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许昌 (更新时间:2004-2-13 10:48:00 本章字数: 4389)   陈代光   许昌在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地当河南省中部的京广线上。

周围是一片平原沃土,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不但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而且是驰名中外的中州烟城。

  直至今天,人们还将许昌与曹操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这是很自然的。

许昌的兴起和发展变化,与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东汉末年,各州郡拥兵自立,豪强地主争城掠地。

连年的战乱,造成了“州里萧条,民人相食”的悲惨局面。

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饥载道。

都城洛阳也因战乱而屡遭破坏。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东汉政权分崩离析,末代皇帝献帝刘协成为各个军事集团争夺和控制的对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控制着今天许昌地区的曹操,在政治上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加强他在群雄争霸中的地位,就诡称都城洛阳物资供不应求,民食艰难,背着其他军事集团,挟持汉献帝。

“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立宗庙社稷于许”。

在经济上,曹操“修耕藉以蓄军资”,“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

作为曹操根据地的许,因此一跃而成为全国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然而,三国时代的许,并不在今天的许昌。

  许是周初的封国之一,姜姓,当时属于郑国。

春秋时为许男国,许的名称从此开始。

战国时分属韩、魏,历二十四世,为楚所灭。

故址在今许昌市东南张潘附近的古城村。

今尚存遗迹,有献帝都许时的城墙残迹,汉魏时代的砖头瓦块等遗物,以及当年曹操与汉献帝“许田射猎”的射鹿台残址等。

自建安元年秋,曹操“以董昭计,奉车驾西迁天子都许”,至魏文帝黄初元年,也就是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献帝“奉为山阳公”(今河南焦作市东),并“徙都洛阳”上,许作为后汉的国都共历二十五年。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春,改为许昌县。

魏文帝将许改名许昌,含有昌盛、兴旺的意义,指“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魏晋南北朝期间,许曾为颍川郡治。

  隋代,许仍属颍川郡,郡治由长社(今长葛县老城)移至今许昌市(旧颍阴县)。

此后,许渐为今许昌所取代。

  唐置许州,治在今许昌市,属都畿道。

五代因避讳,改许州为许田。

晋、汉、周改许州为忠武军节度使。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许昌为许田镇,并入长社县。

元丰三年(1080年),改许昌为颍昌府,后复置许州。

金、元、明、清因之。

  民国时废许州,改许昌县,1947年11月29日许昌解放。

翌年设许昌市至今。

  许昌的地理形势是十分重要的,清初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说它“西控汝洛,东引江淮,舟车辐集,转输易通,原野宽平,耕屯有赖……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

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

”   在历史上,许昌长期以来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很多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在许昌周围展开的。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官渡之战,就是在许昌东北的官渡一带(今中牟县北)展开的。

北宋时,许昌(颖昌府)是京城开封与沙颍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上游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

著名的东京四大漕渠之一的惠民河,就是从京城开封至许昌,沟通陈颍地区的航运干线。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民族英雄岳飞从偃城(今偃城县)挥师北上抗击金兵,曾在许昌附近与金军会战,大败金将兀术,并以许昌为根据地,遣兵进攻朱仙镇,直逼金南京开封。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后,曾两次攻克许昌城。

清咸丰年阎,太平军由开封挥军南下,围攻据守许昌的清军。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曾经在许昌附近进行过多次争夺战。

  许昌的周围,是一片土地肥沃的大平原,历代曾经是州郡的治所。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却历尽沧桑,几经兴衰,直至建国前夕,许昌仍然是一座规模不大、消费性的小城市,工商业不振,城市破败不堪。

全城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许,人口仅五万。

城内除南大街、大同街铺设有砖石路面外,其余都是土路,街道弯曲狭窄。

“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就是旧许昌的写照。

工业落后,没有近代工业。

规模较大,而且具有全省、全国意义的只有烟草加工工业。

  建国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许昌市已经从一个规模很小的消费性城市,发展成为以烟草加工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的轻工业城市。

  许昌市的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有卷烟、食品、冶金、电力、化学、机械、建材、纺织等部门。

1980年,全市工业企业共有一百三十多个,工业总产值比建国前夕增长了近六十倍。

  许昌是我国烟草集中产区和烟草加工工业中心之一。

许昌烤烟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素有烟城之称。

烟草加工工业产值在全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大,是许昌市国民经济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业部门。

1949年,卷烟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八,1952年高达近百分之八十四。

此后,至1965年大体保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是各工业部门中占总产值比例最高的部门。

  许昌地处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土层深厚,结构良好,适于烟草生长。

早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许昌及其以西的襄城等地,就广种烟草,而且以优质高产著称。

抗战期间,河南、山东、安徽三省成为全国三大烤烟产区。

河南的烟草种植及烤烟生产集中在许昌及其周围。

  许昌烟草加工工业的发展也很早。

远在1917年前后,先后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英美烟草公司在许昌开办烟厂,就地收购烟叶,经加工烤制后,运往上海、汉口或其他地方加工制造卷烟,行销国内外。

其中英美烟草公司为外资开办,资本雄厚,垄断了许昌烤烟的生产和销售,民族工业及地方性的小手工业生产多被排挤破产,严重地阻碍了许昌烟草的生产及加工工业的发展。

  建国以后,根据本地烤烟生产的历史基础及其附近优越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许昌的烤烟生产。

目前,在铁路以西,八一路以南,许(昌)禹(县)路北,运粮河以东地区,已初步形成了烟草加工工业基地。

  正象清初《读史方舆纪要》所说的:对全国来说,河南为适中之地;

对河南来说,许昌又是适中之地。

许昌这种居中的地理位置,很自然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中心。

今天的许昌,既是铁路交通要站,又是公路交通中心,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方面,有我国南北铁路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纵贯市区,成为许昌与全国各经济中心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的交通干线,还有地方铁路西通禹县,东达扶沟、大康等地,是豫西山地丘陵与豫东平原地区物资交流的通道。

公路方面,许昌与郑州、洛阳、南阳、信阳、开封、商丘、平顶山等省内中心城市之间,均有直通客车。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发展,许昌市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许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祖国的中原,城市范围日益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1980年,许昌市区面积和人口为建国前夕的三倍多。

全市大小干道均铺设了沥青路面,修建了长达五十多公里的下水道。

  许昌市区大体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东西两区,东为老城区,西为新城区。

在新老城区之间,修建了巨大的立体交叉,将两城区联接起来,使全城构成统一的整体。

  老城区范围较小,城内店铺林立,商业繁盛,尤其南关一带,是全市的商业中心。

但房屋低矮、交叉路口多,人口密度大,交通拥挤。

建国以后,根据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方针,采取保留、恢复、疏散、畅通、现代化等措施,对老城区进行改造,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城区完全是在建国后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今天的新城区,到处是笔直宽敞的马路,两旁绿树成荫,楼房耸立。

在建设路、东延安路中段及其交叉口附近,已经发展成铁西区的商业中心。

在这里,商店密集,车水马龙,商业兴盛,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历史上,许昌曾经被誉为荷花之城,原因是位于老城西北的小西湖(今西湖公园),曾经是幽溪曲径,山水掩映,荷莲争辉的游览胜地。

千百年来,面对着湖中茂盛的荷莲,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

凡到小西湖游览的人,无不为湖中朵朵绽开的荷花留连忘返。

为了尽快恢复荷花城的风貌,许昌市的建设者们,现正在积极开展护城河、小西湖公园以及其他池塘沿岸的绿化工作,除了广种花草外,还大力发展养鱼种莲。

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

许昌还将以荷花之城而闻名。

  许昌是一座历史高城,城内外名胜古迹很多,主要有文峰塔、灞陵桥、春秋楼、小西湖等。

  文峰塔,座落在许昌市东郊塔湾村的文明寺内。

塔建于明万历年间,高五十二米,为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台基、基座、名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培顶中心置葫芦一个,八角有翘龙头。

塔内有盘旋楼梯可登。

每层四面开窗,可以远眺。

造型宏伟,结构严谨,为河南省现存二百余座明塔之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后规划建设文峰塔公园,以古文明寺为基调,并在园内筹建群众艺术博物馆。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城西八里处的清泥河上,后讹作为赐陵桥。

据传,桥为三国名将关羽辞别曹操,匹马单枪保护甘、糜二皇嫂往河北寻兄刘备的遗迹。

桥为青石砌成,三孔,桥宽能并行两辆马车。

桥旁有关帝庙,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

庙为三进院。

大殿中有关羽勒马泥塑像,附塑甘、糜二夫人乘车像。

民国年间,冯玉祥主持豫政时,改名关岳庙。

殿宇宏伟,碑碣林立,古柏参天。

现规划在庙东侧修建与其风貌调谐的灞陵公园。

  春秋楼在老城内,取关羽夜观春秋之义名楼。

楼创建于元至元年间。

三国时下邳之战后,关羽被迫投奔曹操,曹操为了离间关羽与刘备之间的兄弟情谊,强使关羽与甘、糜二夫人同住一院。

关羽深知曹操的用意,秉烛达旦,夜观春秋,以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忠义。

曹操无奈,只好将关羽与甘、糜两嫂分住二院,即后世所称的春秋楼一宅二院。

后人在院内修建庙宇,建造楼房,以表示对关羽的敬仰。

春秋楼共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绿色琉璃瓦覆顶,上下均有回廊,建筑宏伟。

南面门眉上横书春秋楼三个篆体金字。

相传春秋楼是在三国时代遗迹的基础上建造的。

  小西湖始建于东汉。

清道光《许州志》记载:“湖水源出于陉山之泉,弯环盘折流衍至此,蓄而聚焉,通连于州城之濠。

”历代驻许州官,大多根据西湖的地形水势,在较高的地方,修建亭台楼阁,于低处掘地成池,凡壅积处即开渠通水,并建桥以便行人。

其间遍植梅、荷、花木参差,相互掩映,幽溪曲径,既可泛舟,又可驰马。

由于湖满荷花,被誉为西湖莲舫,为许昌十景之一。

北宋时,欧阳修建欧阁。

后来苏拭移官浙江杭州,致书(许)州官赵德邻,建议改名小西湖,以区别于杭州的西湖。

现在这里是西湖人民公园。

园内堤岸花柳掩映,水中鱼戏水莲,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569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