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翘关与秦王扛鼎

孔子翘关与秦王扛鼎   举重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

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等,都是古代举重的名称。

  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体力是十分重要的。

冷兵器系伤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力量的大小。

古代在描写一位英勇的武士时,总是说他“力大无穷”、”力举千斤”等,把力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夏、商、周三代的传说中,就有许多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钧索铁,手搏熊虎”;

殷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住”;

有穷氏国君寒浞的儿子奡“能陆地行舟”。

拉直铁钩,空手擒缚猛虎,曳住九牛,扶住屋梁换下房柱,以及在陆地上拖动木船,这些生活和生产上用力的事,需要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才能办到的,而力量大的一人就办到了。

这种大力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

古书上缺乏记载。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举重练力的记载了。

  翘关就是举城门上的大木门栓;

扛鼎就是举烧食物的大锅子。

  关于古籍中记载翘关的事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关系。

儒家的含义原是柔顺、懦弱。

封建社会后期的儒主也多半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以为儒家就是文弱。

其实,春秋时期,文武官吏还没有严格的分界,作为士阶层的人都是文武双全的。

孔子是士阶层中的一员。

他年轻时当过奴隶主的乘田、委吏等小官,所以,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列子》等书都记载了“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

国门之关就是诸侯国都城门的大门栓。

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阔;

如果用拱把粗的木头做栓。

也有几十斤重,据汉朝人高诱的解释,翘关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

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把四、五丈长的木栓挺举起来。

这需要很大的力量,说明孔子确是个举重的大力士。

  据《说文》的解释,扛鼎就是”横关对举”,即是在两个鼎耳之间穿一根杠子,两个人把它抬起来。

而一个人扛鼎,就是手提横杠把鼎举起来。

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

秦国用封官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

有名的鸟获、任鄙、孟说等,都是能力举千斤的人。

鸟获当上了将军,任鄙被封为汉中郡太守,可以说都是高官厚禄了。

秦国的国君武王也是一个大力士。

他年轻好胜,随秦军东征,到了周朝的宗庙里。

看见有许多大鼎,他就和孟说作举鼎比赛。

结果因为力量不足,鼎掉下来砸断了膝盖骨,流血过多而死。

虽然这事和孟说无关,但根据封建社会的法律,不能谏止国君,导君致死,就是大逆不道的。

孟说的一家子都被杀死了。

  作为练力方法的翘关、扛鼎的起因是可以想见的。

管关门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门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

这都需要有力量。

于是,他们把需要用力的劳动变成了练力的工具,就创造了翘关、扛鼎的举重方法。

但翘关、扛鼎运动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开展,是和当时军事作战的需要有关,兵书《吴子》说:“一军之中,必有力轻扛鼎之士。

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

”吴王阖闾伐楚时,“选多力者五百人以为前阵,五战五胜”。

正是在这种军事作战的需要下,战国时的举重运动,才能得以广泛的开展。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0921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