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莫高窟 (更新时间:2004-9-25 1:01:00 本章字数: 2493)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
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
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
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
因之,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
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内容极为丰富。
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
现在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
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
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
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
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
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
莫高窟现存彩塑2400余身。
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
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
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
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勇猛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
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
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
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
当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
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
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
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
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
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
从艺术上讲,它显示了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从历史上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等。
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实乃举世罕见。
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
敦煌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由于宋代以后海运开通,古丝绸之路渐趋冷落,莫高窟默默无闻地沉睡在三危山麓。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
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
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
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
它的神秘在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批珍贵文物放在里面,并将洞门封闭。
从此,便无人知晓。
这就是17窟藏经洞。
当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
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
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
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从国外来到敦煌。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
建国后,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
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研究。
今天,莫高窟以崭新的姿态,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莫高窟名称的由来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为什么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经出现。
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
其名称的由来,敦煌学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百姓们又称之为千佛山。
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后来演变成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
山下有漠高乡。
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
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
后来的弟子相继也开凿了石窟。
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难超过他。
乐僔在此地首开的石窟,以后就叫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4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