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七

第八十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七   【张红拂】   张红拂,李靖爱妻.本名张出尘,本是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此她又被人称为红拂妓、红拂女。

  她为何名为“红拂”有两种说法:   一是她喜爱身穿红衣,手执白丝拂尘;

二是因她手上始终拿着红色的拂尘而得名。

  三原县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

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

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

李靖非常失望。

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

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

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

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近来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

  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

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

  二人在他们一路跋涉,在灵石镇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

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与是与他拜为兄妹,合称“风尘三侠”。

三人一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而虬髯客却说:“既有真主在此,我当另谋他途。

”几天后长安传来杨素老死的消息,李世民请他三人一同到府中商议,李靖与红拂前往李府,虬髯客独不往,说要在长安等他二人。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

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回去以后,清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

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

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而虬髯客据说组织了一只兵马,杀入海中扶桑国,灭其政权而自立为帝。

  附:虬髯客传   隋炀帝之幸江都,命司空杨素守西京。

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贵自奉,礼异人臣。

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颇僭于上。

未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有扶危持颠之心。

?   一日,卫国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

素亦踞见。

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竟起。

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

”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

  当公之骋辩也,一伎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

公既去,而执拂者监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

住何处?

”公具以对。

伎诵而去。

?   公归逆旅。

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一囊。

公问谁?

曰:   “妾,杨家之红拂伎也。

”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

素面画衣而拜。

公惊答拜。

  曰:“妾恃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

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

”公曰:   “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

”曰:“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

诸妓知其无成,去者甚众矣。

彼亦不甚逐也,计之详矣。

幸元疑焉。

”问其姓,曰:“张。

”问其伯仲之次。

曰:“最长。

”观其肌肤、仪状、言词、气语,真天人也。

公不自意获之,愈喜愈惧,瞬息万虑不安。

而窥户者无停履。

数日,亦闻追讨之声,意亦非峻。

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将归太原。

?   行次灵右旅舍,既设床,炉中烹肉且熟,张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

公方刷马。

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

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梳头。

公怒甚,未决,犹亲刷马。

  张熟视其面,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

急急梳头毕,敛衽前问其姓,卧客答曰:“姓张。

”对曰:   “妾亦姓张。

合是妹。

”遽拜之。

问第几。

曰:“第三。

”因问:“妹第几?

”曰:“最长。

”遂喜曰:“今夕幸逢一妹。

”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

”公骤拜之。

遂环坐。

曰:“煮者何肉?

”曰:“羊肉,计已熟矣。

”客曰:“饥。

”公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

食竟,余肉乱切送驴前,食之甚速。

客曰:“观李郎之行,贫士也。

何以致斯异人?

”曰:“靖虽贫,亦有心者焉。

他人见问,固不言。

兄之问,则不隐耳。

”具言其由。

曰:“然则将何之?

”曰:“将避地太原。

”曰:“然故非君所致也。

”曰:“有酒乎?

”曰:“主人西,则酒肆也。

”公取酒一斗。

  既巡,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

”曰:“不敢,”于是开革囊,取出一人首并心肝。

  却头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

曰:“此人乃天下负心者也,衔之十年,今始获之。

吾憾释矣。

”又曰:“观李郎仪容气宇,真丈夫也。

抑知太原有异人乎?

”靖曰:“尝见一人,愚谓之真人。

  其余,将相而已。

”“其人何姓?

”曰:“靖之同姓。

”“年几何?

”曰:“年仅二十。

”“今何为?

”曰:“州将之子。

”曰:“似矣。

亦须见之。

李郎能致我见否?

”曰:“靖之友刘文静者,与之狎。

因文静见之可也。

兄欲何为?

”曰:“望气者言太原有奇气,吾将访之。

李郎何日到太原?

”靖计之,某日当到。

曰:“达之日,方曙,我于汾阳桥待耳。

”言讫,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远。

靖与张氏且惊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无伤也。

”但速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见大喜,同诣刘氏。

诈谓文静曰:“有善相者思见郎君。

”文静方与客议论匡辅,一旦闻客有知人者,其心喜之,遂致酒延焉,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神采扬扬,貌与常异。

虬髯默居坐未,见之心死。

饮数巡,起招靖曰:“真天子也!

”靖以告刘,刘益喜,自负。

  既出,虬髯曰:“吾见之十得八九。

亦须道兄决之。

李郎宜与一妹复人京,某日午时,访我于马行东酒楼下,下有此驴及一瘦骡,即我与道兄俱在其所也。

”?   靖到,果见二乘,揽衣登楼,即虬髯与一道士方对饮,见靖惊喜,召坐,环饮十数巡,曰:“楼下柜中有钱十万,择一深稳处,驻一妹毕,某日复会我于汾阳桥。

”如期至桥,道士、虬髯已先在矣。

同访文静。

时方弈棋,揖起而语。

少焉,文静飞书召文皇看棋。

道士对文静弈,虬髯与靖傍立而视,俄而文皇来,长揖就坐。

神清气朗,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

道士一见惨然,敛棋子曰:   “此局全输矣。

于此失却局哉,救无路矣。

”罢奔请去。

既出,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也。

  他方可勉图之,勿以为念。

”因共入京。

虬髯路语靖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

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小宅,为李郎往复相从,一妹悬然如磬。

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

无令前却。

”   言毕,吁嗟而去。

?   靖亦驰马速征。

俄即到京,与张氏同往,至一小版门,叩之,有应者出,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

”延人重门,门益壮丽,奴婢三十余人,罗列庭前。

青衣二十人,引靖人东厅。

  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巾栉妆饰毕备,请更衣,衣又珍奇。

  甫毕,传云:“三郎来!

”乃虬髯也,纱帽紫衫,趋走有龙虎之状,相见欢然。

命妻出拜,亦天人也。

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亦不侔也。

四人对坐,陈馔,次出女乐二十人,旅奏于庭,似从天降,非人间之曲度。

食毕,行酒。

有苍头自西堂异出二十床、各覆以锦帕,既列,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之类。

虬髯举杯告靖曰:“此皆珍宝货帛之数。

吾之所有,悉有充赠。

何者?

某本欲于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二三十年,建少功业。

今既有主,住亦何为?

太原李氏,真英主也。

三五年内,即当太平。

李郎以英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力,必极人臣。

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荣及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

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蟹)腾云合,固非偶然也。

将余之赠,以佐真主,施功立业,勉之,勉之!

此后十余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意之秋也。

一妹与李郎可沥酒相贺。

”复回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

可善事之!

”言讫,与其妻戎服乘马,一奴从后,数步遂不复见。

?   靖据其宅,遂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大业。

贞观中,公以左仆射平章事。

适南蛮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数十万,入扶苏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

”靖知虬髯成功也。

归告张氏,共沥酒向东南拜而贺之。

乃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冀。

况非英雄者乎!

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

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

或曰:“卫国公之兵法,半是虬髯所传也。

”   【董小宛】   人物简介董小宛[1](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1639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

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董小宛的诗   《绿窗偶成》   病眼看花愁思深,   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   柳外时时弄好音。

  人物小传1   董小宛小传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年),字小宛,一字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

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她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

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

”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

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

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

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

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

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

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

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

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

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

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

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

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

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

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

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

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

”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

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

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

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

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

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

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

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

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

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

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

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

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

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

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

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

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

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

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

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

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

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

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歌妓都能豪饮。

崇祯十五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宴请辟疆和小宛。

也许是汹涌的长江白浪激发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妓,皆颓唐溃逸”。

这种情景辟疆只见过一次。

因为小宛见辟疆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也就不怎么喝。

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爱喝芥片。

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

煮茶当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戏。

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

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

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

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

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

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

人生攘攘,至夜不休。

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

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

”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香阁,细品名香。

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

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

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

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

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

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

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

小宛随夫一路南逃。

顺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

她叫辟疆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

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

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

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金钏儿看作爱情的信物。

  小宛最爱晚菊。

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

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

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

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

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

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

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

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

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

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

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

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属虚谈。

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

小宛厌恶宫廷的奢侈生活,何况满汉不通婚,小宛无入宫邀宠之理。

顺治所忠爱的是栋鄂妃也非董鄂妃。

栋鄂妃武臣鄂硕之女。

18岁入宫(而小宛19岁嫁辟疆)。

栋鄂妃生得美慧异常,且端静温柔,宠冠**。

顺治十三年8月册为贤妃,12月进为贵妃。

顺治与她形影不离,赋诗作画,研究佛法。

顺治十七年栋鄂妃的儿子不满百日夭折。

她悲伤过度,不久也得病死去。

顺治帝追封她为端敬皇后,罢朝五日,治丧礼仪碑极隆重。

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

  董小宛从名妓到贤妾,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

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

说道:   “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

倩女离魂,萍踪莫问。

扬钩海畔,谁证前盟;

把臂林边,难忘往事。

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

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

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

能所双忘,色空并遣;

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   并写下了一阂《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

  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 制作工具:读书巴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2546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