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刀、箭
剑 武术器械。
古代兵器之一。
《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据考古史料来看,剑产生在商代。
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 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初为铜制。
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
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惟有肉搏以剑击之。
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
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至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 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由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在当时骑战中占有普遍地位,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后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了。
汉代以后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
《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
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
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
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
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
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
绶亦如之。
剑被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和区分官职高低所用,被视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
唐代为最盛,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
常以来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剑又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神剑剑仙等法力无边的圣物。
剑受到民间武艺家的青睐后,则迅速发展在了多种演练的形式。
逐渐演变形成了斗剑和舞剑两种。
斗剑即发展成为现今的击剑比赛项目;舞剑则发展为现今的剑术套路和艺术舞的剑舞表现形式。
至明、清时,剑的发展迅速,各种名剑层出不穷,剑术和善剑的名人辈出,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剑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
现代武术用剑的长度,规定为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
剑不开刃。
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剑的构成 剑墩:即剑首。
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
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鞘:又我剑匣、剑室。
藏剑之物。
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连云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茎:剑柄之古称。
清·程瑶曰《考工创物水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室:即剑鞘。
汉·扬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
汉·扬《方言》:剑梢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珥:即剑格。
又名剑镡。
《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镡,剑珥也。
??:剑梢的别称。
汉·扬雄《方言》:剑鞘自关之西,谓之??。
(原文在此处为空,是个bug。
)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
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
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剑术 剑术的套路有:七星剑、青萍剑、昆仑剑、八卦剑、武当剑、达摩剑、三才剑、盘龙剑、蛾嵋剑、八仙剑、醉剑、对练剑等。
剑的种类 剑的种类繁多,下面一一介绍如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下同) 三尺:剑的别称。
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三尺剑:剑的泛称。
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
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利剑:名剑的泛称。
《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宝剑:剑的泛称。
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
《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七星剑:古代名剑。
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
《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
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
剑身有脊。
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 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
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
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
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
《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
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子午鸳鸯剑:双剑的一种。
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昆吾剑:古剑名。
原称锟 ,亦作琨 。
属此剑。
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
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
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
又名:班剑、象剑。
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
《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
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
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
《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
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
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夺命龙: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
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杨家山铁剑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
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
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
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 臣2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
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
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尚方剑:皇帝御用剑的代称。
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参见尚方斩马剑。
服剑:古人随身佩带的剑。
《战国策·齐》:遣太尉 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齿铗:剑的一种。
指带齿形的铗器。
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
亦称角铗。
神剑:①指灵异之剑。
《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
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
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
②古代名剑。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
袖里剑:短剑的一种。
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
柄为中空,内有弹簧。
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
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班剑: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
盛行于西晋。
至南朝称为象剑。
《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
《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
棠溪:古代名剑。
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
故以之名剑。
《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
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
亦作剑的代称。
越剑:指古越所制之利剑。
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象剑:班剑的别称。
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
参见班剑条。
短剑:剑的一种。
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逸龙剑:剑的一种。
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
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短铗:剑的一种。
铗的别称。
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
参见长铗条。
楚剑:指古楚所制之利剑。
《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
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
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腰品: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
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櫑具:古代剑名。
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
《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
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
如莲花初生未敷时。
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彝族波长剑:短剑的一种。
源于清代。
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
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
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
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
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
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少林长剑: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
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少林低俗作品请删除剑:全长三尺三寸。
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
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
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
双剑同归一鞘。
少林子母鸳鸯剑:少林双兵之一。
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
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
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
双剑同入一鞘。
雌雄剑:古代双兵之剑。
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
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
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指尘剑:古代异样双兵之一。
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
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万仞:古代名剑。
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古代名剑。
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
柳宗元《闻歌》诗曰: 照胆:古代剑名。
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 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古剑的一种。
《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古代名剑。
《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古代剑名。
《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
《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
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亦名浪剑。
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
《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
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
(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古代名剑。
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
《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
亦名浪剑。
玉柄龙:古代名剑。
《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低俗作品请删除剑:唐代名剑。
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低俗作品请删除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疥痨宾:古代剑名。
《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古代名剑。
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
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
唐·白居易《鸦九剑》诗: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古代名剑。
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
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裴(上日下文)剑:古代利剑。
宋·文同:交柯挥电裴(上日下文)剑,乱蔓漓张晓笑。
匕首 通俗文曰,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曰匕首。
短而便用。
《说苑》曰,秦王以五十里对鄢陵之君,辞不受,使唐且谢秦,秦王怒曰,尝见天子之怒乎,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韦带之士怒乎。
一怒伏尸二人,流血五不,即按其匕旨起曰,今将是矣王变色曰,先生就坐寡人喻骄,秦破韩减魏。
鄢陵独以五十里存者,徒用先生故也。
《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
典论曰,昔周鲁宝雍狐之戟。
屈卢之柔,孤父之戈。
徐氏匕首。
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有文事,必有武备矣。
又曰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
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神仙传曰,有书生姓张。
就李仲文学隐术,久无所得,患之,张怀匕首斫之,仲文笑曰,我宁可杀。
[铭]晋张战匕首铭曰,元民造制,戒豫惟谨。
匕首之设,应速用近,既不忽备,亦无轻忿,利以形彰,切以道隐。
(小双械)匕首类 匕首的年代悠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
至商、周发展为青铜或铁铸成。
至汉代军中骑士多配有。
晋代张载《匕首铭》云:匕首之设,应速应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
利用形彰,切以道隐。
至唐代,佩带匕首之风仍盛,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刘氏曰匕首,短剑也。
《盐铁论》中以为长尺八寸。
《通俗文》谓: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
现今所用匕首,长约七八寸,多为钢制,有单刃和双刃之别,双刃之匕首中有脊,两边逐锐,头尖而薄。
匕首的基本南昌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带等。
其练法有单匕首练及匕首与其他兵器对练等。
但一般匕首都为双使。
现介绍如下几种匕首。
(1)匕首:剑体短的一种。
别称有短剑、小剑、叉子、插子。
(2)石匕首:为石器时代的兵器。
(3)小剑:匕首的古时别名。
《闻奇录》:有卫士于腕间出弹子一丸,皆五色, 令变化,即化双燕飞腾,又令变,即化二小剑交击,须臾复为丸入腕中。
《考工记·姚代为剑疏》:汉时名小剑为匕首。
见匕首条。
(4)叉子:匕首别称。
见匕首条。
(5)短剑:见匕首条。
(6)插子:亦称攘子,匕首的别名。
(7)羊角匕首:古代名匕首。
《虞初志》:有尼授聂隐娘羊角匕首,广三寸,为其脑后藏匕首,而无新伤,用即抽之。
《说渊聂隐娘传》:隐娘自言,被一尼挈去,教之剑术,授以羊角匕首。
(8)百辟匕首:古代名匕首。
《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匕首三,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9)清刚:匕首名。
见百辟匕首条。
(10)扬文:匕首名。
见百辟匕首条。
(11)龙鳞:匕首名。
见百辟匕首条。
(12)两刃匕首:匕首的一种,其形式为中脊,二边有刃。
《魏书·孙俊传》:于悦怀中得两刃匕首,遂杀之。
(13)徐氏匕首:古代名匕首。
《典论》: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14)徐夫人匕首:古代名匕首。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燕太子丹使轲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
使工以药粹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15)梅花匕:匕首的一种。
其形为两端有枪头的锐器,长约一尺二寸,铁制,当中作握手用,其杆为圆形或方形,上缠绸带,握手处有一个月牙开拓护手刃,使用时,一般左右两手各持一匕。
(16)铜匕首:古代名匕首。
《妖乱志》:肃胜纳财于吕用之,求知盐城。
高骈有难色,用之曰:一宝剑在盐城井中,须灵官取之,骈许之数日,胜献一铜匕首,用之曰:此北帝新佩也,得之者,兵不敢犯,骈宝秘之,常持以坐起。
(17)虞帝匕首:匕首的一种。
《汉书·王莽传》:莽绀服,带玺笔,持虞帝匕首。
鞘:古代通称装刀剑的套子为鞘。
或作削、(鞘)。
周代始有剑鞘,以竹木皮革为之,外饰以金银玉器。
《方言》卷九:剑削,自关而东或谓之廓,或谓之削。
戴震《方言疏证》:削,亦作(鞘)(意:鞘)。
《玉篇》:削,所以贮刀剑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削,今作鞘。
《汉书·货殖传》:质氏以酒削而鼎食。
颜师古注:削,谓刀剑室也。
参见室。
室:古代谓刀剑之鞘为室。
《方言》卷九:剑削,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大尔雅·广器》:刀之削谓之室。
《史记·刺客列传》:拨剑,剑长,操其室。
司马贞索隐:室,谓鞘也。
《西京杂记》第一: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梃剑不殊。
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其(桦木皮)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参见鞘。
牙: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精。
凡始竖牙,必以刚日,刚日者,谓上剋下也。
立牙之日,吉气来应,大腾之征,黄帝出军决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敌,或从风而举,晖晖绝(太平御觉三百三十九作终)日,不绝(御觉作绕)竿,勇气奔逸。
又曰,将军出兵,有所讨伐。
引兵出城门,望见白云及白水者,举白牙旗;五色牙旗,随天气四时。
魏志曰,典韦初为张貌士属,赵宠牙门长大,莫能胜。
韦一手建之,宠異才力。
吴志曰,陆逊为右部督,会丹阳贼帅费栈,扇动山越。
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所往兵少。
逊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
夜潜出谷间,鼓(嘈)而前,应即破散。
抱朴子曰,军所始举牙立旗,风气和调,幡校飘飘,终日不息者,其军有功。
[赋]吴胡综大牙赋曰,黄初八年,黄龙见夏口,孙权称号。
因瑞改元,作黄龙大牙,常在军中,进退视其所向。
命综为赋曰,狼狐(初学记二十二作弧)垂蒙(初学记作象太平御暨三百三十九作曜)。
实惟兵精。
圣人观法,是效是营,始作器械,爰求厥成。
明明大吴,实天生德,仍律天时,制其神军。
取象太一,五将三门,疾则如电,迟则如云。
进止有度,约而不烦。
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实曰太常。
杰然特立,六军四望。
[祭文]后汉滕辅祭牙文曰。
恭羌太守(初学记二十二作恭修太牢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讹)。
絜薦遐灵,推毂之任,实讨不庭。
天道助顺,正直聪明,晋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废一不可,静乱辅时。
晋顾恺之祭牙文曰,维某年某月日,录尚书事豫章公裕。
敢告黄帝蚩尤五兵之灵,两仪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阗阗伐鼓。
白气经天,简扬神武,宋王诞伐广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显兹威灵。
使鸣金辍,无战有宁。
皇风幽被,凯旆归旌。
宋郑鲜祭牙文曰,洁牲先事。
荐兹敬祭,崇牙既建,义锋增历,人鬼一揆,三才同契。
惟兹灵鉴。
庶必有察,逆顺幽辩。
忠孝显节,能使凶醜时歼,主宁臣悦。
振旅上京,凯归西蕃。
低俗作品请删除增晖,四境永安。
扇类 扇 属短兵械之一。
由扇面和扇骨组成。
扇面为丝、绸、绢、纱等制成。
扇骨为竹篾或钢、铁所制。
扇原用于夏季纳凉,多甩芭蕉扇、纸扇、檀香扇等。
也有用于室内装饰的,多以各种高档扇类为主,有骨扇、木扇、大扇等均配有各式漂亮图案。
用于中医治病的以柏木扇为主。
而用于气功治病养生的多以武当太极金扇功为主。
用于武术技击的多以铁扇为主。
扇子,比一般兵器简单、携带方便。
可收拢藏于包内,也可插于腰间。
轻便的也可插于后衣领之内,但真正能练好扇子功,却非易事。
河南豫剧导演牛得草先生,在扮演《七品芝麻官》中,将未开之扇盘旋于五指之中,翻舞起扇花,使观众叹为观止,望莫能及。
深知其在扇子上是花了很大的心血的。
还有违禁小说请删除游江南之时,一把扇子从不离身。
可见扇子的功用与价值,是十分可贵的。
现介绍几种不同的扇子,以飨读者。
(1)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扇骨为钢或铁制,扇面为丝或短纱所帛,其边锋有锋利的刺刃,此扇合拢如铁棍,可击可打,展开似刀,可砍、可劈,亦可上遮下挡以防暗器。
它的特点是:一物多用、即可扇风祛暑,又可防身御敌。
技击又能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变化多端。
(2)少林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有十八股、二十四股、三十六股。
清代祖月高僧精练此械。
(3)少林天罡劈水扇:扇把长九寸,扇身长一尺二寸,宽六寸,全长二尺一寸,头有缨尾。
明代觉训,清末如净,贞秋等练此械。
(4)武当太极金扇:系武当派练气养生功汉的一种扇了。
太极金扇功源于唐代,由皇宫内桃花扇舞衍化而来,迄今已有千年之历史。
其扇功法有:采天地之气、排体内病气、摩扇、旋扇、穿扇、颤扇、翻扇、点扇等。
适合中老年舞练。
(小双械)针刺类 (1)八卦龙形针:武当兵械的一种。
以钢铁制成,中间粗,两头细而尖,成圆锥体,中间有一铁环铆连,使用时套于中指,余四指可紧握,也可松放,拔动钢针使其转动自如,用法有如峨嵋刺相似。
(2)峨嵋刺:短双奇生兵器,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原为水战中使用的暗器。
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后改为陆上应用,长约一尺,两头细中间粗的锥形体,头略扁,呈菱形带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下有一铁环与之相接连。
练时中指套于铁环中,余四指紧握刺身,当四指放开,运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动,可快速转动。
演练时双手各执一刺,击法有刺、穿、挑、拔、扎、架等。
(4)针棒:短双器械,形如峨嵋刺,长约八寸,铁刺。
中间粗两头细。
中有一孔,由铁钉与环连接。
一端为尖锥体,一端为圆坏形体,环为扁平状,用时中指穿入环内,手一摇,针棒随之转动,用法如峨嵋刺。
(5)月牙刺:小双械的一种。
护手两头有尖刺。
护手前有钺似月牙形,舞练时双手群执一把。
(小双械)钺类 (1)护物钺:又名轮刺。
握手周围有四个小钺。
其中两个小钺位于近握把处两头,与中间的一大钺相连接。
大钺的两头又与另两头小钺相连接,使用时双手各握一把。
(2)子母鸳鸯钺:即八卦钺。
系八卦门器械之一。
套路名称有蟒行钺、狮滚钺、虎扑钺、熊背钺、蛇缠钺、马创钺、猴戏钺、鹏展钺、。
每一形钺是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为二十四式,共计192式。
(3)子午鸳鸯钺:小双器械的一种,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把。
(4)鸡爪阴阳钺:形如获至宝鸡爪,舞练时双手各执一把。
(5)少林护手钺:少林小双械的一种。
两尖宽七寸八分,清未如净法师练此器。
(6)少林蛇形钺:少林小双械的一种,每个全长二尺五寸。
清代清莲、静修、真灵精此术。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76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