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中的狮子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 从历史上看,华夏化的狮子是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普及城乡,妇孺皆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的文化内容。

举其著者,则有舞狮、糖狮和雪狮三项。

这些唐宋时代的遗风余韵,到现代仍传承未废,是值得加以回顾的。

一.舞狮 狮子舞自唐代以来盛行于中国民间,遍及南北各省。

据《新唐书·礼乐志》,当时的"五方狮子舞",艺人和道具均有定制: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参照其他文献,可对"五方狮子"作两项具体分析:第一,狮状。

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这样描写:"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现代的"醒狮",就是以此为雏形的。

第二,狮色。

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

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

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

" 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提炼,狮子舞已经褪尽酉域色彩,变成群众性的中华风俗舞了。

在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的喜庆活动中,舞狮出场,司空见惯。

当然,南北风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

在清代粤东地区,"舞"与"武"相结合,可说是中国舞狮艺术的奇葩。

张心泰笔下的同治年间(1862-1874)潮州狮子戏,是颇能开人眼界的: 潮嘉新年有舞戏,以五色布为狮身,狮头彩画。

如演剧式:一人擎狮头,一个擎狮尾。

一个戴大头红面具,裼裘短衣,右手执竹梢,左手蒲葵扇,为沙和尚。

别一短小精悍者为小鬼,蒙鬼面。

随行十余少年,手戈盾叉棒之属,红巾结束,鸣锣杂沓。

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谓之"狮参"。

是日参拜而已,不使拳棍。

至初二日以后来者,则沙和尚与狮交战,战华出竹架,令小鬼跳之,为小鬼跳架,再弄拳棒则请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

始交拳技,继以戈盾叉棒,最后则攒刀:设大桌,尖刀矗其前,**捷少年超逾桌,刀尖摩腹,危若剖分,观者心怖气詟。

盖即古雅礼意。

然习俗相传则日"狮者师也",乡人岁晚无事,习武艺,习必延师指示,借狮戏为名。

像这样的狮子舞,已经将舞蹈、杂技和武术熔为一炉。

难怪在现代的潮州方言里,武术教练被称为"拳头狮父"了。

二.糖狮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讲究色香味,而且非常重视造型美。

北宋汴京(开封)的饮食店已经出售"狮子糖"。

到了清代,糖狮风靡江南各地,孔尚任有诗吟咏:"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

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

"糖狮是"兽糖"中的一种,其制法包括熬糖、入模、脱胎等工序,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有详细记载,见《天工开物》卷上"造白糖"法。

三.雪狮 顾名思义,"雪狮"之戏属于北国风光。

北宋的贵族之家,每逢隆冬,开筵宴乐,塑雪狮是一种豪华的排场。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O记其事云:"是月(十二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口(原缺一字)以会亲旧。

"尽管用瑞雪塑狮,寓有吉祥之意,但无法持久,气温一升就非溶化不可。

对此,宋诗中也偶有讥讽。

宋代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张文潜《戏作雪狮绝句》云:"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

"所谓"六出",既是"雪花六出"之略,又是唐宋狮子戏的术语。

请看中唐高僧药山(惟俨)和云岩(昙晟)谈禅的一段对话: 药山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

"曰:"是。

"曰:"弄得几出?

"师曰:"弄得六出。

"曰:"我亦弄得。

"师曰:"和尚弄得几出?

"曰:"我弄得一出。

"师曰:"一即六,六即一。

" "六出"即是六套,组成一个狮子戏的系列。

和尚也擅此道,可知狮子戏为僧俗所共好。

除节庆宴乐的场合外,狮子在殡葬礼俗中也扮演独特的角色。

清代济南民间,出殡有"送狮豹"的吊祭仪式: 殡期至亲及最契之友送狮豹:狮豹者,用花毯作身,木作首尾,一人裹于其中。

开吊时,列于大门左右。

及启灵,狮豹先人于灵前舞蹈。

丧家先备制钱一千或两千,置于灵几。

舞蹈毕,卧于旁,从腹中出小狮讨喜钱,即攫几前钱而去。

间有用数人假戏场衣冠,于狮豹舞毕演戏一折,然后启灵。

此等乡间皆亲友为之,城市有用贫人者。

近于鞭子巷设狮豹局,然用之者犹谓之"请",不得出钱雇赁。

狮豹送葬不及坟。

狮子不仅融入人事的哀乐之中,甚至还被视为耕畜的保护神。

清代成都曾流传过这样的《狮王神疏》: 伏以狮为百兽之尊,尊者莫如狮也,况狮而神乎!

我境狮王尊神,历神显圣,六畜有病,符水多灵,可云利物利人,惟是无灾无害。

今某家有牛受病,水草不沾。

特备香楮等敬析尊神降敕符水,俾其服之,有力如虎,不染瘟灾,大武如 龙,长生水草。

群物叨爱育之德,益显仁民之思矣。

谨疏以闻。

据上引证,可知在民间传统中,狮子被视为哀乐与共,利物利人的神秘力量,这是华夏狮文化区别于西域狮文化的历史的和民族的特色。

狮子形象的华夏化,从移植、归化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

潜移默化之后的中国狮,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

它的独特面貌,并不是套用"神似"的传统画论所能解释的。

正如以上的论述所表明那样,狮子形象之所以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输入华夏文化的血液。

既保存狮子威武的气派,又赋予它祥和的面貌。

到了近代,威而不怒的狮子,便成了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5537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