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襄樊 (更新时间:2004-2-13 10:51:00 本章字数: 3935)   施和金   襄樊市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地处湖北省西北部。

长江的最长支流汉水从两城之间流过,南是襄阳,北为樊城,两城隔水相对。

襄阳南有凤凰山、岘山、真武山等十几座山峰,北水南山,构成了襄阳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故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樊城北面比较平坦,实际上是南阳盆地的组成部分,进取较为容易。

为此,襄、樊二城就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

不过,从全国总的形势来说,由于襄阳和樊城是处于进退东南或西北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历代都将它们作为军事重镇。

宋代的陈亮说得很好:襄樊“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以为进取之机。

”明清之际的顾祖禹也说过:“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历史上魏蜀吴三国曾经反复争夺襄阳;

前秦苻坚欲攻东晋也是先取襄阳;

元军要灭南宋更是先从襄阳入手。

这些史实说明,陈亮和顾祖禹的话实际上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襄樊虽然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但两城在历史上却往往属于不同的州府。

襄阳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所有,秦属南郡,汉置襄阳县,后汉末分置襄阳郡,郡治襄阳。

三国时属魏,东晋襄阳仍为郡治,并于此侨置雍州和梁州,不久梁州省,而雍州至南北朝时竟成实土。

西魏有襄阳后,改雍州为襄州,后周又于此置总管府。

隋初废襄阳郡,大业初又废襄州,复改为襄阳郡。

唐初仍改称襄州,并置山南道行台于此。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襄州。

宋属襄州襄阳郡,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襄阳府。

元为襄阳路治,明清均为襄阳府治。

1911年废府称县。

建国后于1950年建立襄樊市。

  樊城在西周是仲山甫的封地(一说仲山甫封地在今河南济源之阳樊),春秋时为邓国所有,后属楚。

秦置邓县,属南阳郡。

两汉与秦时相同。

三国时属魏,晋初邓县改属义阳郡。

南北朝刘宋时以邓县属京兆郡,西魏据有其地后,别置安养县为河南郡治,又置樊城县。

后周废樊城县和邓县。

隋初废郡,安养县改属襄州。

大业初废襄州,安养县属襄阳郡,唐初属襄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养为临汉县。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移临汉县治于古邓城(今樊城西北),改为邓城县,而樊诚降为镇。

北宋时,邓城县属襄阳府,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废邓城县为镇,地属襄阳县。

此后,樊城均为镇。

1950年与襄阳合为襄樊市。

  襄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有老龙堤、檀溪、隆中、夫人城、岘山、习家池、庞公祠、烈士陵园等。

其中,隆中诸葛亮祠最著称于世。

  老龙堤,位于襄阳一侧江岸,西起万山,东至襄阳城,是襄阳历代劳动人民为防上洪水泛滥而建造起来的一项伟大工程。

堤高八米,顶宽六至十米,全长五公里。

老龙堤始建于何代,今天已无从确知。

唐代大堤靠近襄阳城一段已是十分繁华的所在。

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大堤曲》说:“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咿哑满中流。

”由此可知,老龙堤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檀溪,在襄阳西南。

最早的时候,檀溪水是在襄阳城西北流入汉水的,后来老龙堤修筑起来,檀溪改由襄阳东南入汉水。

这并不是什么大水,但在古代却是一条名溪。

据《三国志》和《水经注》等书记载:后汉末期,刘备为曹操追逼,曾经驻屯樊城。

当时荆州治所在襄阳,荆州的许多豪杰纷纷归附刘备,引起了荆州牧刘表的疑心。

有一次,刘表宴请刘备,刘表的部下蒯越、蔡瑁乘机袭杀刘备。

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慌忙出逃。

因心急匆忙,又是黑夜,他的坐马误入檀溪水中,挣扎不得出。

这匹马名叫的卢,刘备远远看到后面已有追兵到来,因此着急地叫道:“的卢,的卢!

今日可真危险了,快努力!

”据说的卢马一跃三丈,跳出了檀溪。

蒯越、蔡瑁等追到岸边,看到这个情景,瞠目不知所措,只好眼看着刘备逃归樊城。

自此以后,这条小小的檀溪也就闻名于世了。

  隆中,也在襄阳西南,离城有十三公里。

这儿是诸葛亮作官前隐居和耕读的地方,因而现存的古迹也大都与诸葛亮有关。

在隆中的入口处有一石坊,石坊的背面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诗二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说的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的事。

诸葛亮在此作了著名的《隆中对》,然后出山帮助刘备建立蜀国,辅助刘禅继承王业。

为纪念这些事,在隆中的建筑物中就有三义殿、三顾堂。

诸葛亮死后,曾被封为忠武侯,因此武侯祠就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物。

武侯祠内有诸葛亮像,中庭有一幅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小心。

”除武侯祠外,隆中还有躬耕田、六角井、抱膝亭、梁父岩等名胜,周围林木森森,鸟声脆亮,是风景优雅的游览胜地。

有趣的是,在河南省南阳市也有一个隆中,也有武侯祠等建筑物,据说是根据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建立的。

但是,历来的史书方志,却都明确记载隆中在襄阳之西。

孰是孰非,扑朔迷离,这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

  夫人城也是襄阳颇负盛名的古迹,在襄阳城的西北角。

据《晋书·朱序传》记载,东晋朱序镇守襄阳时,遇前秦将领苻丕来攻城。

朱序的母亲登城察看,“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

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

丕遂引退。

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此事历代史书都有记载,可见影响之深。

  岘山是襄阳的又一名胜,在城南五公里处。

西晋的羊祜镇守襄阳时,为人清俭,治理有方,很得当地军民赞誉。

《晋书·羊祜传》说:“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仅此一端,便可见羊祜确有卓越才能。

不过更为可贵的是他的立身清俭。

当时羊祜身居高位,他的女婿劝他“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

”他不但没听女婿的话,反而乘机告诫他的儿子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他平时“被服率素,禄棒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在他死后,襄阳百姓便在岘山上羊祜平时游憩之所建庙立碑,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去祭拜,看到碑就要流泪,因此后人就称这块碑为“堕泪碑”。

  襄阳的名胜还有习家池和庞公祠。

习家池在城南五公里处,原是汉代襄阳侯习郁的鱼池。

该池引山泉水下注,中有钓台,四周青松翠竹,水中莲花芡实,是一个游宴的胜境,庞公祠在襄阳东门外,是纪念三国时魏国守将庞德的。

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另一魏将于禁投降了关羽,而庞德坚决不降。

后人为纪念庞德的坚强不屈,建造了这所庞公祠。

  在襄阳西南不远处的羊祜山上,还有一座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解放襄樊而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所建造的烈士陵园,这次战斗自1948年7月2日开始,至7月16日结束,歼敌两万多人,活捉了国民党十五绥靖区司令康译、副司令郭勋祺。

这次战斗的胜利和襄阳的解放,对整个中原地区的战局朝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为纪念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1951年襄樊人民政府建造了这所陵园。

陵山上到处是青松翠柏,巍峨肃穆的烈士塔高耸在山巅,远远望去,十分庄严。

  襄樊不但历史悠久,山清水秀,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宋代的苏轼曾到过隆中,他在一首追念诸葛亮的诗中说道:“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其实,除了诸葛亮以外,出于襄樊的名人还有不少呢!

第一个便是和诸葛亮同时齐名的庞统。

他为刘备制定进取四川的上、中、下三计,帮助刘备顺利攻克了成都,立了大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当时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而庞统则称凤雏先生。

一个龙,一个凤,都出在襄阳,这真是襄阳地方史上的佳话。

  庞统之后,到了东晋,襄阳又出了一个文史学家,这就是著《汉晋春秋》和《襄阳记》等书的习凿齿。

从《普书·习凿齿传》里保存下来的两篇书文中,可以看出他博学能文。

譬如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描述襄阳时写道:“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

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

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

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

”这不是一段很优美的文字吗?

  到了唐代,襄阳又出了两个有名的诗人,一个是盛唐诗人孟浩然,一个是晚唐诗人皮日休。

孟浩然擅长五言诗,以田园诗为最好。

皮日休出身于地主阶级下层,对唐王朝的腐败十分不满,曾经参加过黄巢农民起义军,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他有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他的小品也写得不错。

鲁迅先生曾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称赞皮日休的小品文是“一榻糊涂的泥塘(指唐末黑暗社会)里的光彩和锋。

”   到了宋代,襄樊又出了一个大画家,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米襄阳”的米芾。

《宋史·米芾传》里说他“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米芾的字也写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好。

他的书法得晋代王献之笔意,超妙入神,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书画家,世称“小米”。

清康熙年问,因于今樊城西南隅得“米氏故里”残碑,遂于此建米公祠一座。

祠内有雍正年间摹刻米芾手书法帖三十四碣,另有黄庭坚、蔡襄等名家手迹刻石八方嵌于祠内四壁,是书法爱好者们欣赏和临摹的珍品。

  襄樊古代的名人还有不少,例如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宰相张柬之、清代农民起义女领袖王聪儿等,他们都给襄樊的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襄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建国前,这里只有三万多人口、二十几家竹木铁器坊、两辆烧木炭的公共汽车,如今已拥有三十一万人口、具有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二百八十余家工厂。

1981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十二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四百三十五倍。

现在,全市已有五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和银质奖,四十多种产品获省和部的优质奖。

襄樊市正在不断前进,定将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5099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