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悟道专用素材集锦
人 生 人生者,太极也。
太极幼而生阳为火。
火者,神也。
静而生阴为水。
水者,精也。
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两肾之间,为元气之根。
夫吾人未生以前,气禀之清浊,从天所赋,人不得而与焉。
既生以后,人品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
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
中人能自强,与上智不二;
中人若自弃,与上愚何殊?
今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也,不知我与父母与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后无愧于天地,无忝于天地。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
非止在今世之人,亦在后世之人。
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
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静无尘埃。
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
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存之者,成圣成贤;
去之者,为禽为兽。
是去之时,即变为禽兽,不得死后与来生也。
今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
不止谓之行,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矣。
今夫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不变谓之常,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矣。
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于人身之中,则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也。
五脏也者,生人之大本也,伤此大本,则不能以有生,是故明医治之,必先调和五脏。
发于日用之际,则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也。
五伦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废此达道,则不可以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伦之理。
而今世人有堕肢体、去人伦以求道者,彼固不知其非也,世人惊以为贵,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白鬓老人曰:气禀之清浊从天,人品之邪正由己,此固说得好;
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说得尤好。
天 地 大道无形,天地是个有形底道;
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底天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未尝不见经书,见经书而能明其理义,与见圣人何殊?
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
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
少有私意,获罪匪轻。
形、色,天性也。
率天性而行,自无人欲之累。
日用常则也,顺帝则而动,必无逾矩之愆。
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是也;
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
尝见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
月到天心,肾水上升之象也。
仰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名曰天枢。
夫天固有枢,以为造化之本;
人亦有枢,以为性命之源。
均是人也,有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试察我之心并我之性,其合乎天地者有几?
合则加勉,不合则速改,而至于大人不为忧矣。
天生地成,吾人之大父母也;
天动地静,吾人之大师教也。
已往圣人,天地之肖子也;
未来圣人,天地之慈孙也。
能爱其亲者,大德必受命;
能敬其师者,下学而上达。
白鬓老人曰: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远了。
此篇最吃紧处,莫过“天在我心”一语。
人若真知天在我心,敢不畏乎!
敢不敬乎!
畏敬既久,可以明心,可以见心,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患者随知随忘耳。
老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如一年;
人上七十,一月老如一月;
人上八十,一日老如一日。
予今八十有余,将如之何?
自今以后,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也,敢虚度乎!
今纵得道,已是迟了,岂容再迟!
昔有三个老者,言及无常。
有一老曰:“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来年又少谁?
”又一老曰:“你说底远了。
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天明穿不穿?
”又一老曰:“你说底还远了。
这口气既然出去不知进来不进来?
”智者不失时,勇者不再计,今日知道,今日就该下手;
此时得知,此时就是下手之时。
若今日不暇,姑待异日,只恐你要做时,却又做不迭了。
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
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
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
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
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
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
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
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矣;
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矣;
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则精不漏矣。
或问人老血气既衰,如何可补?
曰:慎言语,可以补肺;
节饮食,可以补脾;
绝思虑,可以补心;
去嗔怒,可以补肝;
断淫欲,可以补肾。
请益曰:不患不补,惟恐补而又损。
我故尝曰:百日补之,不见其有余;
一旦损之,遂觉其不足。
视彼草木,其叶蓁蓁;
秋后落叶,生理归根;
归根不死,来春复生。
由是观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
各归其根,物之理也。
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
故真人之息以踵。
踵尤根也,三冬归根之时,宜静养之。
白鬓老人曰:心息相依,忘言守中,还精补脑,则三宝固矣;
慎合语、节饮食、绝思虑、去嗔怒、断淫欲,则五脏足矣。
三宝即固,五脏又足,有不延年益寿之理乎!
死 人当血气强壮之时,驰志六欲,无所不为,及血气受伤,百病生焉。
死期将至,纵有满堂儿女也替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得,至死方悔迟了。
谁不怕死,当怕之于未死之先,若待将死之时而怕死,则死难免矣;
谁不怕病,当怕之于未病之先,若到有病之时而怕病,则病难治矣。
试观天下之物,有重于性命者乎?
试思天下之事,有大于生死者乎?
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长生之道;
人莫不恶死也,但不恶取死之事。
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已,直等到临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
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问尘缘缠绕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难乎!
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是以难说。
设若你死,还有不放下底么?
今虽未死,权当已死,一齐放下,有何不妙?
又问:放下个甚么?
曰: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
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却活才好,大死人也,无世界缠绕也,无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为了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语,盖谓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也。
白鬓老人曰:昔人云: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迟,而且可以了生死。
苦 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却。
爱名利,遂为名利所缚;
爱酒色,遂为酒色所缚;
爱身家,遂为身家所缚;
爱子孙,遂为子孙所缚。
将此真性缚得七颠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
受父精母血,始结成胎,衣胞犹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热底,如滚汤浇身;
母吃冷底,如寒水逼体。
及至气满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衣胞先挝抉数日,衣胞才破。
人只知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为子底更受无数底苦楚。
至于分娩,“呱”底一声,受苦于胎中才尽,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饥渴,外畏寒热,变蒸痘疹相继而作,此童蒙之苦也。
及至成人,事业临身,为君王者忧社稷,为士庶者忧身家。
昼夜惟劳,坐卧不安,五火俱动,焚其天和,随身疾病不禁。
夫人也始成病苦,终至死苦,后有报苦,历劫轮转,无有休息。
释氏曰: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恼都是自作自受。
有不知是苦,而误入其中者;
有明知是苦,而脱离不得者。
语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后事难了;
莫言中会高,中会后业大了;
莫言耕种饱,耕种后苦多了;
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难了。
或问:世人之苦多在身,学人之苦独在心,无绳而自缚,无事而自忙,要收收不来,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则可?
曰:学人未得真传,其苦有如斯也。
苟得真传,收放由我,何苦之有?
况学道貌岸是个安乐法门,凡说下苦,便是个外道。
白鬓老人曰:世人常谈谓人生下时,必“呱”的一声,可见从此皆是苦境。
余谓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纵欲不遂,是以百苦丛集。
若肯回心向道,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何苦之有?
性 命 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命二字。
性有性源,心地是也;
命有命蒂,真息是也。
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或问性源如何清?
曰:内外两忘则清矣。
命蒂如何固?
曰:神气相守则固矣。
性即神也,命即精与气也。
《太极图》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
所谓性,即无极之真也;
所谓命,即二五之精也。
无易子曰: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则性见一分,心空十分则性见十分,性见则性尽矣。
是止念即所以尽性也。
性尽一分则神气凝一分,性尽十分则神气凝十分。
为学别无工夫,不过从容至之而已。
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为直捷。
何也?
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打成一片,紧紧密密,久久而成大定。
此之谓归根复命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也。
邱祖师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
我则曰: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
夫人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太极之全体也,才到阴阳五行处,便是气质之性,即此太极之体,堕在气质之中,非别有一性也。
张子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或问:善反有道乎?
曰:有。
愿闻焉。
曰:儒曰洗心退藏于密;
佛曰观自在;
老曰复归于朴,是善反之始也。
儒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佛曰照见五蕴皆空;
老曰复归于婴儿,是善反之中也。
儒曰无意、无必、无固、无我;
佛曰无眼、耳、鼻、舌、身、意;
老曰复归于无极,是善反之至也。
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气质之性也。
知是气质而不为其所使,便是变化气质之方。
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
道义明了没底说,经书见了懒待看。
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
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
白鬓老人曰:无极之真,理也,性也;
二五之精,气也,命也。
从古多少大儒,发明一理二气之奥。
可见天下无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
其在人也,无无命之性,亦无无性之命。
奈释道二教弟子各执一端,纷纷聚讼。
究之总因太极之理并未深明,是以性命之源裂成两片,遂至释门崇性学,道家重命功,分门别户,如道冠僧帽之不同,殊令大彻大悟者喷饭。
吁!
胡不取此篇而玩索之。
心 人只一个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顺去是识,逆来是智。
今要将顺去向外者转而逆来向内,必也反观乎?
盖反有能回能复之义,而观有能照能了之功。
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机在目,故目用在内而心亦随之在内。
不但在也,而且定矣。
此心一定,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饵甘津,足蹑火晰,其妙有不可尽言者。
人只一个真心,因何而妄?
迷则似有,觉则还无。
我故曰:知妄无妄,要放即放。
诚是去个伪,敬是去个慢。
当妄想纷起之时,不用止绝,直反看其心,看他想底是甚么,自可想底了,当处即寂。
学道别无法,时常反照便是学,无了妄想便是道。
朱子曰: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
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
若紧紧收拾,不要逐物去了,安有不得其正者?
虽半月间可验也。
又曰:求放心者,非是别求一个心来存着,只才觉放心,便想此心是我底心,须要由我使,不得信从他往外去了。
虽锢蔽之久,猛可醒来,大吓一声,百邪皆退。
继之以观心,心无,继之以依息;
息住,而神随之俱住焉。
此之谓真人之息以踵。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惟此心耳。
佛言作恶之人,来生变为禽兽;
予谓丧心之人,当时变为禽兽。
何也?
形虽是人,心已不是人了。
见境心不动,则名不生,不生即不灭,则此心不为尘缘所缚,无缚即解脱矣。
白鬓老人曰:《大学? 正心章》前言四样“有所”,是有心之病,则心不得其正;
后言“心不在焉”四句,是无心之病,心亦不得其正;
究竟并未指出正心功夫,教学者无从下手。
此篇既指出正心之功,又指出心正之效,条分缕析,字字金针。
吾人诚能遵而行之,不但可以希圣希贤,并可以成佛作祖。
有志斯道者,胡不勉旃!
情 七情已见前篇,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散,忧则气结,愁则气下,惊则气乱。
乖戾失常,变生诸病,为心腹膨痞,为腹胁刺痛,为咽喉窒塞,为上气喘急,为五积六聚,夹血而为症,夹水而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结,如絮如膜,不可胜纪。
故善养者,摄情归性,乃却病之良方也。
情者,性之向外而动也。
圣人养之于未动之先,故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过而不有,涉而不流。
譬如明镜照物,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爱念;
恶者,物之恶也,不因之而生憎心。
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大公云者,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顺应云者,有物必有则,行其所无事也。
定性书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又曰: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朱子曰:“忘怒则公,观理则顺。
”二者所以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
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静中反观,了无一物,则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白鬓老人曰:古人云:“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摄情归性也。
人能摄情归性,在儒谓之收放心,在道谓之炼还丹,日久功深,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动矣。
思 人心要死,其机贵活。
死谓死其欲念,活谓活其理趣。
夫思者,心之活机,无邪其纲也,九思其目的也。
思道为正,思物为邪。
道,我固有之也。
思,我固有之。
道,思即是道。
思到妙处,洒然会心,优游悦怡,始可谓之自得。
若思索虽深,心气耗竭,纵有所见,非自得也。
不思而得者,圣人也;
思则得之,贤人也;
不思不勉之谓诚,即赤子不学不虑之良知是也。
择善者,择此不思不勉而已矣。
人心有七孔,多为血丝所锢,如要开通,非学思不能。
思有钻研之义,学有印证之功。
思学兼用,何道不得?
理有未通者,如面墙而立,思如墙上钻穴,钻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则并其墙而去之,则豁然大通,无复障碍矣。
《礼》云:“俨若思。
”俨则不苟,若则不苦,不苟不苦,可谓善思也矣。
“君子思不出其位”,谓之思;
但出其位,则谓之念。
思是入道之门,念是障道之根。
白鬓老人曰:儒曰思,释曰参,道曰悟,皆用心求道之名也。
少年要用心,中年要养心,老年要息心,则功夫得其当矣。
儒曰化,释曰了,道曰得,则功夫无可用矣。
念 只因不觉,忽然念起,是谓无明。
无明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观心至此,其念自止。
止念不难,能反诸一念未起以前,则念自不续矣。
未起以前,浑然无极,而今要会一念不起,便是当察念之所由生也。
因现在生过去,因过去生未来,现在若无心,过去自然了。
人我之见固是念,法爱之见亦是念,必尽除之而后可。
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觉多。
试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没。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观心。
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
心境既然无,止观亦何存?
圭峰曰:“密密觉察,勤勤观照。
习气若起,当处即休,切莫随之,免落凡夫,纵情亦莫减之,免堕二乘。
“夫圆宗顿教,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知自然无间。
《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即心得无心者,不灭心相而分别也;
既念而无念者,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也。
白鬓老人曰:用心止念,未必能止。
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独非念乎!
犹逐张三而留李四也。
初学之人每受此病,然则如何而可?
必也坐忘乎?
忘则无我,我尚然无,谁来起念?
好 人心各有所好。
好者,心之所独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时而定终身之成败,不可不慎也。
使其所好者,仁义也,礼乐也,诗书也,不问而知其为贤也;
使其所好者,佚游也,博弈也,酒色也,不问而知其为废人也;
使其所好者,苑囿也,渔樵也,不问而知其为细民也;
使用权其所好者,斗讼也,骄傲也,兵刃也,不问而知其为凶人也。
凡好玩乐戏耍者,其失有五焉:一曰亵体,二曰劳神,三曰伤财,四曰失时,五曰误事。
纵情精巧,不能致远,是以君子不为也。
白鬓老人曰:大凡人之偏好,皆从无始劫带来种子。
非彻悟以后,要改甚难。
脉 人身之脉,正经有一十有二,奇经有八。
惟任督二脉系人之生死。
凡夫任脉之在腹者从下而上行,督脉之在背者从上而下行,前后间隔,化机无本,遂以禀气之浅深为寿命之修短。
仙家识得任总诸阴之会,督统众阳之纲,二脉若通,百脉皆通,故退阴符,进阳火,而行河车运转之法。
其法凝神入气穴,是谓归根,神气相守,抱一勿离,迨夫静极而动,是神复乘气根而上升于泥丸,于是河车之路始通。
要知河车之路即吾身之任督二脉也。
气之始生也,郁蒸于两肾之间,泛溢于五腧之上,乃经水乱行,不由沟洫也。
吾急以神斡归尾闾,而上至于夹脊,夹脊难过,舌柱上腭,使之上风府而直至泥丸,神与气交会于此,其疏畅融液可知。
少焉变为甘露,急将舌放自鹊桥而下,通开会咽,过重楼,游绛宫,复归于所藏之处而休焉。
如此循环灌注,久之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白鬓老人曰:其法以下数句,万卷丹经不能出此,出此便是旁门,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谓此也。
宝之秘之,尤愿与上等根器者笃行之。
身 人之一身,前有三宫,曰泥丸宫、绛宫、黄庭宫,为神气栖泊之所;
后有三关,曰尾闾关,曰夹脊关,曰玉枕关,为神气通畅之路。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又曰:“汤武身之也”,只是反求诸己而已矣。
汤武能反求,汤武身中有个尧舜;
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尧舜。
反观其身,气在其中矣;
反观其气,神在其中矣。
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
《楞严经》曰:“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
人之不能得道者,皆为形所累也。
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躯,无主之形,脓血尿屎之袋,浑身内外,无一点好处。
为甚么你要吃好的,穿好的。
每到人前夸伶俐,卖俊俏,指使底人意乱心迷。
把世上人都被弄坏了。
死了生,生了死,从无量劫来受过无数苦恼,终无出期。
我今立志学道,把你始未缘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渐作人空慧,顿用舍身法,坠肢体,黜聪明,抱而弗离道,可几乎?
仙家修身,必返其体,神即气凝,气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白鬓老人曰: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长春真人云:“百计以养身,即百计以昧心”,再兼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尘 世 摇动之谓尘,变迁之谓世。
世有治乱,治世贵才而见,乱世贵德而隐;
人有老少,少年贵学而勤,老年贵养而静。
唐虞之世有许由,孰忧孰乐?
叔季之世无严光,孰清孰浊?
吾人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处,要知避之。
良骥至捷,常受风尘之苦;
玄龟虽灵,难逃刳肠之祸。
相彼飞鸟,乘风而起,择木而栖,何其适也。
只因贪食,误入于笼,求脱不得。
今夫爵禄,亦人之樊笼也欤。
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后世之大幸也;
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也,孔明之不幸也。
古人所行之淑匿,与今人所行之是非,并自己所行之得失,事属已往,俱是尘世中之精扯淡,说著何为?
念著何益?
不说不念,则心静矣。
心静便是道,今日之洒脱处,皆从先年之不如意得来;
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洒脱乎?
白鬓老人曰:心静便是道,可见道不远人;
世人之不得意处,正高人之得意洒脱时也。
参!
参!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96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