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 宗 (更新时间:2004-1-28 16:04:00 本章字数: 3095)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

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

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

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

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

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

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

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

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

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

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

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

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未见本性”。

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

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宝林寺。

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

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

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

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

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

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

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

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

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其禅法以定慧为本。

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

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

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

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

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世称“五家”。

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

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

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

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

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

义玄创立。

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

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

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

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

其教法“五位群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

文偃创立。

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

文益创立。

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

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

慧南创立。

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

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

创始人方会。

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

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

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

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

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

后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

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

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

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

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语,只以默照。

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

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

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

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

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①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

②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

③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

禅宗至此奄奄一息。

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

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

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

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

对外传播亦甚广。

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

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

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

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

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渡日,传杨岐派禅法。

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日本。

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72377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