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宗 (更新时间:2004-1-28 16:01:00 本章字数: 1606)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
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
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
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
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
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
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
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
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
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
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
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瘦土要旨,后到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
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
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
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迷不应属于净土宗的流派。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
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
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
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智旭等;
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
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
称三经一论。
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手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
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
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
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
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
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以,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
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
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
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
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0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