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医学著作

明代医学医学著作   一、《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

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

原作168卷,《四库全书》改为426卷。

凡1960论,2175类,778法,239图,61739方。

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四库全书》本为主,参以残卷,校勘排印。

  本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全书大致分为12部分,卷1~5为方脉,卷6~12为运气,卷13~43为脏腑,卷44~86为五官,卷87~250为内科杂病,卷251~267为杂治,卷268~272为杂录和符禁,卷271~315为外伤科,卷316~357为妇科,卷358~408为儿科,卷409~424为针灸,卷425~426为本草。

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

自古经方,本书最为完备。

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二、《明医杂著》   本书由王纶撰于嘉靖己酉(1502)。

薛己言其“刊行有年”。

但今未见原刊本,所见均为薛己注本,刊于1549年。

现有弘治刻本、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万历刻本、日本正保二年、承应三年刻本,1985年江苏科技出版社点校本等10多种。

  王氏学宗丹溪,把朱、李(东垣)的学术经验融合起来,参以本人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而成是书。

全书共6卷。

卷1~3为医论及杂病证治,包括发热、劳瘵、泄泻、痢疾、咳嗽、痰饮等内科病,妇产科和五官科疾病等的辨证施治,分析了李东垣、朱丹溪的治法及方法等,眷4专论风证。

卷5论小儿证治。

卷6为附方。

  三、《医学正传》   本书为虞抟所撰,成于正德乙亥(1515)。

系据《素问》、《难经》要旨,参以诸家学说,博收广集,旁通己意而成。

于嘉靖辛卯(1531)刊行。

万历五年(1577)、六年(1578)有重刊本,近代会文堂有石印本。

日本有1604、1622、1659年刊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5、1981年先后两次刊印。

  本书共8卷,卷1首设“医学或问”51条,阐述医学源流、授受、亢害承制、丹溪医说、四诊合参等内容,颇有见地。

“或问”后按内、外、妇、儿科分述近百种病证,收一千余方。

诸病总论皆采《内经》要旨,脉法取王叔和,伤寒宗张仲景,内伤宗李东垣,小儿尊钱乙。

余病均以丹溪为主,摘选刘河间、张于祁、李东垣等诸家医方、家传及个人历验效方附于后。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参考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四、《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高武撰。

刊于嘉靖八年(1529)。

现存版本可分两类:一为4卷本,如明刻本、建国后排印本;

一为8卷本,如日本复到本。

两类版本内容相同。

  按4卷本顺序,卷首“集用书目”,简介《难经》、《素问》等16种以前针灸学著作。

卷1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中指同身寸法、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所属经穴的循行、主病,附经脉经穴图。

卷2为骑竹马法等各家取穴方法。

卷3为煮针、火针、温针、拆针、晕针、补泻手法、刺法、灸法等。

卷4为十四经穴欧等63则歌赋。

末附针灸治疗问答。

  五、《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又名《医统大全》,系医学全书,徐春甫辑。

书成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次年刊行。

以后的版本有隆庆四年(1570)本、嘉庆间刻本,日本有明历三年(1657)本、万治间刊本等。

  全书共100卷,卷1有“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介绍270多名医家传略:“采摭诸书目录”,载所征引书约280种。

卷2~5为《内经要旨》、《翼医通考》、《内经脉侯》、《运气易览》等;

卷6~7为经穴针灸;

卷8~92为临床各科证治,包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以及老年病400余种,每病载有病机、脉候、治法、方药、易简诸方、灸法、导引法等项。

卷93~98为经验秘方,本草性能、功用及制法,通用诸方等,卷99~100为养生余录。

  书中除引古说外,徐氏在医理、方药上均有阐发。

书中所载医家传略是研究医史的重要资料。

  六、《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系综合性医书,楼英编撰。

嘉靖四十四年(1565),曹灼予以刊行。

1937年世界书局再行铅印,全书40卷,分11部,以阴阳脏腑分病为纲。

卷1~9为阴阳脏腑部,属医学总论,详述阴阳、脏腑、察病、诊法、用药、针灸、调摄、禁忌等。

卷10~15为肝胆部。

卷16~20为心小肠部,卷21~25为脾胃部,卷26为脾肺部,卷27为肺大肠部,卷28~29为肾膀胱部,分别介绍各脏腑有关病证证治。

作者根据病证的症候特点,分别归属脏腑,并分门论述,如将中风、癫痫、痉厥、劳风、瘛、怒气、破伤风、子痫、目疾等证归入肝胆部。

所述病证多属常见病,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病证。

卷30~33为伤寒部,以伤寒为主,兼载温病、暑病、温疫等。

卷34~35为妇人部,述妇人通治、经、带、胎、产等。

卷36~39为小儿部,载小儿通治、五脏所主病。

卷40为运气部。

  本书资料丰富,纲目清晰,受到后世重视。

  七、《医学入门》   本书由李编撰。

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国内外刊本现有30余种,如万历初刻本、康熙三十年(1691)书林余圣久刻本、1931年扫叶山房校正本、上海广益书局印行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刻本、宽文六年(1666)刊本、延宝五年(1677)村上平寺刻本等。

1988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

  全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循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

共9卷。

得首载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及运气、保养等。

卷1为经络、脏腑、诊法、针灸。

卷2~3为本草、六气为病、疾病用药、食治等。

卷4~8为内外妇儿诸科证治和急救方。

  本书正文为歌赋,以注补充阐述。

注文引录各家之说,附以己见,书末为“习医规格”,论述对习医者的学习与医德修养要求,强调医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知识,应忠于职守。

  八、《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全集》简称《赤水玄珠》,又名《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撰。

刊于万历十二年(1584)。

现存刻本有明副本、四库全书本、1914年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等10多种。

  全书共37卷,《赤水玄珠》30卷,分76门,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每门再条分缕析,分述因、证、治方、附诸家治验。

本书以明证为主,广辑《内经》及其后170劝余种医著,结合自已经验,编撰成书。

  《医旨绪余》2卷,为《赤水玄珠》续编。

上卷44篇,下卷26篇。

集诸家之说,辨论脏腑、气血、经络、腧穴。

阐述太极、阴阳、五行,解释命门、相火、三焦之意。

对前代诸家学说,评述较为公允。

  《孙氏医案》又名《孙文垣医案》,5卷。

由子泰来、明来及门人余煌等整理而成。

按孙氏行医地区顺序编写,分《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

共集医案300多例,各案以时间为序,少叙医理,多论证治,与前两书相辅相成。

  本书汇集明代以前诸家之粹,所论精辟,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医书。

  九、《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

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

万历二十一年(1593),乃由金陵胡成龙刻成出版,称金陵本。

据金陵版题名,药图为其子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绘。

  《本草纲目》问世后,400多年来,刻印数十次,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称。

一祖即金陵本,又分为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

祖本金陵本含摄元堂本,存世仅7部,江西本系统流行于明末清初,又包括江西本(1603)、湖北本、石渠阁本、立达堂本、十竹斋本、宽永本(日本)、张朝本、金阊本、五芝堂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1977~1981)等12种,钱本系统流行于清初、中期,包括钱蔚起本(武林钱衡本,1640)、日本承应二年本(1653)、太和堂本、日本万治二年本(1659)、本立堂本、文会堂本、四库全书本、同文堂袖珍本等38种。

张本系统,清末以后流行,有张绍棠本(味古斋本),刻于1885年,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二系,药图依钱本改绘(400余幅),附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流传甚广。

此外还有鸿宝斋本、图书集成局本、同文书局本、萃文书局本、商务本、日本半田屋本(1913年刻,1919年再版。

名为《补注本草纲目》,附《汉药本别名共通索引》)、台北文光本、九龙求实出版社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香港商务本等18种。

  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

附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有8000多首方剂为李氏收集或拟定的。

  本书问世后,促进了国内对本草学、生物学的研究,涌现出一批以《本草纲目》提供的资料为主,选药精当的实用型的本草学著作,有药有图有方,切于临床应用,如《本草选》、《本草汇言》等,出现了一些扩充性和拾遗性的著作,如《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1606年该书传入日本,后又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欧洲,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

  十、《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龚廷贤撰于万历十五年(1587),刊本甚多。

现存最早者是万历三十年(1602)金陵周氏重刊本,其他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经纶堂重刊本、明活字印本。

阊门书林叶龙溪刻本,清代康熙、道光、同治年间各种刻本,近现代重刊本和日本元和活字本,共30多种。

明活字本题作《新刊万病回春》、道光二十五年(1845)桐石山房刻本作《新刊增补万病回春》、明善成堂本作《新刊增补万病回春原本》,绿慎堂本等作《详校万病回春》,锦章书同铅印本作《增补万病回春》。

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清代江东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校补、勘误后而印行。

  全书共8卷。

卷1前列“万金统一述”,总论天地人、阴阳五行、脏腑功能、主病脉证等。

次载药性歌、诸病主药、脏腑、经脉等项目。

卷2~8分别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184种,每病均阐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内容,后附医案。

卷末附“云林暇笔”,载有“医家十要”等,有的版本还附有“龚氏家训”等篇。

  龚氏辨证详明,选方精当,论治恰切。

书末所附“医家十要”,广泛涉及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十一、《名医类案》   系医案著作,江氏父子编辑。

广辑明以前医药著作以及《史记》、《三国志》、《抱朴子》、《夷坚志》等史传子集文献,从中收集名医治验例案,历时二十载,于嘉靖二十八年(1591),方得刊行。

清乾隆间,魏琇以校阅,详尽考订江氏父子存在的疏漏和脱文,探本求源,补缺正误;

鲍廷博重刊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知不足斋本,即目前通行本所据的底本。

此外,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耕余堂铅印本等10多种。

  全书共12卷,按病证分为205门,以内科病案为主,兼及外、妇、儿、五官、口腔等病症。

所辑医案,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无明诸家,凡辨证精详、治法奇验者,皆予收录。

每案详载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和治疗,故述较完整,理法方药亦相契合。

案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均有依据。

在一些医案后,并加有案语,阐发己见。

  本书为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

既是明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

  十二、《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又名《针灸大全》,杨继洲撰,靳贤校正。

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本书至今已有50多种版本。

通行本是10卷本,包括初刻本、清顺治丁酉(1657)李桂月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1984年校释本。

  全书共10卷。

卷1是理论部分,卷2~3为歌赋。

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歇,寸法,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是杨氏手法的经验总结。

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及灵龟飞腾八穴针法。

卷6~7为五脏六腑及十四经穴的主治、经穴歌及考证穴法、奇经、络脉、经筋、要穴、经外奇穴等。

卷8首载《神应经》大法,次论内、外、五官、妇、儿科共23门疾病的针灸台疗。

卷9首论治症总要,末附杨氏的31个医案。

卷10为附篇,辑录陈氏(佚名)的《小儿按摩经》,使之成为唯一传本。

  十三、《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王肯堂编撰。

书成后,历代均有刊本,主要有万历初刻本、四库全书本、图书集成本;

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等17种,10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缩影本附有各科病证索引。

《类方》外均有单行本,还有日本翻副本。

  全书共44卷。

《杂病证治准绳》卷1~6专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神志、杂门、大小腑等12门,131种病证,卷7~8为七窍门,包括五官、咽喉、毛发、筋骨、皮肤、蛊虫等19种病证。

各门前有总论,后按病证分述,不载方药。

各证下再详列不同病症,辨证精细,分析入微,《杂病证治类方》按《杂病证治准绳》而分类列方。

  《伤寒证治准绳》8卷。

卷1为伤寒总例,卷2~7为六经病证、合病、坏病、狐惑、百合病、瘥后诸病、阴阳易、春温、夏署、秋疟等,以及妇人、小儿伤寒。

论述以《伤寒论》方论为主,广集各家治法,并注明出处。

  《疡医证治准绳》又名《疡科证治准绳》,6卷。

卷1~5专论外科病证,卷6为损伤,对人体骨骼解剖叙述最详,颇为正确。

  《幼科证治准绳》宗钱乙按五脏分证编次。

卷1为初生门,首载证治通论,次叙初生胎疾。

卷2肝部,含惊搐、痫、中风、眼目、淋、疝、咽喉等。

卷3~6为心部,包括发热、心痛、烦操、舌、失血、语迟、疮疡等,又着重论述痘疹。

卷7~8为脾部,含不乳食、吐泻、痢、疳、痞、黄疸等。

卷9为肺、肾部,内容有咳嗽、喘、悲哭、龟胸、脱肛、囱陷、五迟、五软等。

列证详备,有论有方。

  《女科证治准绳》取自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为治法通论,列通治妇人诸疾方,次为调经门;

卷2~3为杂证门;

卷4~5为胎前门;

卷6为产后门。

各门又分病证论述,每证有论有方,所引资料,皆有出处,本书为明代妇产科学的代表作。

  《证治准绳》收罗广博,编辑严谨,持论平正,是十七世纪流传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

批12卷本,有咸丰十年(1860)海宁许楣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等20多种。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为目前通行本。

  全书初刻共4卷。

卷1以歌诀加注开章,概括阐述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次叙外科常用方16首。

再绘疮疡部位、形状图30多幅,以“痈疽诸证疮名十律”终篇,卷2~4,分论外科常见病120多种,每病述病机、症象、治法,并示验案,末载方药,本书内容丰富,论证详明,选方精当,附图明了,歌诀易记,是外科学中出色的著作。

  本书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

  书中“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为医生制定守则,提出医德、医术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医德史上颇有影响。

  十四、《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系妇产科专著,武之望辑。

本书对《女科证治准绳》内容重加编次,分医论、医方二部,眉目更为清晰。

本书初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为5卷本,次年重刻,康熙四年(1665),汪琪因“原版无存,世人每欲购求遗本,真如丹经仙,可思而不可得”,乃予笺择重订,删去武氏自撰6篇医论,增加眉批1430余条,改为14卷付梓。

14卷本大量刊行,版本达36种。

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此书,遂成此通行本。

  全书5卷,卷1为调经、经闭、崩漏、赤白带下诸门。

卷2分虚劳、血风、积块、浮肿、前阴诸疾等门。

卷3~5分别为求子、胎前、临产、产后、乳病诸门,选方较详尽,后世视为妇产科的重要参考书。

  十五、《景岳全书》   本书系统综合性医书。

张介宾撰于天启四年(1624)。

系在博采诸家之说基础上,结合个人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撰成的。

现存版本30多种,有明刊本、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本、瀛海贾棠刻本、越郡黎照楼刊本、岳峙楼刊本、四库全书本、金阊书业堂刊本、敦化刊本、扫叶山房刊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本。

  全书共64卷,分16种。

第一种为“传忠录”(卷1~3),系医论,着重阐述“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观点,对刘完素、朱丹溪用寒凉攻伐,多所非议,倡导温补。

第二种“脉神章”(卷4~6)。

主要论述脉诊及其它诊断方法。

以下为各论。

第三种“伤寒典”(卷7~8)。

第四种“杂证漠”(卷9~37),第五种“妇人规”(卷38~39)第六种“小儿则”(卷40~41),第七、八种分别是“麻疹诠”(卷42)“痘疹诠”(卷43~45),第九种“外科钤”(卷46~47),第十种“本草正”(卷48~49),载药290种,第十一至十六种为方剂,共载方2624首,还载有砭法、灸法等12法。

  十六、《霉疮秘录》   《霉疮秘录》系陈司成所撰,崇帧五年(1632)梓行。

系梅毒专著,分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宜忌五部分。

该书论述了梅毒的传染途径,对一、二期梅毒的硬下疳、扁平湿疣、梅毒性斑疹、环形丘疹、白斑、鳞屑损害、晚期树胶肿损害,骨关节和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胎传梅毒的特殊表现,都有相当准确的描述。

提出必须彻底治疗等原则,重视预防和防止复发。

首创用减毒无机砷剂治疗梅毒的方法。

书中列病案29则,载方55首,并述配制及运用方法。

在《宜忌》中列举误治病例6个,分析了药物与饮食宜忌的具体要求,   十七、《瘟疫论》   吴有性于崇锁十五年(1642)撰成《温疫沦》,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2卷,补遗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康熙间日本即有刻本,国内阐释发挥之书亦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晚翠堂等刻本作《补注瘟疫论》,同治三年(1864)樊川文成堂等刊本作《温疫论补注》,建国后刊有多种铅印本和评注本。

  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

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

  吴氏认为瘟疫之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

戾气有多种,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具有侵犯一定脏器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也具有不同感受性。

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

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

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

  吴氏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实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后世戴天章等有很大影响。

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并未按吴氏的思路继续探索,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民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十八、《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审视瑶函眼科大全》,博仁字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

版本约40多种,有崇帧十七年焕文堂本、济世堂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会文堂石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

全书共6卷。

共列108证,300余方:有图说和歌括,内容较丰富;

对金针拨障及钩、割、针、烙等眼科手术有详细的说明,对五轮八廓等眼科理论也有系统阐述,本书对后世眼科学术发展很有影响。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707671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