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运会最后一棒火炬手(二)

1966年,24岁的阿里接到美军入伍的通知,此时越战正酣。

阿里公开表示拒绝入伍。

理由是出于宗教。

在1967年的另一次演讲中,阿里说他不会去打越共,因为至少他们不会叫他黑鬼。

某种程度上,上世纪60年代的反越战运动和黑人权利解放运动交织在一起。

马丁·路德·金和拳王阿里同时都在反越战。

年轻气盛的阿里甚至认为,白人和黑人不应该生活在一起,更不应该谈恋爱或者结婚。

他还不能接受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到了70年代,阿里改为更为温和的逊尼派穆斯林。

1967年3月后,阿里被吊销拳击执照,连续3年被禁赛。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地点就在阿里老家肯塔基州南面、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城。

马丁·路德·金遇刺半年后,新一届奥运会在墨西哥城举行。

200米跑冠军和季军分别为美国黑人托米·史密斯和约翰·维斯勒·卡洛斯。

去时卡洛斯忘记带手套,银牌得主澳大利亚白人选手彼得·诺曼提议两人把史密斯的手套分了。

在领奖那一刻,史密斯高举右手,卡洛斯高举左手,两人低着头,脚上只穿黑色线袜,没有穿鞋。

诺曼则穿着和他二人一样的奥运会人权项目组织的夹克,平视前方以示支持。

事后,奥组委以奥运会与任何政治运动无关为由,将两名黑人驱逐出奥运村。

回到美国,两人受到死亡威胁,在恐怖的气氛中,卡洛斯的妻子在1970年代自杀。

诺曼回到澳大利亚后也被剥夺参加下届奥运会的资格,情绪低落,酗酒过度而亡。

上世纪60年代末,反对越战成为主流。

阿里从被人唾骂的叛国者变为受人同情的反战领袖。

1970年,先是有议员帮助阿里在乔治亚州获得拳击比赛的机会,随后纽约州最高法院以及次年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宣布吊销阿里拳击执照的行为属于政治迫害,因而违法。

“我是最伟大的,我这么说时甚至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

” 拳击史上最伟大的战斗出现在1974年10月30日。

这场战斗在1996年被拍成纪录片,由阿里和福尔曼亲自扮演各自,纪录片的名字是《当年我们是国王的时候》。

2002年英国第4频道制作了运动史上100个辉煌时刻,第一个就是这场战斗。

获过两次普利策奖的作家兼记者norman mailer专门为这场比赛写了本书。

这场比赛被安排在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首都。

在那里,拳王阿里是非洲的英雄。

阿里擅长快速移动,他从来不像其他选手那样将双手护住下颚进行防守,而是低垂双手,靠移动躲避对手的攻击。

福尔曼的重拳对于其对手而言,则是致命的威胁。

比赛第一回合,阿里快速移动,挑衅性的出击。

他的移动速度是福尔曼的2倍,靠迅速出拳屡屡击中福尔曼的头部。

这也是阿里的特点之一,他只攻击头部。

然而这几下对于福尔曼而言丝毫不算什么。

从第2回合起,阿里忽然改变战略,总是退到护栏旁,挑逗福尔曼主动进攻。

福尔曼的重拳屡屡打到阿里的腹部。

阿里将他推开,同时借机将整个身体重量靠在福尔曼身上,进一步消耗他的体力。

一边刺激福尔曼说,他们告诉我,你可以冲过来,乔治。

这是阿里在赛前和他的崇拜者们所说的秘密武器。

然而当福尔曼的重拳击打在阿里的腹部上时,所有的观看者似乎都听到了击打的声音。

到第5回合,福尔曼看上去已经完全控制了场上的局面,但阿里和福尔曼都清楚他的体力消耗有多大。

有好几次他全力向阿里打去的右直拳都落空,导致他冲过阿里,压到了围栏上。

最后一刻出现在第8回合。

阿里一记左勾拳将福尔曼的头顶上去,接着右直拳出手——福尔曼应声倒地。

这一年,阿里32岁,福尔曼24岁。

从此,阿里再次向世界证明他是“最伟大的。

”1964年打败里斯顿获得重量级拳击冠军时他就这么说过,可是主持人让他冷静,台下只有嘘声。

也许阿里自己也意识到年少轻狂和丛林之战的差距。

在他的官方网站logo上,写着他的话:“我是最伟大的,我这么说时甚至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

” ★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自由的土著 在墨尔本火车站,两个白人妇女骂已经是州冠军的凯茜·弗里曼是“懒惰的土著”,要求她让出座位,虽然旁边还有空位。

她的白人继父巴伯向她们咆哮:“她是我的女儿。

” ★ 本刊记者/王艳 2000年9月15日夜晚,澳大利亚人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奥运主火炬从水中点燃。

深棕色皮肤的凯茜·弗里曼,穿着银色连体防火服,站在水中央,点燃水下的圣火台。

环形的圣火从弗里曼的周围缓缓升起,四周瀑布飞泻。

几年过去,人们不仅记得澳大利亚的浪漫创意,还有弗里曼处变不惊的镇定。

她点燃圣火的一瞬间,机器运转失灵,圣火台停在水里。

弗里曼没有移动,平静地站在原地等待。

幸运的是,电脑重启后,一切运转正常。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动作的意义——它是国家团结的象征,是向土著人发出的和解信号。

土著女孩与她的白人继父 凯茜·弗里曼是一个土著。

她的故乡在昆士兰州的麦凯。

1973年出生时,她没有被记入澳大利亚人口。

直到1977年,在一次全民公决中,98%的投票者支持在进行人口普查时,把土著人作为“人”统计在人口之内。

对于土著孩子来说,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1912年至1960年间,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人实行白澳政策,认为土著居民是低贱无知的,将他们的孩子强行带走,交给白人抚养或送到白人学校寄宿,让他们忘掉自己的语言、家庭、部族、故乡。

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弗里曼的祖母就是“被偷走的一代”,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弗里曼的父亲诺曼是一个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可以在10秒内跑完100码(大概91米)。

母亲西西利亚是个称职的家庭主妇,有土著、叙利亚、英国和中国四种血统。

弗里曼三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失去工作,开始借酒浇愁。

两年后,诺曼抛下妻子儿女,回到自己的部落。

失去男主人的家庭陷入贫困,直到有一天,一个白人男子来敲门。

不久,这个白人布鲁斯·巴伯成为弗里曼的继父。

当巴伯看到弗里曼偷偷练习跑步,他决定帮助女儿实现梦想。

11岁时,弗里曼在巴伯的陪伴下,频频参加各类田径比赛。

因为巴伯在铁路工作,父女二人可以不用为路费担心。

由于同时成为100米、200米和跳高的州冠军,弗里曼被昆士兰的报纸称为“来自麦凯的奇迹女孩”。

也是那一年,弗里曼生平第一次面对种族歧视。

在墨尔本火车站,两个白人妇女骂她是“懒惰的土著”,要求她让出座位,虽然旁边还有空位。

巴伯向她们咆哮:“她是我的女儿。

” 1988年,巴伯终于为弗里曼积攒足够的学费,把她送进体育学校。

“我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我与继父关系非常好,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榜样。

” 弗里曼后来对记者说。

那面祖辈的旗帜 1990年,弗里曼第一次代表澳大利亚参加英联邦运动会。

作为女子4×100米接力的选手,她获得冠军。

这是澳大利亚土著赢得的第二块金牌。

28年前,杰弗里·戴尼沃,一位男拳击手,在英联邦运动会上为土著人开创了历史。

1992年,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0米比赛第二轮就被淘汰,4×100米接力打入决赛,但没有拿到奖牌。

1994年的英联邦运动会,世界第一次真正注意这个澳洲女孩。

获得200米金牌后,弗里曼舞动的不是澳大利亚国旗,而是红黄黑三色的澳洲土著旗。

她告诉媒体三色旗的含义:红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太阳,黑色代表我们的皮肤。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土著人扛着这面旗帜,穿梭在澳大利亚的城市之间,为自己争取拥有这片土地的权利。

土著人说,他们的祖先比英国人早来6万年。

弗里曼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突然这么做的原因。

人们只知道,那一年,南非的白人政府还政于黑人,各国的有色人种特别是原住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弗里曼的行动在澳大利亚引起轩然大波。

土著视她为新一代的精神领袖,白人批评她把政治带入运动场。

“发表政治性言论是不合适宜的。

绝对不允许再展示土著旗。

”当时的澳大利亚代表团团长汤斯托警告她。

获得400米金牌后,弗里曼又挑战性地举起土著旗绕场一周。

那段时间里,弗里曼在各种场合强调她的土著身份。

她把“因为我是自由的”文在右肩上。

热爱弗里曼的人根据这句话写出一首热门歌曲。

参加奥运,或是继续对抗 在悉尼奥运会前,弗里曼已经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

她连续两次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400米冠军。

虽然澳大利亚的著名运动员有很多,但弗里曼享有一种超乎其上的荣誉。

1990年,她被选为澳大利亚最杰出青年。

1996年她得到澳大利亚最杰出运动员称号。

1997年,她成为“最杰出的澳大利亚人”,总理霍华德亲自宣布这个消息。

这一切都显示出澳大利亚官方的良苦用心。

让土著运动员成为主角,是白人主动向土著人示好的姿态。

然而,融洽的气氛在悉尼奥运会开始前突然剑拔弩张起来。

联邦土著事务部长赫伦撰写了一个报告,认为与家庭分离的土著儿童从未超过十分之一,所谓“被偷走的一代”是言过其实,而且强制带走土著儿童有时是出于仁慈的原因,所以政府不会考虑对“被偷走的一代”进行赔偿。

土著被激怒了,威胁要以暴力方式破坏奥运会。

许多白人则觉得土著得寸进尺,他们原本就对给土著特殊待遇有些不满。

一时间,最近几年来在种族关系上取得的进展黯然失色。

弗里曼试图避开这场争论,但她的族人不断要求她抵制奥运会。

“我的民族中有人想借我的名声来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

而我并不想领导新一轮的土著运动。

我参加奥运会是为了400米,而不是政治。

”27岁的弗里曼已经不是6年前那个冲动的女孩。

在开幕式上看到弗里曼时,土著人才明白她参加奥运会不仅仅是为了赛跑。

2000年9月25日,弗里曼毫无悬念地摘走400米金牌。

这一次,她披上两面旗帜——澳大利亚国旗和土著三色旗。

就在比赛前几天,弗里曼的劲敌法国人佩雷克匆匆“逃离”悉尼。

在法国现身时佩雷克称,澳大利亚人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她,有人对她比划威胁的手势甚至跟踪她。

对于佩雷克的指控,澳大利亚媒体反唇相讥。

《每日电讯报》的大标题是:“佩雷克大逃亡”,小标题是“她不敢夸口一定能赢弗里曼”。

悉尼奥运会后第三年,弗里曼在得到人生最后一个国家冠军后宣布退役。

她将热情投入弗里曼基金会。

希望惠及所有穷人。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对两百年来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澳洲土著及其后代正式道歉。

之前的领导人都不愿这样做。

那一刻,弗里曼看着电视屏幕,泪流满面。

★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 汇聚各国人文精神的奥运圣火,走遍东北亚,用了半个世纪,恰逢东北亚翻转自己的世纪,同时也正在逐渐翻转人类的世纪——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1964年东京奥运年会 坂井义则与“日本新时代” 他视线始终朝着前方,在他的眼前仿佛就是寻找希望和梦想的日本新时代 ★ 本刊记者/陈君 “坂井义则……不知道,不认识,他是谁呀?

”23岁的小野田子在日本富士电视台工作,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向她了解富士台一位前辈的情况时,田子反问道。

今天,谁会记得44年前的那位“原子少年”呢?

1964年10月10日下午,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国立体育场开幕,全世界数亿名观众第一次通过卫星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19岁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新生坂井义则,点燃奥运圣火,他的生活也从此改变。

“我听说过他。

后来,坂井义则去了富士电视台,负责体育报道,几年前退休了吧。

因为做报道,他也来过中国。

”日本nhk的记者佐藤介绍说,“东京奥运会,他辉煌过;

但后来就默默无闻了。

” 在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看来,时代塑造了坂井义则。

他出生于1945年8月6日——美国在这天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奥林匹克圣火象征和平,由坂井点燃火焰,日本政府的用意非常明显。

” 吞咽下二战苦果后,向世界寻求被重新认可的机会——在坂井把圣火点燃的瞬间,日本心愿得偿。

远远望去,滚滚浓烟,火炬像只烟囱在移动 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东京天气格外阴沉,淫雨霏霏。

日本人都在担忧这场准备已久、期盼已久的国际大赛能否顺利开幕。

10月10日,开幕日,天空放晴。

东京国立体育场主席台北侧,古希腊胜利女神的神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尊胜利女神像例外地没有翅膀,因为日本人认定没有翅膀的女神会把和平与胜利永远留下。

在10万名观众的注视下,一名火炬手跑进体育场,所有观众不约而同站起来,原本整齐列队的运动员也都簇拥到跑道旁边,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最后一棒火炬手身上,他正是坂井义则。

“进场前,我别提多紧张了,但不知为什么,当那个手持火炬的高中生把火炬递给我时,我突然平静下来。

这时候没人能帮我,如果失败了,我一生都不会原谅自己。

” 高举火炬绕场一周后,身着白色运动衣的坂井义则匀速跑上182级的点火台。

如今,东京国立体育场已成为奥林匹克博物馆,那支看上去制造粗糙而老土的火炬筒被永久收藏于此。

坂井点火的老照片也挂在醒目位置,引人驻足观看。

“点火台里有一个燃气喷射器,工作人员打开开关就可以听到嗤嗤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我就把火炬倾斜向圣火台。

”坂井后来回忆道。

“远远望去,滚滚浓烟,火炬像只烟囱在移动。

”也有人如此描述。

从中学时代起,坂井就是400米田径选手,拥有不错的成绩。

1960年,东京击败布鲁塞尔、维也纳、底特律等竞争对手,赢得奥运会主办权后,他与所有运动员一样梦想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我开始近乎疯狂的训练”。

1964年7月,在国立体育场400米跑道的终点,坂井义则输掉了预选赛。

几年努力付之东流,他回到广岛乡下,“什么都不想干,不知以后的路会怎样走”。

“我沉浸在深深的挫折感中。

一个多月后,突然收到早稻田大学学长给我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坂井,祝贺你可以接过圣火的最后一棒!

保重。

’我很惊讶。

我对‘圣火’没有太多印象,看了他的明信片,这个词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 “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是说这届奥运会也失败了” 据媒体报道,当时,坂井还怀疑自己是否真有这样的幸运,直到一名记者来到广岛。

“一个自称是《朝日新闻》记者的人来到我家,说让我和他去东京去一趟。

”坂井说自己太单纯,那个记者没说什么理由,坂井就跟他走了。

坐上开往东京的列车,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列车每停一站都能听到广播,“从广岛来的坂井义则先生,请您下车!

”《朝日新闻》记者却死活拉着他不让走。

快要到大阪时,其他报社的记者也都登上列车,《朝日新闻》记者在大阪前一站把他带下火车,改坐专车前往大阪《朝日新闻》总社。

路上,他看到《朝日新闻》的号外在发售,而封面竟是自己的照片,“坂井义则:最终火炬手内定”。

“其他报纸都在猜测谁会成为主火炬手,这样的报道真是吓了我一跳。

”随后,朝日新闻社又动用专机将坂井义则送到东京,在东京一个旅馆里“关了三天”后,他被带到东京国立体育场拍摄一组照片,才得到“释放”,“现在想起来简直就是绑架事件。

我出来的时候,看到nhk的新闻,头条就是我行踪不明的报道,在日本引起相当大的轰动。

” 很多新闻评论认为,出生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当天,是坂井义则成为火炬手的主要原因,但他却不以为然。

“点燃圣火为什么要和原子弹爆炸有关呢?

我只是代表全日本的年轻人去点燃圣火的。

”在坂井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对政治并不关心,他没有想到,日本政府的这一选择,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快。

“美国一家主流报纸报道了我的消息,称我为‘原子男孩’,意思就是原子弹中诞生的孩子。

”报道认为,坂井的父亲死于广岛原子弹爆炸,他是幸存者,“美国人质疑,如果让我去点燃圣火,有祭奠军国主义的意味。

他们强烈反对。

” 日本国内舆论和奥组委都认为这种看法是无稽之谈,支持坂井义则担任主火炬手。

战争与和平,政治与经济,光荣与梦想,东京奥运会负载着太多的宏大命题,而少年坂井的心态相对简单:积极训练,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紧张,紧张,还是紧张。

在奥运会开幕前,我紧张得晚上睡不着觉,觉得这件事很重大,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是说这届奥运会也失败了。

”坂井认为,东京奥运会是日本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国民为此做出很多努力,“如果有什么闪失,会使大家的努力成为泡影。

这是我最害怕的地方。

并不是谁告诉我的,我自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成功。

对我个人而言,作为火炬手跑了3分钟。

这3分钟改变了我的人生。

” “为成为国际社会之一员再出发” “他视线始终朝着前方,在他的眼前仿佛就是寻找希望和梦想的日本新时代。

”《日本现代史》后来如此描写“点火少年”坂井义则。

不负众望,坂井顺利完成任务,战后陷于耻辱和伤痛的日本也借助成功举办奥运会,“回到世界”。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洗刷战争耻辱、回归国际社会的愿望变得迫切起来。

承办奥运会成了一个机会。

1960年5月19日,东京都议会通过申奥议案决议,“独立之日本,为成为国际社会之一员再出发,让世界了解热爱和平的体育文化……为作为国际信义的友爱做出贡献。

” 倾尽全力,举国办奥运,日本要让全世界另眼相看。

一位作家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那时的东京……只有头顶的钢筋和脚下黑色的废墟……去奥运工地劳动者的住处看一看,条件之艰苦让人寒心,生活空间阴暗拥挤,肮脏破败,空气中弥漫着屎尿的味道。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也回忆说:“我平生第一个记忆是1964年10月10日开幕的东京奥运会,当时我才二岁半,但是对全社会极其兴奋的气氛还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 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改善了自身形象,获得更开放的心态和国际性视野。

无法满足于国内市场的众多日本企业,开始了商业上的疆土拓展。

当年,日本还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

所以,有人把1964年定义为日本的“国际化元年”。

★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临时变阵的灿烂 泄密,在奥运会进程中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翻转了奥运会点火仪式的主题,使它从苦难甚至带着仇恨的历史,走向人们所向往的和谐未来 ★ 本刊记者/陈君 20年前,1988年9月17日,奥运会来到韩国汉城,留下一曲《手拉手》;

20年后的今天,在中文版世界地图上,却再也找不到“汉城”。

2005年1月,时任汉城市市长的李明博在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

20年前,观看汉城奥运会开幕式演练后,日本记者为抢新闻,泄露了韩国马拉松名将孙基祯将点燃主火炬的秘密,韩国主办方被迫变阵——依据教育、体育、艺术三主题,选出小学教师郑善万、马拉松运动员金元卓和舞蹈演员孙美廷,共同担当最后一棒火炬手;

20年后的今天,韩国第三大电视媒体sbs违规播出北京奥运彩排镜头,居然又将这样的失望和愤怒留给中国。

幸好,北京奥运主火炬点燃方式仍安全地“密封”着。

那一刻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名字依然是“孙龟龄,日本” 2002年11月15日凌晨,韩国“马拉松英雄”孙基祯因患肺炎逝世,享年90岁。

第24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时,留着长长胡须的孙基祯,手持火炬,走入会场。

他最终不能成为最后一棒火炬手,这本身已成为一种传奇。

他的传奇不止于此。

孙基祯1912年出生在朝鲜新义州,从小就显示出在跑步项目上的天赋——每天要跑5公里的路上学,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15岁那年,孙基祯首次参加跑步比赛,超过所有成年对手,拿到自己的首个冠军。

因家境贫困,他没有升入中学,但人生却因“跑步”实力被改写。

作为特长生,他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田径部,开始正规训练。

1933年,孙基祯包揽朝鲜新宫马拉松赛全程赛等大赛冠军。

两年后,23岁的孙基祯在东京创造2小时26分42秒的当时马拉松跑世界最佳成绩,引起世界田坛关注。

1936年,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孙基祯的机会来了。

此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禁止朝鲜人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强迫朝鲜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

为了能站在奥运赛场上,孙基祯不得不与另一位朝鲜选手南顺永一起参加日本的奥运选拔赛。

向奥运筹备会报名,两人被迫使用日本名字,孙基祯参赛用的名字是“孙龟龄”——这个名字直到二战后朝鲜摆脱日本统治才改过来。

那时候的孙基祯已经小有名气,每当有人要求签名,他都用韩文来签,不止一次地声明自己不是日本人。

最终,他和同胞南顺永都获得奥运会马拉松参赛资格。

1936年8月9日下午3点,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开始。

一开始,上届奥运卫冕冠军、阿根廷选手萨瓦拉就展现出过人实力,领先跑过折返点,孙基祯一直紧跟其后。

跑过25000米,萨瓦拉体力逐渐不支,步子越来越沉重。

31000米时,孙基祯和英国选手欧内斯特·哈珀甩掉萨瓦拉。

最终,萨瓦拉因前半程速度过快,身体透支退出比赛。

距离终点还剩4000米,孙基祯越跑越勇,拉大与哈珀的距离,第一个跑进体育场,撞线时的成绩是2小时29分19秒2。

一个马拉松比赛的世界最佳成绩诞生了。

亚洲人第一次获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

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孙基祯却毫无胜利的喜悦,看着成绩牌上自己名字后面的“日本”标注,心里非常难受。

当太阳旗伴着日本国歌在体育场升起时,孙基祯为国争光的梦想瞬间破灭。

这位本该为金牌自豪的冠军,深深低下头,用一盆颁给冠军的月桂树挡住了运动服上的日本国旗标志。

这个瞬间被一名德国摄影记者永远记录下来。

当时,朝鲜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亚日报》,大篇幅报道孙基祯夺冠消息,配发了这张大照片,编辑抹掉了孙基祯运动衣上若隐若现的日本国旗标志。

日本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即刻逮捕并驱逐了社长、主编和十几名报社职员,并勒令《东亚日报》停刊9个月。

而孙基祯的冠军奖品——一顶古希腊骑士青铜头盔,在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也被柏林奥运会组委会扣下,藏进柏林一家博物馆里。

直到1986年8月,已经74岁高龄的孙基祯重回柏林,在纪念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50周年大会上,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维利·道默才给他补发刻有孙基祯名字的那顶古希腊头盔。

令孙基祯终生遗憾的是,那个刻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名字依然是“孙龟龄,日本”。

而日本记者对主火炬点燃方式的泄密,这个曾经饱受日本屈辱的韩国体育老英雄,也最终不能成为点燃汉城奥运会圣火坛的火炬手。

“三人点火,象征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即便“临时变阵”,汉城奥运会的点火仪式也无疑充满了激情。

在开幕式上,当第100个国家代表队入场时,火炬手休息室里传来指挥部要求做好准备的通知。

此时,孙基祯老人手持火炬进入会场,“几乎是跳着舞跑完100米的”。

他将火炬传给第10届亚运会3枚金牌获得者林春爱。

林春爱绕场一周后来到圣火台下,接到信号已等候在那里的三名最后一棒火炬手,正面向林春爱并肩站在那里。

郑善万从林春爱手里接过火炬,将另外两个人的火炬点燃,之后,三个人按指定方位登上圆盘形升降平台。

圣火台在21米高处,乘升降平台只需要15秒钟。

到达后,三个人将手中的火炬在空中挥动一下,然后转过身,同时把火炬送到圣火台里。

大约过了四五秒,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三人点火,象征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汉城奥运会徽章上的三极思想。

”汉城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表在淳先生说。

泄密,在奥运会进程中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翻转了汉城奥运会点火仪式的主题,使得它从苦难甚至带着仇恨的历史走向人们所向往的和谐未来。

孙美廷当时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主修韩国舞蹈,曾获得过东亚舞蹈比赛学生组金奖。

金元卓是马拉松选手,当时还是建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在校生,他曾在1988年3月举行的东亚马拉松大会兼奥林匹克选手选拔赛上获得第一名。

★ 1988年,汉城 汉城向奥运问好,就像一个匆忙的女主人冲去开门时还在一边整理她的头发。

458艘船沿着汉江顺流而下,人们祈祷着在未来疯狂的两周里能够顺利航行。

甚至当1500名舞者组成字样“o-so-o-se-yo”或者“welcom”的活动快要来临时,老妇人们还在用短把的扫把清扫街道。

快,快,客人们已经到了。

有一些,像中国的跳水运动员许艳梅,已经在为金牌拼搏。

停止吐痰,赞助商的广告说。

记住说英语,事实上,尽管商人们和其他人花了好几个月高唱几个短语“nice to meet you”或者“here is your change”,但很少会变成流行。

当问及多少游客来到汉城观看奥运会时,汉城奥组委的一个官员毫不犹豫地骄傲地说,“15个”。

事实上,大约500倍于那个数字的人聚集在体育馆,来庆祝一个民族七年准备的结束和取得的成果。

这个被30亿人目睹的盛会,像首精确完美的诗歌运行着。

数以千计的气球升起来,76个跳伞员从空中飘下来,包括一些象征着韩国和运动会的一切标志。

与此同时,88个出生于1981年9月30号——汉城成为24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天——的孩子进入内场,好像在圣火点燃和漂亮高贵的花冠舞之后,情感需要另一个提升。

(美国《新闻周刊》1988年) 本期稿件发排之时,距离2008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点燃还有2天。

伴随着奥运倒计时大钟的归零,一切关于2008年8月8日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奥运主火炬点燃的猜想即将揭开谜底;

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即将到来!

七年以来,无数中国人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这一刻,即将开花结果;

十八年以来,无数中国人为北京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在这一刻,即将开花结果;

三十年来,无数中国人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进步,表现出的远见、智勇和坚毅,在这一刻,即将开花结果;

由此上溯到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改造积贫积弱的中国,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奋斗,在这一刻,即将开花结果;

这一刻,寄托了中国人民多少承诺、期待和理想。

这一刻,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的一个总结;

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即将点燃的主火炬,不仅会映照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精神,伴随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度过激情彭湃的一个月,更重要的是,她将激励我们为了一个更加自由、民主、繁荣、进步的中国——努力前行!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73678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