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春秋后期,产生了我国思想史上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他们分别开创了道家和儒家两大流派。

战国时期,造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兵等“九流十家”便是当时思想战线上的代表性学派。

与此同时,天文、算学、冶金、纺织、制陶、水利工程、建筑、机构等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春秋战国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一、职业医生和医学专著的出现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专职的医生队伍。

医缓、医和、扁鹊及其弟子子阳、子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职业医生,公元前6~5世纪的秦国还有了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并设有“太医令”这一官职。

同时,专门医学著作也陆续问世,如长桑君授与扁鹊的《禁方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多成于春秋战国之际。

战国时,医书的数量已十分可观,传世的《黄帝内经》,所引用的《上经》、《下经》、《金匮》、《揆度》等十多种古医书无疑都要早于《内经》。

  二、哲学向医学的渗透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医巫的分化,而且在渗透到医学之中,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形成。

所有名家的哲学思想几乎无不涉及生理、病理、养生、治疗等,形成各自的哲理性医学理论观点;

医学著作也吸收和应用哲学概念和思想从而逐步建立医学理论基础,如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因而使中医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气息。

  三、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奠定   随着巫、医的分流和医学研究的开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

如春秋时医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扁鹊言论涉及的“五脏”、“肠胃”、“血脉”、“血气”、阴阳等生理概念,《内经》确立了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分科趋势   经验疗法可以上溯到巫医混杂的时代乃至人类形成之初。

到春秋战国时期,医疗经验已积累到相当程度,从《五十二病方》所载药物疗法可以看出当时已普遍使用复方,其医疗技术与方法已有药敷、药浴、烟熏、蒸气熏、熨法、砭法、灸法、按摩、角法、外科手术等;

书中所载用狗膀胱套竹管插入肛门吹胀以引出痔核加以割除的内痔割除法十分巧妙。

《汉书·艺文志》方技类所载“经方”,属内科的著作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等共七种207卷;

外伤科有《金疮瘛疭方》30 卷;

妇儿科有《妇人婴儿方》19卷。

这些专著文献的出现表明临证医学内科、外科和妇(产)儿科之分工。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711858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