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物小记]民间剪纸
[京津风物小记]民间剪纸 张仲民 间剪(刻)纸是北京、天津的一种民俗文化。
清代杨米人在乾隆末年(1795)所写《都门竹枝词》中说:“挂门钱纸扬春风,福字门神处处同。
”这挂门钱纸即北京俗语所指的“挂千”,是民间剪纸的一种。
北京走街串巷小贩吆喊的:“小猫儿小狗儿小公鸡儿;
狮子叭儿狗窗户花儿!
”窗花也是剪纸的一种;
抗战时,古元所刻窗花曾在延安风行一时。
现存最老的剪纸实物,是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国遗址出土的《对猴团花图》,十分生动有趣。
唐代有“招魂人形剪纸”。
宋代吉州窑剪纸纹黑釉碗,曾大量出土。
满族进关前则有剪纸纹熏图作祭祀用。
我国边疆,傣族有满地儿剪纸;
侗、苗族有剪刺(四边剪纸、中间针刺花)纸。
扬州张永寿、蔚县王老赏都是著名剪纸艺人。
京津一带,家庭妇女把剪纸当作女红,是绣一般衣物的花样子。
小贩则是批发或自家将红色宣纸、粉连纸置蜡板上,用刀刻成各种花纹。
天津王德福、伊德元的“花样子”曾享誉京津河北一带。
京津的花样子铺,实际是作坊。
店铺前虽设玻璃展牌,实际上多是伙友用旧书板夹着花样子走街串巷兜售。
遇有背着包袱的货郎,妇女多三五成群将货郎唤到院内围观选购。
京津剪纸约分三类:一是窗户花;
二是衣袖、鞋绣花样子;
三是摊贩出售的“挂千”(天津名吊钱)。
过去北京大家、小户人家在大年正月都将挂千粘贴在门、窗框上。
在大雪飘舞、一片银白世界中,红色挂千如火苗儿,随风飘动,鲜红欢快。
现在的挂千,已由一般民俗点缀品,变异为文化生活用品。
除具有普通吉祥物性质外,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载体。
一些三资企业和外资饭店,每逢春节都喜欢高悬巨型剪纸挂千。
上面的文字既有“大发财源”,也有“欢度春节”、“团结进步”、“新年快乐”等祝福性颂词。
前几年,我在春节前曾寄赠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苏张之丙先生一批剪纸挂千。
她挂在哥大亚语系办公室门前和教室,渲染了一片融融的春光,美国大学生见了欢乐不已,很多人一蹦老高。
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异,年画在高楼大厦中已经没有存身之处;
但是,宫灯、春联、挂千仍然起着民俗文化的装饰作用,而且物美价廉,对新世纪生活有着广阔的适应性。
作家冯骥才每年都要给自己家门窗贴上许多挂千,今年春节前他除了自己大贴挂千外,还鼓动朋友们大贴特贴。
他说,新的生活呼唤挂千,而挂千又能呼唤春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6月19日第七版)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3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