是臣属于唐宋中央政府而又具有地方割据性质的政权,其政治中心都设在滇西的大理。

南诏从当时迅猛发展的政治、军事形势出发,积极向外扩张。

南诏赞普钟十二年(公元763年)冬,派人“次昆川、审形势。

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

十四年(公元765年)春,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二诏’,佐镇抚。

于是威慑步头(今云南蒙自一带),恩收曲靖,颁诰所及,翕然俯从。

”考证这精心选择的拓东城址,唐代樊绰记载说:“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

”昆池就是滇池。

其北端明代称之为西湖的那一部分,现已干涸为陆。

在干涸之前,它曾经粑碧鸡山和拓东城分隔在东西两岸。

现经实地考察,南诏的拓东城,就是大理国的鄯阐城,也就是元代的中庆路治城,俗名鸭池城。

拓东城的范围,东至兀儿朵(五里多),西至得胜桥盘龙江岸,南至南天台、石虎关一带,北至五华山、大德山麓(南麓为今华山路)一带。

拓东城的地理位置是北枕山岗作为“藩屏”,东以盘龙江及支流为环护,西面及南面都滨临滇池,借助便利的水上运输,发展经济活动。

  拓东城筑好之后,居民空疏。

为了充实人口与发展经济,又用武力迁来大批谷移民。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破西戎。

迁施、顺、磨些诸种数万户以实其地。

”“又从永昌以望苴子、望外喻等千余户分隶城旁,以静道路。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诏攻进四川,“入成都……将还,乃掠子女工伎数万引而南。

南诏……是以工文织与中国埒”。

工伎、艺人会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新筑的拓东城的。

昆明市的早期居民是来自西方的各族人民。

移民们在南诏军事奴求制下,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拓东城修好之后,于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又建了高“一百五十尺”的东寺塔和高“八十尺”的西寺塔。

东西对峙的双塔坐落在西城区的滇池岸边,金鸡飞跃,塔影飘落在滇池上,很是壮观。

它不仅是南诏精神信仰和地方经济实力的体现,而且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象征。

  “拓东”,就是开拓东境的意思。

城的修筑和命名,体现了南诏统治者向东边开拓领土的政策和方略。

果然,声诏凭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拓东城,增强了实力地位,很快将滇东、滇南一带归入版图。

南诏对这个城积极经营,它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公元781年改拓东为鄯阐,公元809年定鄯阐为东京;

公元860年升东京为上都,成为云南高原上的第二政治中心。

  从公元937年至1253年,是大理国的统治时期。

现在昆明市的前身,那时叫鄯阐城。

它的规模基本上稳定在南诏东都的水平上。

它是大理国和内地进行贸易的商业城市,输出以当时有名的良种马滇马为大宗,输出量常常一次可达千匹以上。

频繁的商业贸易,对鄯阐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昆明城市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历史时期是元朝。

1254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哈台“复分兵取附都鄯阐”。

元潮结束了自南诏至大理国五百年来云南封闭、割据的政治局面,使之成为中央集权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省。

鸭池城(元昆明)就作为本省的省会,上升为第一政治中心,农业、工商业和城市建设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赛典赤在云南采取“轻差减赋”,“垦荒浚河”,“用贤汰冗,恤孤赦罪”,“兴市井以通交易,轻抽收以广商贾,照用贝以顺人情”的灵活经济政策,使云南很快就繁荣了起来,昆明城市也不断壮大。

  元时鸭池城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中庆路儒学提学孙大亨记录说:“中庆,古鄯阐也。

山川明秀,民物阜昌,冬不祁寒,夏不剧暑。

奇花异卉,四序不歇,风景熙熙实坤维之胜区也。

”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记录说:“到达省会,名雅岐(鸭池),系一壮丽的大城。

城中有商人和工匠,为杂居之地,有偶像崇拜者、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徒、萨拉森人或回教徒,但偶像崇拜者人数最多。

本地米麦生产甚丰……这里有许多盐井,居民的盐取给于此。

盐税为皇帝大宗收入。

”元代文人王升在《滇池赋》中也歌咏鸭池城说:“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

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

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

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从这些记录中可看出当时鸭池城的繁华,以及城市的民族、宗教等面貌。

  鸭池城区南北长而东西窄,范围北至五华山、大德山,南至土桥,东约至盘龙江西岸,西至福照街、鸡鸣桥一线。

城内外寺坊林立,市井繁荣。

主要建筑物有:云南行省署(今威远街口),肃政廉访司署(崇政门中),梁王宫(崇政门东)、元文庙(今鱼课司街)、五华寺(五华山上)、奇灵寺(东门内)、大灵庙(今五一电影院)、清真寺(一在崇政门内,呼为礼拜寺,一在南门鱼市街)、圆通寺(今存)、地藏寺(古幢公园内)、安国寺(报国街内)。

有名的建筑还有通济桥、大德桥、至正桥等。

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内主要的街道桥梁,在七百多年前就形成雏形了。

  明代的昆明城,又称云南府城,是城市的又一大发展时期。

它的发展是和从内地迁来大量移民相联系的。

那时有记录的从中原成批进入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不下三四百万人。

仅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入滇的就是二百五十多万;

另一次沐英带来的南京移民三十多万。

南京移民多安置于云南府城,这对改变城市的民族结构、社会面貌,促进地区开发,都起了很大作用。

在明代以前,陆续有汉族从中原移入云南,为数也不少,但其主要的风俗习惯都“变服从俗”,被本地民族融合、同化了。

自明代集团性的大批汉民移入,在语言、服装和生活习俗上,都保持内地汉族原有的风格,并成为本地原住民族效仿、学习的榜样。

  明代建筑区较元代有所扩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云南府,改筑砖城。

广十里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四丈。

其门东咸化、西广远、南崇政、北保顺、东北永清(小东门)、西南洪润(小西门)。

”“拓基九里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

城共六门,上各有楼:南门曰丽正,楼曰近日(原名向明,清康熙年间改);

大东门曰咸和,楼曰殷春;

小东门曰敷泽,楼曰壁光;

北门曰拱辰,楼曰眺京;

大西门曰宝成,楼日拓边;

小西门日威远,楼曰康埠。

居南门西偏者为钟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

外有重关,跨隘衢市。

”明城是经过周密规划而建的,城址扩大并北移了。

元城北门外的翠湖、螺峰山、圆通山一带圈入明城之内。

五花山以南的旧城区,基本上是居民区,以今正义路为中轴线,直达丽正门。

五华山以北,翠湖柳营一带,基本上是军政区。

明筑砖城,固定了城址,这就奠定了明、清两代以及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

  清代的云南府治仍设在昆明县,城址沿明代未变。

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在昆明已有萌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划时代转变。

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昆明经营,滇省商人也纷纷外出经商立号。

金融机构次第建立。

今市区塘子区、状元楼、南较场一带,都是清朝中叶商业繁盛的地区。

金碧路旧名广马路,是两广商人集中地。

咸丰、同治年间,镇压起义的战祸对城外闹市区破坏很大,此后昆明市繁华的商业区才转入市内的三市街一带。

  清代市区内外的商业街道和商业建筑,已占据主要地位。

衙门、官署的建筑虽大,已退居次要地位。

  清朝繁盛时期,昆明城区共有三坊、二十四铺,大小街道一百五十余条,大小巷道四百几十条。

城内外热闹的繁华中心有:忠爱坊、金马坊、碧鸡坊;

大东门、小东门;

大西门、小西门;

得胜桥、盐行街、太和街等多处。

城内外大小建筑林立,衙门、祠寺、会馆遍布。

光绪年间统计,城乡人口已达十七万多人。

昆明城的面貌也接近于建国初期的样子了。

  现在,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兴的有色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钢铁工业,扩大了的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在西南三省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今后,将逐步发挥滇池这一美好湖山胜地的优势,使这四季如春的城市及其西山风景区、大观楼风景区、圆通山风景区、金殿黑龙潭风景区、温泉等名胜,发挥更大的效益,昆明将越来越展现出青春的活力。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59715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