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

唐代的制球工艺,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

球的形状更圆了。

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气球。

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

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

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

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

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

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高球门的射门,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

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国古代的人们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郊游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寒食的积滞。

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

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可见踢球之高。

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也说明了踢球活动的习俗。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唐人康骈写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楼,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

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展,一脚把 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

于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及。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89725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