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 寄刘苏州。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忆旧游,旧游安在哉。

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苍苔。

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

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

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

修蛾慢脸灯下醉,急管繁弦头上催。

六七年前狂烂熳,三千里外思裴回。

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

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

赖得刘郎解吟咏,江山气色合归来。

题法华山天衣寺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山为莲宫作画屏,楼台迤逦插青冥。

云生座底铺金地,风起松梢韵宝铃。

龙喷水声连击罄,猿啼月色闲持经。

时人不信非凡境,试入玄关一夜听。

感月悲逝者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

不才甘命舛,多幸遇时康。

朝野分伦序,贤愚定否臧。

重文疏卜式,尚少弃冯唐。

由是推天运,从兹乐性场。

笼禽放高翥,雾豹得深藏。

世虑休相扰,身谋且自强。

犹须务衣食,未免事农桑。

薙草通三径,开田占一坊。

昼扉扃白版,夜碓扫黄粱。

隙地治场圃,闲时粪土疆。

枳篱编刺夹,薤垄擘科秧。

穑力嫌身病,农心愿岁穰。

朝衣典杯酒,佩剑博牛羊。

困倚栽松锸,饥提采蕨筐。

引泉来后涧,......更多

行香子·述怀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今年果起故将军,幽梦清诗信有神。

马革裹尸真细事,虎头食肉更何人。

阵云冷压黄茅瘴,羽扇斜挥白葛巾。

痛饮従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

行香子·清夜无尘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无题七绝一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春风寂寂夜寥寥,一望苍苔雪影遥。

何处幽香飞几片,只宜月色带花飘。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300页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秋夕:七月七日晚上。

信步:随便漫步。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琅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杜甫《郑附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旧时月色:宋姜夔《暗香》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

”“潇湘”则出自唐刘禹锡《潇湘神》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

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红笺”二句:意思是说信笺仍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迹,让人想起当初夜灯下呵手写字的情景。

向壁,李白《草书歌》: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原指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说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300页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

秋夕:七月七日晚上。

信步:随便漫步。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琅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杜甫《郑附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旧时月色:宋姜夔《暗香》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

”“潇湘”则出自唐刘禹锡《潇湘神》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

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红笺”二句:意思是说信笺仍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迹,让人想起当初夜灯下呵手写字的情景。

向壁,李白《草书歌》: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原指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说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300页

678910 共4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