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汝州郡楼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

境界苍凉,寄意深远。

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

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

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

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

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

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

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

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

  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郡楼》诗大约写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

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

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

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

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

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

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

城郭依旧,人事全非。

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不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

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顗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

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

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

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

这里,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

而此诗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霜叶飞

作者: 陈允平 朝代: 宋代

碧天如水,新蟾挂、修眉初画云表。

半江枫叶自黄昏,深院砧声悄。

渐凉蝶、残花梦晓。

西风篱落寒E580小。

背画阑依依,有数点、流萤乱扑,扇底微照。

凝望渺漠平芜,蒹葭烟远,过雁还带愁到。

拚教日日醉斜阳,但素琴横抱。

记旧谱、归耕未了。

金徽谁度凄凉调。

算多少悲秋恨,恨比秋多,比秋犹少。

丁香结·尘拥妆台

作者: 陈允平 朝代: 宋代

尘拥妆台,翠闲歌扇,金井碧梧风陨。

听豆虫声小,伴寂寞、冷逼莓墙苍润。

料凄凉宋玉,悲秋恨、此际怎忍。

莲塘风露,渐入粉艳,红衣落尽。

勾引。

记舞歇弓弯,几度柳围花阵。

酒薄愁浓,霞腮泪渍,月眉香晕。

空对秦镜尚缺,暗结回肠寸。

念纤腰柔弱,都为相如瘦损。

沁园春·秋岂悲人

作者: 李曾伯 朝代: 宋代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丰度,尚存芳菊,牡丹文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屦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晏鸟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心春容。

好事近·夜起倚危楼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

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

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期友人阻雨不至

作者: 鱼玄机 朝代: 唐代

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

闭户方笼月,褰帘已散丝。

近泉鸣砌畔,远浪涨江湄。

乡思悲秋客,愁吟五字诗。

长安客感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客泪如危叶,长悬零落心。

况是悲秋日,临风制不禁。

罗敷媚/采桑子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

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知在谁傍。

一笑盈盈百种芳。

沁园春(自题方壶)

作者: 汪莘 朝代: 宋代

春至伤春,秋至悲秋,谁在华胥。

叹谪仙才气,飞扬跋扈,渊明何事,慷慨欷歔。

自我少年,如今晚境,行半人间真有余。

都休问,且一觞一咏,吾爱吾庐。

南皋境界何如。

舍明月清风谁与居。

望蓬山路杳,万株翠桧,方壶门掩,四面红蕖。

中有佳人,绰如姑射,一炷清香满太虚。

尘寰外,被鸣鸾报客,飞鹤传书。

送刘南夫赴任京师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代

却扫楚山根,相过唯有君。

齐年未白发,不日上青云。

送别悲秋早,伤离赖酒醺。

青衫老司马,落泪独纷纷。

1617181920 共260条