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烛叹(一作闺怨) 文
闺怨诗 文
秋闺怨 文
闺怨诗 文
闺怨 文
闺怨 文翻注译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
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
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吕】翠裙腰_闺怨晓来雨 文
阳春曲·闺怨 文翻赏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
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
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
“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
“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
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
总以行踪无定。
”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
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
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不怎么知名;
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
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
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
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
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