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常道观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青城山常道观 (更新时间:2004-2-17 12:33:00 本章字数: 2303) 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
唐朝时改称常道观。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
宋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
天师洞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l722年)中叶由住持陈清觉主持修建。
1980年以来,青城山道教协会又筹资对天师殿、三清殿、黄帝殿、上茅庵及山门、道舍、斋堂等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为青城山水增色。
常道观的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
整个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
”宫殿金碧辉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常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黄帝殿。
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
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 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 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进入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
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
面积580平方米。
殿前通廊九级石阶,前馆排列六根大石圆柱,立在高1.2米的石狮、麒麟、独角兽柱基上,古朴宏伟,别具一格。
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石柱28根,其中16根刻有对联。
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
上层称无极殿,殿外悬挂着“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辉”等匠额,殿内有八扇明代木雕屏花,楼空雕刻着英蓉、荷花、孔雀等图案,红花绿叶,色彩鲜丽。
正殿内供奉着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棗三清像: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衔灵珠,象征洪元世纪;
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怀抱太极,象征混元世纪;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
三清殿右侧是青城山道教协会、青城山道教宫观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和道教祖堂。
建筑仿园林布局,结构精美,花竹茂盛;
殿堂间回廊相连,清静幽雅。
三清殿后石壁上刻有《青城山图》和道教经典《黄帝阴符经》、《老君说清静经》、《太上大通经》等。
三清殿后是黄帝祠,殿堂重槽回廊,横额上是于右任先生所题“古黄帝祠”匾。
这里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中传说人物轩猿黄帝金身像。
天师洞的黄帝祠初建于隋朝。
词前走廊有“轩猿黄帝祠碑”,上刻冯玉祥将军1943年的诗。
祠旁有救苦天尊塑像和1919年四川省杨庶堪题赠“道在养生”碑。
再向前行为三皇殿,门前柱上对联为: 指点中原,万里江山归眼底;
登临绝顶,频年风雨揽心头。
三皇殿内供奉的是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厘米,背有铭文。
神座前是被称为镇山之宝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碑高1.4米,宽0.7米,厚19厘米,上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由当时常道观住持甘遗荣书写,吴光逵刻石,是珍贵的唐代文物。
殿内还有《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椿仙彭真人重修常道观碑》、张大千《天师像》碑刻、赵蕴玉《吕祖像》和《邱祖像》碑刻。
在第三混元顶岩腹洞前,是清朝末年所建的天师殿。
殿依山势的起伏,前低后高,旁低中高,与山峦地势浑然一体。
牌坊层层飞檐,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绘花乌图案,精致美观,上有清人黄云鸽书“龙跻仙踪”匾额。
天师殿屋顶重檐飞脊,凌空欲飞。
随山势而建,阶梯式递进。
最上层建有雨篷和低栏,可俯视常道观全景。
殿内神龛内供奉着隋代石刻张道陵像,面有三目,威严肃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阳平治都功印”,为山中之宝。
天师像则是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塑像。
天师殿因殿内地势如山洞,称天师洞,洞中因张道陵塑像而得名。
现在,习惯上把整座常道观称天师洞了。
天师洞(常道观)还有许多名胜景物。
如宫观西北处有“降魔石”。
传说当年张道陵在此降伏恶魔时,有巨石挡道,张以剑劈石,如砍豆腐,石分为二,再分为三。
至今可见三巨石冲天而立,其中一块有“降魔”两字。
在天师洞南有“掷笔槽”。
天师洞南,有古龙桥,这里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后依岩壁凿成通道。
游人至此,头顶丹岩,俯窥深涧,景色奇险。
对面岩上,一道深漕纵贯苍岩,深20余丈,阔6丈,名掷笔槽,相传张道陵降魔时,以朱笔掷之,留下这一奇观。
天师洞前后,古木繁多,有银杏、歧棕、古棕、古桂、仙人松、公松桔等。
其中三清殿前的汉代古银杏树最为传奇。
此树传为张道陵所植,高十多米,树干粗而短,布满钟乳似的良瘤,形态奇怪,生长茂盛。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7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