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武汉 (更新时间:2004-2-13 10:49:00 本章字数: 4669)   施和金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组成。

汉水和长江在这里文汇;

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

这险要的形势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向有“九省通衢”之称。

建国后,这里兴建了长江大桥、江汉桥和江汉二桥,把被长江、汉水分割的武汉三镇连成了一体。

据1982年统计,武汉市已有人口约四百一十八万,其中市区人口为二百六十万。

  武汉三镇中,以汉口地势最为低平,武昌和汉阳则兼有山水之胜。

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东湖、南湖、沙湖、紫阳湖,汉阳的龟山、凤栖山、月湖、墨水湖和汉口的后湖等,以长江和汉水为天然界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三镇周围。

  武汉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城。

1911年在这里发生的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一举成功。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这里有山有水。

山虽不高,但对峙在长江两岸,别具一格;

水不但有江,而且有湖。

湖虽不大,但数量众多。

先秦时代,这里原是一片广大的平原和沼泽相间的云梦泽。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的范围已大大缩小。

唐宋时代,统一的云梦译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湖伯众多的江汉平原。

至于武汉周围的众多丘陵,其形成的历史更要远溯到距今约七千万年以前的中生代。

千百万年以来,由于长时期的剥蚀和第四纪的强烈下沉,许多地方已成为洼地和平原,而龟、蛇等山因为是石英砂岩构成。

不易风化,所以仍能突起于平原之上,形成今天龟、蛇诸山隔江对峙的形势。

  在武汉地区的沧桑变化中,引人注目的还有鹦鹉洲的变迁和汉水的改道。

  鹦鹉洲原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

它早期的位置,据《水经注》记载,大约是在今蛇山以南,鲇鱼口以北。

由南至北,洲长约四公里。

唐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长江的许多沙洲中,它是很有名的。

到了明末,长江中游经历了一个大洪水期,水量的增大加快了狭窄河段水流的速度,使处在这类河段中的沙洲日渐荡没。

鹦鹉洲和其他一些沙洲都在这种情况下消失了。

今天在汉阳也有一个同名的鹦鹉洲,但它并不是昔日江中的鹦鹉洲。

由于江道的变丘、水位的涨落等许多原因,这一带长江中的沙洲存没无常,鹦鹉洲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除了沙洲的变迁以外,武汉古今地貌变化中一件令人注目的事是汉水的改道,这对今日武汉三镇的最终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汉水在没改道之前,水流是从今龟山以南入江的。

那时候,今日的汉阳和汉口完全连在一起。

到了明代成化初年,因汉水排沙口至郭师口一段弯曲河道改直,水势径直东下,遂冲决新道,从龟山北入江,而故道逐渐湮废。

这样,武汉三镇的鼎足之势就有了初步的地理基础。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汉口由一个镇,到清末升为夏口厅,民国又改为夏口县,1927年改称汉口市,这就不但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真正形成了武汉三镇的鼎足之势。

  武汉三镇的历史沿革,因地理和政治的原因,或分或合,历代置属多有不同。

  武昌一地,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居住。

到公元前九世纪,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时,武昌在其封地范围之内。

秦灭楚后,为南郡辖地。

汉属江夏郡沙羡县地。

公元220年。

孙权都鄂,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武昌之名始于此。

三国吴末,省沙羡县。

晋太康cihai3a_0403元年(公元280年)复置,属武昌郡。

东晋ciha时,北人南徙,曾于此地侨置汝南县,并省沙羡入汝南。

南朝刘宋时,此地为郢州及江夏郡治。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后,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并置鄂州于此。

大业初改州为郡,又为江夏郡治。

唐宋皆为鄂州治所,元为武昌路治,明清为武昌府治。

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府称县。

1937年改称武昌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汉阳、汉口合为武汉市。

  汉阳在三国以前与武昌属同一建制,东晋时置沌阳县,属江夏郡。

至梁,改属梁安郡。

陈废沌阳县,隋置汉津县,大业初改为汉阳县,属沔阳郡,汉阳之名始于此。

唐初为沔州治所,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州废,县属鄂州。

宋为汉阳军治,无、明和清均为汉阳府后。

  汉口本为商镇。

早在宋代,就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

明代于此设汉口巡检司,清代因商务繁盛,增设仁义、礼智二司,并移汉阳府同知驻此。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此设租界、建领事馆,汉口日益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

1899年,清政府改汉口同知为夏口厅,范围包括汉水以北、滠口以南、口以东,东西约六十公里,南北为十五公里。

辛亥革命后,改为夏口县,1927年改为汉口市。

  与武汉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是历代州县城堡的兴废。

由于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州县置属又往往有异,所以这类城堡也就较多。

据史书记载,在武昌有夏口城、沙羡城、曹公城、鄂州城、武昌城,在汉阳有却月城、临嶂城、沌阳废城、鲁山城、梁废城、马骑城、萧公城、汉阳城。

所有这些城堡,历代以来,都已经拆除不存了。

  至于汉口,本无城郭,明末为防后湖水夏秋时泛滥,上起口,下自沙包(今汉口一元路),挖土修筑了一条堤防。

田挖土筑堤,堤后便成了深沟,仅水由口灌人,襟带市层,所以起名叫玉带河。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驰骋江汉之间,清兵十分畏惧,于是就堤基构筑汉口堡。

据《续辑汉阳县志》记载:堡长“一千九百九十二丈又二尺,约十一里许。

堡基则密布木桩,堡垣则全砌红石,外浚深沟,内培坚土,辟堡门八,建炮台十有五。

”后来玉带河逐渐淤塞,清末遂撤汉口堡以改建马路,这就是今日汉口的中山大道。

玉带河虽然不存在了,但六渡桥等昔日玉带河上的桥名仍保存下来,成为今日汉口市区的地名。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游览胜地。

  东湖是武汉的一个大型综合风景区,位于武昌之东。

它虽不如杭州西湖那么著名,但面积比西湖大,湖水也比西湖清澈,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东湖湖岸曲折绵长,向有九十九湾之称。

湖中心的小岛上建有结构壮丽的湖光阁。

登阁向四周眺望,但见湖西岸有九女墩、长天楼、行吟阁、听涛轩、水云乡、沧浪亭、湖滨画廊、湖北省博物馆等建筑,是东湖的主要游览区。

湖的南面,秀丽的珞珈山上有武汉大学校舍。

每到夜晚,层层楼宇,点点灯火,景色特别迷人。

湖的东南面,山峦重叠,郁郁葱葱,那里有著名的磨山植物园。

湖的东北面,远远望去,只见烟囱高耸,厂房栉比,好一派现代化大工业企业的景象,那就是闻名中外的武汉钢铁公司所在地。

  黄鹤楼是武汉最负盛名的古迹,旧址在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鹤矶上。

该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了唐代,黄鹤已颇有盛名,尤其是诗人崔颢为它题了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以后,大诗人李白对这首诗非常推崇,自称不敢再在黄鹤楼题侍,于是黄鹤楼益发名声大噪。

在这以后,历代题诗黄鹤楼的人还有很多。

1927年,毛译东同志又有《菩萨蛮·黄鹤楼》一词问世,黄鹤楼也因这首词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

黄鹤楼因是木结构建筑,历代又多有香火供奉,所以屡遭火灾,最后一次是焚于清光结十年(1884年),后来再也未能按原型重建。

最近,武汉人民已重建黄鹤楼,游人们又可以登楼欣赏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了。

  古琴台是武汉的又一古迹,位于汉阳龟山西侧的月湖畔,相传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地方。

《荀子·劝学》篇说到,正在吃草的马,一听到琴声,连草都不吃了,赶紧仰起头来竖耳细听,可见伯牙是一个擅长琴艺的人。

《吕氏春秋·本味》篇也说:伯牙善鼓琴,而只有知友钟子期能完全理解琴意,堪称伯牙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后人感叹此事,便在这个地方修建了琴台。

建国后,重加修缮,增饰了伯牙像、纪念碑和有关石刻。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龟蛇二山之间,横跨大江之上,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1955年9月正式动工,至1957年10月通车,全部工程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大桥正桥长一千一百五十多米,加上两端引桥,共长一千六百七十米。

两端的桥头堡庄严古雅,富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

大桥的建成,对便利我国南北交通,发展国民经济和加强武汉三镇之间的联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武汉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西汉末年的新市、平林农民起义发生在武汉周围地区,唐末的黄巢起义军和王仙芝的起义部队也都进入过武汉,元末的徐寿辉起义更在汉阳建立了天完国。

明末在武汉还发生过著名的反“矿使”的矿工斗争。

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在武汉三进三出,先后占领武汉达一千多天,武汉人民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的反清斗争。

1911年10月10日,这里发生辛亥革命,结束了存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为了纪念武昌起义的光荣业绩,今天的武昌阅马厂附近原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外,建有孙中山铜像,室内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对面一条马路改名叫首义路,首义路南端原有中和门,后来也改为起义门。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军阀的总罢工。

2月7日,汉口的江岸铁路工人举行了一万多人的游行示威。

反动军阀进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二三百人。

江岸铁路分会执行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也都被害。

为纪念“二七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建国后在汉口修建了二七革命纪念馆。

1953年又在武昌小洪山修建了施洋烈士墓。

此外,武汉的革命纪念地还有很多,例如农民运动讲习所旧扯、八七会议会址等。

  武汉因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冲,物产又十分丰富,所以很早以前就已成为热闹的水陆码头,号为九省通衢。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所写的《吴船录》中,描绘当时的武昌南市是“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他说武汉是“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交易的货物,大抵以米,盐、茶、酒、竹木、布匹、丝绸、药材等为最多。

武汉的手工业发达也很早,武昌有筷子街、灯笼巷,汉口有绣花街、剪子街、芦席街、篮子街、铁坊巷、打铜街、打扣巷等街道名称,这都是各式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地。

但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日益深入中国内地,他们在武汉划分租界,强占码头,倾销商品,开办工厂;

他们的军舰停泊在长江中,耀武扬威;

英国的怡和、太古和日本的日清等轮船公司垄断了长江的水运事业;

帝国主义分子控制了海关和邮局;

美国的花旗、英国的汇丰、日本的正金等银行更控制了武汉的经济命脉;

租界上高大的洋楼和市民矮小的贫民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后,武汉又在抗日战争中沦陷,遭到很大的破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城市萧条,每况愈下。

  1949年5月,武汉人民获得了新生。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武汉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据1982年统计,全市已有冶金、机械、造船、电力、电子、化学、纺织、食品等各类厂矿企业三千三百八十一个,工业总产值达一百一十亿元。

在这些企业中,尤以武汉钢铁公司、青山热电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最为有名。

武汉还是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

水运主要靠长江和汉水;

铁路有京广、武大(冶)、汉丹等线;

公路也有通往河南、江西、湖南和省内各地的五大干线;

而民航除了可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全国十几个大城市通航外,在省内也有通往恩施等地的八条航线。

1982年武汉的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总吞吐量近七千万吨。

现在的武汉,街道整洁,商店众多,科技、文教、卫生事业,更非昔日可比。

全市现有文化事业单位一千多个,中小学及中专、技校一千六百多所,大学二十六所,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一百三十三个,医疗卫生单位一千三百多个,它们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0911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