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福州 (更新时间:2004-2-13 10:42:00 本章字数: 5029) 黄公勉 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闽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东距闽江入海口五十公里,隔台湾海峡北端与台湾省的基隆相望。
福州平原地处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近二十摄氏度,夏长冬短,四季常青。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一千三百多毫米。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福州市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老的外贸港口。
福州马尾造船厂的前身��福建船政局,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前驱。
马尾港是旧中国海军的摇篮之一。
现在,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交通和科学文化中心。
由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较为丰富的名胜古迹,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城市。
福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闽江流域的开发和福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福州城址的选择与城市的扩展,则是与福州平原的形成与变化紧密联系的。
建国以后,在西距福州市二十二公里的闽侯县恒心乡昙石山、北郊浮村等处所发现的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福州平原已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
这些部落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并已有饲养业和简单的衣耕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设闽中郡,福州就是闽中郡的中心之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闽越族首领无诸助汉灭秦有功,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
”冶城即今福州。
这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
福州从作为闽越都城起,迄今将近两千二百年的历史,历代都以此为省、郡的政治中心。
冶城建于福州平原北部冶山之麓,因冶山而得名。
现在福州的华林寺和钱塘巷一带,就是冶城的故址。
这里地势稍高,其南面的许多地方是沙洲,冶城之南是江河潮水所及之处,“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确是当时冶城自然地理景色的写照。
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闽江流域的经济因此进一步得到开发,为福州城市的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福州狭小的古城,已不适应福建经济和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在越王山(今屏山)南麓建立新城,名为“子城”。
经五百年后,即到唐代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加,修拓子城。
其范围,可从六个城门遗址中得知梗概:正南虎节门(今虎节路口),东南安定门(今卫前街),东康泰门(今丽文坊),西丰乐门(今旧米仓巷附近),西内宜兴门(即旧子城门,宜兴门桥遗址在今渡鸡口),西南清泰门(令之杨桥路)。
扩建后的子城,面积虽较大,但集市仍设在城外。
子城之南,还有大片的“沙墟”之地,即“沙墟阴欲暮”。
这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南方古城。
唐末,中原战乱,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福建较为安定,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
因而筹建罗城,用以“守地养民”。
罗城全部由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建而成,这在当时全国还是少有的。
罗城设有大门及便门十六个,南边已到利涉门(今安泰桥边),是一座东西宽约三千多米,南北长约两千多米的椭圆形城。
由于罗城面积空前扩大,城内住户除了官吏、贵族、士卒之外,居民也可以按照规定的地段和形制建房。
主要民房,分别布置在大街的两旁,且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
今日福州市南大街(即八一七北路)及南后街一带的“坊、巷”,即当时罗城遗留下来的居民区。
罗城面积虽扩大,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
不久,王审知又把椭圆形罗城的南北两端加建“夹城”,把罗城夹在里面。
这样,福州城“新城似月圆”,呈“满月”形。
夹城南端己由安泰桥边的“利涉门”,向南扩展到今南门兜的“宁越门”;
北端由钱塘巷的“永安门”,扩展到越王山麓的“严胜门”、“遗爱门”一带。
南北夹城分别名为“南月城”、“北月城”。
夹城建成后,福州城市雏形己奠定,具有相当规模。
当时城内建有七塔,今仅存于山的白塔和乌山的乌塔,两塔对峙。
屏山、于山、乌山三山鼎立于城内。
福州因而别名“三山”。
从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起,遍植榕树,浓荫满城,因此福州又名“榕城”。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福州海上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己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增筑东南夹城。
下用坚石墙基,上砌以砖甓,且覆以屋盖。
以后城池屡有兴废,但城市规模变化不大。
现在的福州市区是由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组成的。
鼓楼区包括南门以北的城内区及其附近地方。
南门以南至闽江码头一带为台江区,是福州市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台江商业区的形成,是与闽江泥沙的淤积和南台港码头的兴建分不开的。
在福州城南门以南,有不少带有“沙”字的地名,原来就是闽江分流经过所形成的沙洲。
福州市区河道纵横,有大小石桥一百七十多座。
北宋时,福州城南的合沙门,即洗马桥茶亭一带,是闽江分流流经之处,远道来福州城的官员,在此洗马、喝茶,重整衣冠入城。
宋代以后,在吉祥山以南,闽江泥沙冲积成许多洲地。
现在最热闹的中亭街,就是当时的楞岩洲,楞岩洲和中洲把闽江分隔为三段,有三座浮桥。
其中南面的两座浮桥,连接楞岩洲、中洲、仓前山。
清乾隆时期,改建为石桥。
辛亥革命后,扩宽桥面、铺设混凝土,这就是今解放大桥的前身��万寿桥,北面的一座浮桥,亦名沙合桥,就是现在小桥的前身。
至于现在的上、下杭(航)街,过去就是船舶停靠的码头所在。
原来闽江上游的旅客货船,都集中在洪山桥,然后经陆路进入福州城区。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洪山桥仍然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闹市。
闽江码头建成后,洪山桥的码头地位就被南台所取代。
从此,台江楼房商行会馆林立,人口集中,成为福州商业中心。
仓前山,雄据南台岛的北面,与台江隔江相望,三面临江,景色秀丽,环境幽静。
明代开辟“番船浦”,以便外船往来寄碇停泊,后音转为今名“泛船浦”。
鸦片战争后,福州辟为通商口岸,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别墅、教堂、教会学校遍设岛上,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福建的重要基地。
建国以来,己逐渐把仓前山改造成为文化区。
福州是一个河海交汇港。
它拥有流域面积将近占全省总面积一半的闽江流域广阔腹地。
闽江流域开发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林木、毛竹、茶叶、香菇、笋干、纸张等林副产品冠于全省其他流域。
闽江水系河网密度大,大小支流密如蛛网,伸入内地山区林区,为流放木材和其他特产品集中到福州,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州城市经济,就是在闽江流域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海外各国物资交流转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福州是福建最早的一个古港。
它的兴起是与福州古代手工造船业的光辉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福州港位置优越,造船材料质优量多,是我国古老的航海造船业基地之一。
早在汉代,福州港就曾是我国直达越南最古航路的起点。
五代王审知治闽时,一方面扩大福州城垣,一方面开辟黄岐港,闽人号为“甘棠港”,即今闽江口五虎门内琅岐岛的琅岐港,借以招徕外商,发展海外贸易。
“中华地向城中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说明当时外国商船通过琅岐港云集福州城中的盛况。
进入宋代,福州港的海上航线,东北通琉球、朝鲜、日本国,西通南洋、阿拉伯诸国。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他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曾经过闽江口五虎门,并曾到长乐太平港停泊,维修船只,补给所需物资,促进了福州地区工商业的繁荣。
明成化年间,把原设在泉州的市舶司,移置福州。
这是由三个主要原因而促成的。
第一是泉州港的淤浅;
第二因福州港可直入福州台江,而且福州是全省政治中心;
第三,当时外贸政策规定,外国船只仅限琉球贡舶可与我正式往来,其他国家商舶因而假托琉球名义,或租用琉球商舶运货前来,而琉球来福州的海道,比到泉州近便。
福州港的海外贸易,早在市舶司移置之前已相当发达。
市舶司移置福州之后,至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入全盛时期。
尤其是新港、水部一带,当时“华夷杂处,商贾云集”,是福州最热闹的地区。
嘉靖以后,倭患频仍,清初又实行“迁界”、海禁政策,福州港对外贸易遂停滞不前。
福州港是闽江流域土特产的集散地,是著名的茶叶、木材市场。
福州曾与汉口、九江并称为国内三大茶市;
与汉口、安东同称为我国三大木材市场。
鸭片战争后,福州辟为通商口岸。
资本主义列强把福州作为高价倾销洋货,廉价搜括福建土特产品的基地。
后来,福州又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度沦陷。
这座著名古城、古港日益衰落,成为一个马路不平、电灯不明、工业毁坏殆尽的破烂城市。
现在,福州市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面貌日新月异。
福州马尾港经过重建和航道疏浚工作,1974年建成万吨级和五千吨级泊位各两个,新建铁路专用线连接马(尾)福(州)铁路。
从此,马尾港改变了历史上仅作为水上锚地的局面,而成为水路铁路联运码头。
同时,装配了起重机,开始了装卸作业机械化。
现在的马尾港,东出闽江口,可与国内沿海各口岸以及国外海洋国家通航。
溯闽江而上,客货小轮可达南平市。
马尾罗星山麓新建了福州国际海员俱乐部,旁塔临江,环境优美,设备较好,活动项目丰富多样,是海员之家。
福州市通过来(舟)福铁路接上鹰厦线,进入全国铁路运输网干线。
公路除通省内各县(市)外,还可北通浙江,南达广东,西连江西。
福州民用机场,有北到上海、北京,南下泉州、厦门、广州、香港的定期肮班。
福州是全省交通运输总枢纽。
三十多年来,福州工业几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现在是一个以机械、化工、食品工业为主,以缝纫、皮革、造纸工业为次,二轻工业和特种手工艺品繁花似锦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其中有的是发挥本市科学技术力量、交通运输方便条件而发展起来的机床、拖拉机、内燃机、手扶拖拉机、汽车、轮船等为主的多种机械工业;
有的是利用附近沿海丰富的海盐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烧碱、化肥、农药、塑料制品等多种化工工业;
有的是利用周围丰富的农、果、畜、水产品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罐头、蜜饯制品、干制品、咸制品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工业;
有的是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推陈出新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黄杨木画等特艺手工业品。
福州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今后,福州市还将逐渐发展为全省电子、仪器、仪表工业的中心。
福州集中了许多科研学术机构及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医学院、农学院等大专院校,是全省的政治和科学文化中心。
在城市建设方面,扩建新建了市区马路。
作为福州市主要干线的“八一七”路北段(鼓楼到南门兜)加宽并铺砌了高级路面;
新辟了宽三十二米的“古屏路”(鼓楼向北到屏山麓);
原先狭窄的东街路,扩建为宽二十八米的沥青大路;
原沿河西街到台江码头这一带地方,改建成为宽达四十二米贯通市区南北的“五一路”、“五四路”。
路北可连火车站,南可接闽江新大桥。
1983年国庆节起,在这条线路上第一次通行无轨电车。
把万寿桥,即旧大桥提高,改建为解放大桥,并在其下方新建了一座比旧大桥宽一倍多的闽江大桥(新大桥),正在乌龙江波涛汹涌的峡谷河段新建了乌龙江大桥。
此外,还整修、新修了全市其他各条马路。
市区内、市区与郊区的交通四通八达。
邮电大楼、华侨大厦、外贸大楼和百货大楼,以及其他许多形式各具特点的楼房,一幢幢平地耸起。
许多新颖、幽静的居民新村楼房一片片地建成。
城市面貌已经大大改观。
位于市郊东南的鼓山,是著名的风景区。
鼓山涌泉寺,素称“闽刹之冠”,藏有佛经两万余册,雕板近万块,被称为“庋藏佛典古板之宝窟”。
涌泉寺基本上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物,现已整修,并新建了宾馆、餐厅,涌泉寺前新移来一对国内罕见的宋代陶制千佛宝塔。
寺周围古树参天,石壁嵯峨,有许多岩洞,还有历代名人的摩崖题刻,是福建书法艺术的宝库。
西湖公园拓官家村为展览馆,建电影院于湖北,辟大梦山为动物园,并增设形式多样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格外媚人。
仓山区烟台山公园,是在原烟台山荒丘秃岭上开辟起来的,既保存了烟台山古迹,又为仓山区人民增辟了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登烟台山巅纵目四望,闽江景色,尽收眼底。
四周苍松翠柏、亭台楼阁回廊、各种名贵盆景与江上的千帆百舸上下交辉,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于山、乌山等处的名胜古迹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的故宅、祠庙、陵墓亦已整修开放。
一座崭新的旅游城市正在形成。
来到福州的游客,游览福州的名胜古迹,沐浴誉满全国的温泉,品尝名闻遐迩的茉莉花茶,观赏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必将有不虚此行之感。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3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