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一
第七十四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一 【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
),名琰(音yǎ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编辑本段]二、蔡文姬生平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名人蔡邕。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
”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
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蟹)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
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
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
”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
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
”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
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塑像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
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
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公元208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
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
”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
”说罢又是叩头。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
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
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
”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
”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
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
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
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三、蔡文姬的作品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违规内容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蟹)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蟹)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
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悲愤诗(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chengren,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
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
历险阻兮之?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
眷东顾兮但悲叹。
冥当寝兮不能安。
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
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活兮无形颜。
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
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
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
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
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
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泠泠。
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
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
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
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
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
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
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
心怛绝兮死复生。
四、现代剧《蔡文姬》 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2000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把广场的南墙都挤塌了。
200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剧院推出了以徐帆、濮存昕、梁冠华等实力派演员为阵容的复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五、蔡文姬墓 蔡文姬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
博学有蔡文姬墓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
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
卒后葬此。
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
? 蔡琰(约177-?
):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
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
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
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自从赤壁失败以来,经过几年整顿,重振军威,自封为魏公。
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都城在邺城)。
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特地到邺城来拜贺。
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和好了。
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蔡邕(音Yi)有一个女儿还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来。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名士,早年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去。
董卓掌权的时候,蔡邕已回到洛阳。
那时候,董卓正想笼络人心。
他听到蔡邕名气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三天里连升三级。
蔡邕觉得在董卓手下,比在汉灵帝时候强多了。
到了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叹了口气。
这一来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的人,把他抓了起来。
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结果死在监狱里。
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音yan),叫蔡文姬,跟她父亲一样,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
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
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
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
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
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这一回,曹操想起了蔡文姬,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来。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
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
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
哪儿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
蔡文姬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
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
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
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
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
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大伙儿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
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
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
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
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
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
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
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
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
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
” 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
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所谓“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者纯属一派胡言耳!
彼时两汉魏晋时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朱熹匹夫三从四德之约束,更不能以节烈之名羁绊古人名节。
所谓节烈之辞盖自宋明理学之兴始炽,束国人于一死巷,日趋裹足难有进展耳!
此举于国于家,安有用乎?
朱熹老儿仅于一家之言累国人千年名分,罪何其大矣;
然至今尚有津津于其言而不自知者,行何其悲矣。
有感于节烈之论,发此触动,不知所云。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
―2年),本名班姝(?
),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
老爸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她这个女儿。
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
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
初为少使,立为婕妤。
(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
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在**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
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
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
汉朝时期,皇帝在宫苑巡游,常乘坐一种豪华的车子,绫罗为帷幕,锦褥为坐垫,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
至如皇后妃嫔所乘坐的车子,则仅有一人牵挽。
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
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原句是: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好暂时作罢,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在这里,王太后把班婕妤与春秋时代楚庄公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
楚庄王才即位的时候,喜欢打猎,不务正业,樊姬苦苦相劝,但效果不大,于是不再吃禽兽的肉,楚庄王终于感动,改过自新,不多出猎,勤于政事。
后来又由于樊姬的推荐,重用贤人孙叔敖为令尹宰相,三年而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更加突出。
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
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
赵氏姐妹入宫后,飞扬跋扈,许皇后十分痛恨,无可奈何之余,想出一条下策,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晨昏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也诅咒赵氏姐妹灾祸临门。
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故意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
赵氏姐妹还想利用这一机会对她们的主要情敌班婕妤加以打击,糊涂的汉成帝色昏头脑,居然听信谗言。
然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地对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
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
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
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
”意思是“我知道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贫富也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
修正尚且未能得福,为邪还有什么希望?
若是鬼神有知,岂肯听信没信念的祈祷?
万一神明无知,诅咒有何益处!
我非但不敢做,并且不屑做!
”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爱之情,特加怜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那里经得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
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
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作《团扇诗》,又称《怨歌行》: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轻怜蜜爱了。
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联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
”这话用来讲班婕妤也适合,倘若班婕妤一直得到汉成帝宠幸,她是否会为文坛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呢?
两者相比,孰得孰失,谁又能讲得清呢?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
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相关史籍】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
这里,我不对汉成帝抱惋惜的心情,只对班婕妤抱惋惜的心情,倘若她遇到了过去的周宣王、楚庄王,或她后来的唐太宗,甚或是明太祖,又当如何?
班婕妤原有诗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然已散失。
今存作品,除《自悼赋》和捣素赋外,尚有怨歌行。
怨歌行一作《团扇歌》。
钟嵘《诗品》评此诗说“《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沈德潜《古诗源》评语中,也说它“用意微婉,音韵和平”。
怨歌行见于《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乐(蟹)府(蟹)诗(蟹)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
几乎梁陈以来的所有选本都题作班婕妤诗。
《玉台新咏》而且有序说“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
”《古诗源》中也有类似的题解。
可是,《汉书?外戚传》只说到班婕妤作赋自伤,而无“并为怨诗”之说。
《文选》李善注则谓:“《歌录》曰:‘《怨歌行》,古辞。
’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
”刘勰也说它“见疑于后代”。
(见于《文心雕龙?明诗篇》)看来,此诗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本篇古辞,班婕妤别有拟作;
二是本篇为班婕妤所作,原有古辞是传。
不过,此诗的情调,团扇的托喻,都与班婕妤的身世不无吻合之处。
【团扇与班婕妤】 团扇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
然而在历代,团扇已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如唐代王建的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至于团扇怎么与凄楚悲凉的人生境况有了关联,这一切还须从汉代的班婕妤说起。
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年方弱冠,正是戒色时候,偏偏成帝生性好色,在东宫时已整日猎艳图欢。
皇后许氏方在盛年,色艺俱优,因此很受宠幸。
成帝即位十余年,许后已年近三十,花容渐渐瘦损,云鬓也渐渐稀落,成帝素性好色,见她已经渐成黄脸婆子,自然生厌。
许后色衰爱弛,这时成帝正宠爱班婕妤。
团扇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生得聪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学,工于诗赋。
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
她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
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
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成帝内心的积郁。
班婕妤又擅长音律,使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了知音的地位。
不过,庄重自持、拘泥于礼法,时间久了也埋下了成帝对她渐渐失去热情的隐患。
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数月后夭折。
从此,她虽然承宠很长时间,却再也没有生育。
汉鸿嘉三年,成帝微服巡行,游至阳阿公主府中。
见到一个歌女,长得倾国倾城,无限娇羞,面带一种若即若离的情状,令人不觉怦然心动。
就是许后、班、张两婕妤,在她们最妙龄的时代,也难比拟一二。
成帝便向公主讨要此女。
这个女子就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赵飞燕。
体轻如燕、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得宠,骄妒恣肆,贵倾**。
后来赵飞燕又引进妹妹赵合德,两姊妹轮流侍寝,连夕承欢,此外**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顾,只好自悲命薄,暗地伤心。
成帝自得了赵飞燕之后,与之行坐不离,即平日最心爱的那位班婕妤,也渐渐冷淡下去。
皇后许氏,当然更不用提了。
许皇后有一位胞姊,名叫许谒。
她与许后既为姊妹,自然常常入宫。
这天她又进宫,只见许后一个人在那儿垂泪,许谒便询问妹妹何故伤心。
许后边拭泪边诉(蟹)说心中的苦楚。
原来近日成帝宠幸赵飞燕,连皇后的内宫都不踏进半步。
许谒听完说:“妹妹不必伤感,皇上新纳赵飞燕,原是为子嗣起见。
妹妹只要有孕,不怕皇上不与你恩爱如初。
”许后听了,脸一红说:“如今这般光景,我哪里还能生育?
”许谒便让许后去请巫祝设坛祈禳,以求得子。
此事为赵飞燕听到。
此时的赵飞燕正想做皇后而无隙可乘。
一听这个消息,她对成帝说许后在宫中设坛祈禳诅咒宫廷,成帝大怒,将许后印绶收回,废处昭台宫中,又把许谒问斩,并且此事牵连到班婕妤。
班婕妤从容奏道:“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还有何望?
若使鬼神有知,岂肯听信谗说?
万一无知,咒诅何益,妾非但不敢为,也是不屑为!
”成帝听她说得坦白,颇为感动,还赐黄金百斤,命班婕妤退处**,免予置议。
接着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又封赵合德为昭仪,居昭阳宫。
该宫全用黄金、白玉、明珠、翠羽装饰。
班婕妤虽得免罪不究,却清楚现在宫中,已是赵飞燕姊妹的天下,若不想个自全方法,将来仍是许后第二。
她左思右想了一夜,赶忙缮成一本奏章,递呈成帝。
成帝见她自请至长信宫供奉太后,便即批准。
班婕妤即日移居长信宫内,悄然隐退在淡柳丽花之中。
每天天光蒙蒙亮,长信宫门打开,她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
听到远处昭阳宫里传来欢乐的喧哗声,而自己只有与身影为伴,她看到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寂中无人问津。
她闲暇时做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
每次想到飞过的乌(蟹)鸦身上或许还带有昭阳殿的日影,不免触景伤情。
她在诗中自比秋扇,感叹道:“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用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
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
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
班婕妤如此残度晚年,汉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
伴着冢形碑影,又孤独地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时年约四十余岁,后葬于延陵。
唐李益《宫怨》诗:“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皆描绘了班婕妤当时的苦闷心境。
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也是化用了该典故,意在说明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有班婕妤典故的《女史箴图》婕妤并非班氏的名字,而是汉代**嫔妃的称号。
因班曾入宫被封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致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
汉制,“婕妤”原来仅次于皇后,后从成帝始置昭仪,婕妤位在昭仪之下,爵同上卿,在后妃中地位较高。
相传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也就是《汉书》的撰写者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名将班超的姑母。
《汉书?外戚传》说她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定为婕妤。
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图中人物宛然,细节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
可见图画本意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
班婕妤成了妇德的某种化身。
梁代的钟嵘《诗品》中评论的惟一女诗人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汉代宫廷中的美女数目,扩张到四万有余,创(蟹)造中国历史上宫女人数最多的纪录,不但空前,而且绝后。
班婕妤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才女,但宫廷女子的作用本来就是讨皇帝的欢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
才女固然有些许妙文传世,然而总是有点让人敬而远之。
会做诗的班婕妤,终是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
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未尝不是为此所害。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2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