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来历

如意的来历 (祝 黔) 如意是一件简单的搔痒工具,有骨制的、玉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等等,柄长约一尺,一端做成手掌的形状,拿在手里,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痒,让人感到舒适如意,故而得名。

如今仍流行使用,一般是木制和竹制,俗称“老头乐”。

如此平常的器物在古代却有不寻常的历史。

如意的来历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划的器物,佛家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并且将经文记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遗忘。

由于如意实用,名称又好听,后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种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既能搔痒,又供观赏。

到了清代,如意便演变成一种贵重的装饰品,其头为叶状,柄稍微弯曲,制作材料有金、翡翠、玛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

这一时期如意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有平雕、浮雕、镂空等,且镶嵌金银丝、红绿宝石等,组成“松鹤”、“祝寿”、“凤凰牡丹”等美丽图案,寓意吉祥长寿,事事如意。

有的摆在宫殿的寝宫案头几上,有的置放在帝王宝座的旁边,供帝王后妃们玩赏。

在故宫东、西六宫参观,都能见到各种如意。

故宫中陈列的用玉、水晶、珊瑚、翡翠制成的如意。

清代,如意被视为贵重的礼品。

每逢帝王登基、婚礼、寿辰、节日等,皇帝周围的五公大臣们,为了博取皇上的欢心,便集资制作整套如意向皇上进献。

当年乾隆皇帝60岁生日,大臣们为他专制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

慈禧6O岁生日时.大臣们进献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

“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数。

帝王也常用如意赠送妃子和臣下。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清代皇帝赠送给孔子后裔的一些珍贵的如意。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0622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