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龙门石窟 (更新时间:2004-2-17 12:52:00 本章字数: 1424)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大热门阙,史称“伊阙”。

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东西两小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

其他时代窟龛约占10%。

北魏时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等。

古阳洞是龙们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雕刻内容最丰富的洞窟。

南北两壁各雕三层佛龛,龛内有身著袒右肩袈裟结跏跌坐的释迦像;

有袒上身、下著裙、两腿交叉在狮子座前的弥勒像:有著褒衣博带袈裟的释迦和多宝玉佛并坐像。

大小龛像造型秀美,龛楣及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并有极富变化的装饰图案和佛传纹样,属龙门石刻中的精品。

金石学家、书法家所瞩目的北魏书法代表作”龙门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该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公元500年,先在靠近山顶处凿窟,由于“斩山太高,费功难就”。

于正始二年(505年)“下移就平”到现在的位置。

到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完成,历时约二十四年,用工八十万零二千三百六十六个窗顶雕饰华盖地面作莲花池状,前壁两侧的‘帝后礼佛图”是当时宫廷生活、仪仗制度及佛事活动的真实写照。

莲花洞由于窟顶刻一高浮雕大莲花而的名主佛为立姿的释迦牟尼像,两旁二弟子二菩萨胁侍,为释迦云游讲经说法像。

龙门石窟唐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奉先寺、万佛洞、潜溪寺、看经寺及大万伍佛洞等。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规模最大,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主佛卢舍那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

左侧老伯迦叶严谨持重。

右侧阿难文静虔诚;

文殊、普贤二菩萨身着盛装,佩带璎格宝珠;

护法天王身穿甲胄,手托宝塔,足踏地鬼,身躯壮硕,严肃镇定。

金刚力士刚强威猛、袒胸赤搏、咄咄逼人。

二菩萨的外侧还各有一头梳双髻、身着长裙、足登云头鞋、含睇微笑的供养人像,这组群像如重星托月衬映出了卢舍那佛的崇高形象.充分显示了盛唐艺术的至高境界。

万佛洞内两侧壁下的伎乐神有的奏乐,有的起舞,裙带飘拂,形象生动。

洞外的观世音菩萨像身材匀称,神态含蓄而微妙。

东山万佛沟的西方净土变,相传为白居易捐刻,实中的菩萨与歌舞伎乐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看经寺内的禅宗二十九祖罗汉像基本和真人等县,表现了这些佛教史中重要人物的不同经历、性格和特征。

龙门石窟第1074窟内地面上,排列有八角形和圆形相间的浅槽,可能是当时用来存放经卷的?在宾阳洞与敬善寺区,分布有唐高宗时期雕凿的优填王像,数量居全国石窟之首。

东山擂鼓台院内廊内有来代理学家朱熹、清代刘墉的真迹字碑及五十年代以来收集的零散雕刻五十余件。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68788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