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家姓

古代百家姓   谈到我国古代的百家姓,最著名的就是这本编自宋代的《百家姓》,编者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士大夫。

虽然名为百家,实际上不止百家。

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共收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

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准则的。

如它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接着以"钱"姓,是因为钱塘一带有一个钱姓人建立的割据王朝,当地除了推奉赵姓皇帝外,还要接受钱姓王朝的直接领导。

至于以下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有些是皇太后的姓氏,有些是皇后、皇妃的姓氏,其身份之尊贵,也非一般姓氏可比。

由于这些百家姓系按韵编排,每句4字,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因此流传极广,至今仍是妇孺皆知。

  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色彩,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

如我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姒,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元朝皇帝姓奇渥温,明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

在各朝皇帝当政的时候,其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

另外,我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揽人心,还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为特别的礼物赏赐给那些异姓大臣,让他们改姓自己的姓氏,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以此为荣。

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只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几乎都能找到。

  我国古代的贵姓不等于大姓,而大姓也不一定就是贵姓。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社会上特别重视姓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贵姓。

如东晋南朝人尚"侨姓",其中以王、谢、袁、萧最为尊贵;

江东地区尚"吴姓",以顾、陆、朱、张、虞、魏、孔、贺为大;

中原地区尚"郡姓",以崔、卢、李、郑、王为大;

关陇地区也尚"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皇甫为大。

即使是出自边荒异域少数民族的北魏王朝,也受内地人的影响尚"虏姓",把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推举到尊贵的地位。

而那些真正是人口众多的大姓,有时反而会因为地位低下而被人瞧不起。

如《元史·顺帝纪》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蒙古族出身的宰相伯颜十分轻视汉人,于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上书顺帝,"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他仇视汉人可能是因为汉族人口太多的缘故,要杀的五姓汉人显然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

他这一荒唐的请求,当然不会得到顺帝的批准。

  元代的张、王、刘、李、赵等姓以人口众多而著称,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始于元代,而是有其历史的过程。

如刘、王等姓在姓氏制度形成初期就是次姓,经两汉时期的充分发展以后更是如此。

至唐代,李姓又因是国姓而人口迅速增加,从而跃至著名大姓的行列。

除此而外,其他一些大姓的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到宋代时,由于我国人口已达到了相当的数量,加上保存至今的资料也较充分,以致为人们研究当时的大姓提供了许多方便。

因此,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我国现在的姓氏人口比例及其分布格局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奠定,当时大姓中的前100家也基本与当代的情况差不多。

尤其是排在前7位的姓氏,宋代是王、李、张、赵、刘、陈、杨,当代是李、王、张、刘、陈、杨、赵,姓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顺序上的差别。

同样,包括上述7大姓在内的前18大姓,即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朱、孙、郭、胡、吕、高、宋、徐、程,所占人口比例都在1%以上。

这种格局,也与当代19姓占人口1%以上的情况极为近似。

所以有关专家得出结论说,我国当代大姓及其分布格局至少是在宋代奠定的。

也正因如此,元朝宰相伯颜要杀5姓汉人,显然也正是因其人口太多、分布太广,以致可能为其统治造成隐患的缘故。

  明代关于当时大姓及其分布情况的资料也较为完备。

根据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当时各姓人物的统计,明代人口较多的大姓有10个,依次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

由于这一统计是建立在各姓著名人物数量的基础上的,如果姓中著名人物较少,其在大姓中的排名就有可能后延,因此还不具有普遍意义。

此外,明朝初年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代《百家姓》体例,编成了《皇明千家姓》。

这本《千家姓》共收入姓氏1968个,其数量超过宋代《百家姓》的4倍多,编排形式仍是4字一句,以韵相排。

其开头几句是"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同样是把当朝皇帝的姓氏放在首位。

  据有些学者研究,我国清代有5大姓,即陈、李、张、黄、何。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自审订了一种百家姓,后来定名为《御制百家姓》。

其中开篇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政,游夏文章",这里没有把清朝的皇姓放在首位,而是以汉人的"孔"姓开篇,目的是想以孔子及其思想收揽汉族人心,以换取他们对大清王朝的支持。

显然,尽管没有像宋、明两朝那样"尊国姓",但同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当然由于它在编排上过于艰涩冗长,因此也与明朝的《千家姓》一样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9127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