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游丝放纸鸢

百丈游丝放纸鸢   纸鸢又名风筝,亦名纸鹞。

传说春秋时的巧匠公输般“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这是放飞纸鸢的最早记载。

  纸鸢在其早期发展中曾作过军事战争的工具。

据《诚斋杂记》说,汉朝初年韩王信与陈稀勾结进行叛乱,“信谋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朱央宫远近,欲穿地隧入宫中也。

”这是利用纸鸢作军事测量工具。

《独异志》记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在台城之中,萧纲“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

《新唐书·田悦传》载,田悦叛唐,派遣兵将围攻临洺城。

城内守将张伾,“急以纸为凤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送信与援军),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

”萧纲和张伾都是利用纸鸢作为军事通讯工具。

由于军事战争需要,纸鸢发展得很快,唐时的纸鸢已能高飞百余丈,在制作和放飞技术上已是相当的精湛了。

  放纸鸢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唐代已有史料记载。

路德延《小儿诗五十韵》,叙述了唐代各种儿童游戏,有竹马、藏钩、秋千、斗草、踢球、放纸鸢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唐采的《纸鸢赋》中也说:“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野鹄来迁而伴飞,都人相视而指看。

”   到了宋代,放纸鸢已不只是儿童的游戏,也成为成年人的娱乐。

王明清《捍麈后录》上记:宋徽宗赵佶初即位,爱好玩乐,在“禁中放纸鸢,落人间”。

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凤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武林旧亭》记载,宋孝宗奉宋高宗在西湖上游幸,“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

至于吹弹、舞拍、投壶、蹴鞠、杂艺、水爆、风筝,不可胜数。

”在广泛开展放风筝活动中,社会上便有了赌赛放风筝的人。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南宋临安“城外有二十座瓦子,街市举放风筝轮车数椽,有极大者,多用殊红,或用黑漆,亦有用小轮车者,多是药线,前后赌赛输赢。

输者顷折三二两线,每日如此。

”在社会广泛开展放风筝游戏的基础上,也有了专门扎制风筝和制作放风筝线的小手工业者。

《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就有卖“弹弓、鹁鸽铃、风筝、药线”的几十户人家:专业放风筝的艺人,有“周三、吕偏头”等。

由此可以窥见宋代放风筝活动开展的盛况。

  宋代已认识了放风筝游戏的健身作用。

《续博物志》载:“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

”放风筝要长时间昂首仰望,还要奔跑疾走,举臂牵引;

而放风筝又多是在空气新鲜的郊外。

这确是一种寓健身于游戏之中的极好活动。

明、清时期的放风筝活动就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一般人家,就象《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玉、黛玉那样的文弱公子、小姐,也在大观园中放风筝。

放风筝游戏毕竟是儿童参加的多。

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是借儿童放风筝以寄意。

如宋伯仁《纸鸢》诗:“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惟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

”徐文长《纸鸢图》诗:“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孔尚任《燕九竹枝词》:“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尔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   纸鸢为什么又叫风筝呢?

因为“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后来由于纸鸢不常安笛,故徒有风筝之名了。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

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

”这些诗都别有寓意,写得十分有趣。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630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