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虎、拔树、背兽、扛鼎图”

“搏虎、拔树、背兽、扛鼎图”   汉代仍以扛鼎为练力之法。

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项羽,是“身长八尺,力能扛鼎”;

在作战中“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胥,也是“壮大,力扛鼎”。

《汉书·邹阳列传》上说,赵王曾召“鼎士袨服于丛台之下”。

《盐铁论》中贤良讥刺时事是“戏车鼎跃,咸出补吏”。

这些都说明西汉社会十分重视练力活动,其练力的方式仍以扛鼎为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的练力方式是更为扩大了。

现藏徐州博物馆的一块汉画像石,是西汉墓室中的横梁。

图象中共有七人,左二人手持兵器共同搏虎:第三人弓步蹲身作拔树状:第四人手握一只死兽的尾巴,把庞大的兽背在身上;

第五人双手执鼎耳,把鼎翻举过头顶;

第六人双手抱一幼鹿:第七人手中持一环状物。

这幅”搏虎、拔树、背兽、扛鼎图”就是汉代的练力图(图版22)。

  《西京杂记》上说:“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空手搏之,莫不绝脰。

”空手搏熊搏虎,正是汉代练勇力的一种方法。

唐代的武举考试内容有“负米五斛,行二十步”,以检验其力量。

山东峄县北六十里,有一座抱犊崮。

传说有一农夫王老者日抱牛犊上岗,犊成大牛,王老者仍能抱牛上崮。

抱鹿也是一种逐步练力的方法。

上述“搏虎、拔树、背兽、扛鼎图”向我们展示的汉代练力方法,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不过其练习的范围较之战国时代扩大了。

  汉代练力的方法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汉代练力的社会性质却有所改变,即由军事作战的练力,扩大到社会娱乐的表演。

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长安城的娱乐表演说,在纷繁的杂技歌舞表演中,也有“乌获扛鼎,千斤若羽”。

这说明扛鼎已成为社会娱乐项目。

汉代除了扛鼎的表演之外,也还有举各种重量的生活用具的,南阳汉画像石上,有幅绘有壮汉在臂上玩弄大铜壶的图象(图版23)。

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代壁画上,有一个赤裸上身,显露出粗壮肌肉的汉子,抛举一个大车轮子(图版24)。

由汉代开始的举重娱乐项目,演变成为后代”舞轮伎”、“踢弄伎”、“举石”等杂技。

东晋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吴都的娱乐活动,是“里燕巷饮,飞觞举自,翘关扛鼎,弁射壶搏”。

李善《文选注》说:“翘关扛鼎,皆逞壮士之力也。

”壮士逞力的娱乐表演,不仅在长安有,在江左的吴都也有;

不仅汉代有,还延续到了两晋。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3643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