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古的“姓”与“氏”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
而是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我一个朋友,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屈原难道不能姓屈?
那么,他更应该姓什么?
请看本文。
(全部原创)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
而是着重给大家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中国"姓""氏"学的上古的界限_最晚到春秋.也就是说,"姓""氏"是奴隶社会的标志. 所以本文的"上古"时间限制是春秋与春秋以前.战国的则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姓”与“氏”的来源 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随着"氏"的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的,在东周时期,开始不分姓氏.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时候多.于是这时候,"氏"取代了原来的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姓".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并不分你我. “姓”与“氏”的最基本区别 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
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注1).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
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
"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
在本文稍后部分,我们就以一个“姓”为主支,来了解下一些著名的主支“姓”是如何发展成分支“氏”的。
著名“姓”“氏”举例 那么,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 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马,牛,李,杨,以及赵,周,吴,唐,胡,庄.......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
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
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注2)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
谁也说不清。
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
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
陆:祝融之姓。
祝融有子名叫陆终。
陆终的后代,则衍生出著名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其他还衍生出许多氏。
比如“邬氏”“鄢氏”“苏氏”“童氏”“岑氏”“钱氏”“坐氏”“顾氏”“温氏”“司马氏”。
祝融之后,陆姓与祝融八姓,是中国东南方与南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伊祁:尧之姓.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这个人,应该叫"伊祁放勋".前两字是姓,后两字是名.尧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伊祁"这个姓,简化成"伊""祁""尹"三个姓.而由尧演变的"氏"为后来姓的,就更多了,比如:"唐"——据说尧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唐",史称"唐尧";
"尧"——古人常用先人的谥号做氏,为自己的新的姓."饶"——古代尧饶相通.“刘”——祁姓被封于刘国,这是刘氏最正宗起源。
另外还衍生出“房氏”等氏。
所以,尧的后代,得"姓"有三:"伊""祁""尹",得"氏"有:"唐""尧""饶"“刘”“房”等。
姚:舜之姓.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今天的“虞”这个姓,就来源于舜的氏. 妫: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居住在妫河,获得"妫姓".后代妫满封于陈国,以国为氏,衍生出"陈氏"。
而妫满谥号为陈胡公,以谥为氏,衍生出"胡氏"。
妫满有个后代叫陈伯爰,子孙以他名为氏,衍生出“爰氏”,后来改成“袁氏”。
陈国灭亡后,公子完逃到姜齐国,被姜齐王封在"田",衍生出田氏.后来田齐取代姜齐,又衍生出"齐氏".齐襄王名法章,有人以先人名为氏,衍生出“法氏”。
齐灭亡后,项羽封田齐后人为"济北王"结果这支干脆改姓王,衍生出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莽,王敦,王羲之——号称中国第一士族大家。
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
(注3)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娰:大禹之姓,夏部落的都姓这个.后来分出若干氏,成为新的姓,其冲最著名的就是“夏氏”。
还有一支封在谭国,衍生出“谭氏”。
封在越国,衍生出“越氏”。
封在计国,衍生出“计氏”。
封在杞国,衍生出“杞氏”。
封在娄,衍生出“娄氏”。
原来的“娰姓”,如今却不到150人了. 偃:皋陶之姓.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这个人按照今天称呼叫"偃繇","高阳氏".由于他是中国法律鼻祖,法律在古代又叫"理",于是又衍生出"理氏".他的后代传到传到理利贞,改成"李氏".皋陶还有个后代叫叔安,衍生出"廖氏". 嬴:皋陶有个儿子,叫“偃伯益”,曾帮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嬴姓”。
伯益的后代传到非子,这就是秦国的祖先,后来衍生出"秦氏".非子有一支封在梁国,衍生出“梁氏”。
另外,伯益还有几支,其中有个儿子若木封在徐国,衍生出“徐氏”。
封在黄国的,衍生出“黄氏”。
封在江国的,衍生出“江氏”。
封在费国的,衍生出“费氏”。
最有名的一支就是造父,封地为赵,衍生出"赵氏",赵国的祖先.后来赵氏又从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衍生出"马氏".皋陶之后,偃姓与嬴姓这支,是中国东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以上几个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远古之"姓"。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同样重要的上古之"姓".虽然如今这两个姓,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什么人,但是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氏",却占了当今中国汉族姓氏80%以上. 子:契之姓,商部落的都姓这个.商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子.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商氏"或者"宋氏"——因为商朝王室,在周朝被封为宋国.契子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姬:后稷之姓,周部落的都姓这个.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姬.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周氏".后稷姬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注4) 由以上两"姓"衍生出来的"氏",其实很好辨认,基本上都是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但是并非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的"氏",全是这两"姓"引出的.比如"嬴秦,芈楚,田齐"等就不是. 再介绍一个上古重要之"姓". 芈:季连之姓,为"祝融八姓"之一.楚国的王室就这个姓.王室嫡系衍生出"熊氏",后又衍生出"楚氏".楚庄王死后,后代就以他的谥为氏,衍生出“庄氏”,而庄氏后来因为避讳,衍生出“严氏”。
楚武王的一个儿子芈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衍生出"屈氏".“景氏”“昭氏”“米氏”“敖氏”“郴氏”“白氏”“班氏”“伍氏”“上官氏”,也都是从芈姓衍生出来。
屈原原来姓芈,屈是氏,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屈原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开始全新的封建社会体制,那时候的人,基本都不会再去称呼原姓芈了.氏的使用频率,已经渐渐的高过了姓的位置,甚至取代成为新的姓,所以我认为:屈原应该"姓屈",至少,本文最开始那道语文题目,填“屈”不应该判错。
——也就是说,在春秋或春秋以前时,说某人姓什么,最好说狭义的“姓”。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再谈别人姓什么,就应该说“氏”,或者更严格的说,“氏”与“姓”谁更常用,就把谁作为新的广义的“姓”来称呼。
本文所提到的姓氏衍生表 其中蓝色为姓,黑色为氏 风(伏羲)┬风 │ ├扶 │ ├巴 │ ├郝 │ ├柏 │ └东方 姜(炎帝)┬姜 │ ├纪 │ ├许 │ ├崔 │ ├雷 │ ├易 │ ├章 │ ├方 │ ├文 │ ├申 │ ├卢 │ ├柴 │ └庆—┬庆 │ └贺 公孙(黄帝)——过多,除开以下细化的,其他省略。
陆(祝融)┬陆—┬陆 │ │ │ ├邬 │ │ │ ├鄢 │ │ │ ├苏 │ │ │ ├童 │ │ │ ├岑 │ │ │ ├钱 │ │ │ ├坐 │ │ │ ├顾 │ │ │ ├温 │ │ │ └司马 │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芈 │ ├熊 │ ├楚 │ ├屈 │ ├景 │ ├昭 │ ├米 │ ├敖 │ ├郴 │ ├白 │ ├班 │ ├伍 │ ├上官 │ └庄—┬庄 │ └严 伊祁(尧帝)┬伊祁 │ ├伊 │ ├尹 │ └祁—┬祁 │ ├唐 │ ├尧 │ ├饶 │ ├房 │ └刘 姚(舜帝)┬姚—┬姚 │ │ │ └虞 │ └妫—┬妫 │ └陈—┬陈 │ ├胡 │ ├袁 │ └田—┬田 │ ├齐 │ ├法 │ ├王 │ └孙 娰(大禹)┬娰 │ ├夏 │ ├谭 │ ├越 │ ├计 │ ├杞 │ └娄 偃(皋陶)┬偃—┬偃 │ │ │ ├李 │ │ │ └廖 │ └嬴—┬ 嬴 │ ├秦 │ ├梁 │ ├徐 │ ├黄 │ ├江 │ ├费 │ └赵—┬赵 │ └马 子(商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姬(周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72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