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月牙泉 (更新时间:2004-9-25 1:09:00 本章字数: 1593)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
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
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神秘、温柔、诱人;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是那样碧绿、甘甜、晶莹。
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
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
据传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
草称“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
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
因之,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边,白杨亨享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
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
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
”这里所记“沙井”便指今日月牙泉。
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
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 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泉形酷似月牙,四周是高耸的沙山。
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过去,人们难解大自然的奥秘,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
相传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更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
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听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心如针刺,伤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泪珠。
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人们干渴的灾难。
为了感恩戴德,人们修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
这样,便惹恼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黄沙一扬,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赶走夺他香火的白云仙子。
白云仙子道行浅,斗不过神沙大仙,便来到九天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
这天正好是初五。
白云仙子借来一弯新月,放在沙山中间化为清冽莹澈的月牙泉,供人们饮水浇田。
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知晓后,非常生气,谴责神沙大仙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轻轻将衣袖一拂,大风顿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顶。
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
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
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
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
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
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
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
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
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
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0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