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夺锦标

龙舟竞渡夺锦标   我国古代关于龙舟的起源,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即是为了拯救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是屈原死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隋书·地理志》也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

土人追至洞庭,不见。

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日:‘何由得渡?

’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传统,为竟渡之戏。

”无论是“拯溺看”的船,还是“争归”的船,都用不着象龙舟竟渡时那样击鼓,也用不着改装船头和船身。

按“拯屈”之说起于楚地。

而据《曹娥碑》记载,东吴一带的竞渡是纪念含冤而死的伍子胥。

贵州人民传说五月竞渡则是纪念一个杀死青龙的老人。

云南傣族人民传说竞渡龙舟,又是纪念前代英雄岩红富。

凡此种种传说,都给龙舟竟渡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实际上龙舟竞渡的起源,应是一种宗教性的娱乐活动。

《淮南子》:“龙舟鹢首,浮吹以娱。

”即是“龙舟鹢首悦河伯,浮吹枞鼓娱雷神”。

把船装扮成龙的模样,敲打着锣鼓在湖上划行,是祭祀河伯和雷神,取悦他们,祈求他们保祐丰收和平安。

人民在这种娱神活动中,自身也得到娱乐。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石寨山发现的汉代铜鼓,上面就有划船竞渡的图象(图版43),说明至迟在汉代已有了龙舟竞渡。

  尤舟竞渡选择在五月五日,是因为这个时间正是我国南方插秧之后的农闲季节。

贵州省苗族的龙舟竟渡歌中有这样的歌词:“龙舟佳节啊,过得好欢畅,禾苗点头笑,翠柳把手招。

尤舟赛过后,该放下心了。

种田都丰收,年年都欢笑。

”这说明龙舟竞渡是一种农闲时的娱乐活动。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举行的龙舟竞渡,是十分热闹的。

《隋书》描述:“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杭州府志》描述观竞渡说:“五月端午,各至河岸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岸上人如蚁。

”可见龙舟竞渡不仅是竞赛者的一种娱乐,观看的群众也同样享受到乐趣。

“坡上人呼”,“喧振水陆”,“观者如蚁”,此情此景,确实热烈动人。

  《竟渡歌》的“鼓声渐急标渐近”、“竿头彩挂虹霓晕”之句。

说明了唐代的龙舟竟渡以寺标为胜。

《东京梦华录》中对于宋代竟渡夺标和标竿的设置都有详细的描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

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

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上。

”锦彩银碗等奖品挂在标竿之上,龙舟竞渡以夺得锦标为胜利,这就是现在锦标一词的来源。

  唐以前的龙舟竞渡普遍开展于江南水网地区。

唐以后便逐渐北移,随着帝都而流传于黄河流域。

《新唐书·本纪》载:穆宗、敬宗都多次“观竟渡于鱼藻宫”。

鱼藻宫在长安城,可见唐代的长安城已经开展了龙舟竟渡。

宋代建都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凿金明池以练水军,在金明池中也开展龙舟竟渡活动。

宋画家张择端绘有《金明池夺标图》,元人王振鹏也绘有《龙舟夺标图》(图版44),反映宋元的首都都有龙舟竞渡活动。

明成祖迁都北京,五月端午龙舟竟渡活动的习俗也传到了北京。

明孝宗的礼部尚书吴宽在《端午节皇上宴致语》一诗中詠道:“欣逢佳节睹宸游,万岁山前御气浮:赤骠追风过上苑,黄龙戏水在中流。

”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说:“端阳节,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

”清王室是东北的少数民族,进入北京之后,也沿袭龙舟竞渡习俗。

《清稗类抄》记:“乾隆初,高宗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竟渡于福海,画船萧鼓,飞龙鹢首,络绎于波浪间,颇有江乡竟渡之意。

”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说:“龙舟,舟作龙形,上设彩幡,置萧鼓为乐,近津门亦有,五月演者。

彩幡画鼓趁春风,鳞甲初分碧浪重;

莫认蜿蜒浑似假,世人只好叶家龙。

”   龙舟竟渡作为一种社会娱乐的体育项目,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人民的喜爱,历久而不衰,直到今天,仍盛行于江南。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979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